孩子膽小、怕生、不合羣?你不知道這樣的孩子有多賺!

本文首發小十點

週末,去朋友家做客。

朋友有個五歲的小女兒,我們坐在沙發上喝茶聊天,小姑娘就在角落安安靜靜地讀兒童繪本,不吵不鬧,乖巧極了。

我真心誇讚,朋友卻愁容滿面。

説孩子太內向了,話少,不愛交朋友。

別的孩子都喜歡扎堆兒玩,她卻只喜歡一個人在家拼樂高,聽故事。

朋友擔憂地説,不知道這種不合羣的性格,會不會影響她未來的發展?

「要求每個孩子外向,

是對內向孩子的不公平」

朋友這番話,讓我想起幾年前的一部國產紀錄片——《零零後》。

片中,有一個名叫一一的三歲小女孩,也是這樣的個性。

在幼兒園,小朋友們都有自己的小圈子。

只有一一獨來獨往,一個人發呆,睡覺,看畫冊,悠然自得。

中午吃飯,一一吃得慢。

其他小朋友陸續離開,獨留她一人在桌邊。

但她不緊不慢,絲毫不受影響。

連老師和小朋友們做遊戲,一一都不靠近。

自顧自沉浸在她小小的世界裏。

老師問一一:“你喜歡好多小朋友一起玩嗎?”

一一搖頭:“我不喜歡。”

老師問:“為什麼不喜歡呀?”

一一説:“我不喜歡小朋友當我的爸爸呀,媽媽呀,而且我走到哪兒,他們就跟到哪兒,我不喜歡。”

老師再追問,不到三歲的一一竟然説:“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老師擔心一一內向的性格,不利於長大後融入社會。

於是反覆告訴她,人都是需要朋友的,你也需要找到一個好朋友。

兩個月後,一一身邊終於出現了一個叫萌萌的小女孩。

老師正高興,卻發現,萌萌只是一一用來展示“我有朋友了”的工具!

兩個孩子在一塊兒,一一仍然自己玩自己的,萌萌坐在旁邊發呆。

就這樣,在老師和家長憂慮的目光中,文靜、內向、不愛交朋友的小女孩一一,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十三歲的一一,眉清目秀,氣質沉穩。

她熱愛閲讀,彈得一手好鋼琴,學習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

媽媽説,一一是自我驅動型的孩子,父母對她的成績並沒有要求。

但她自己非常在意,每次考試前都會定下目標,做好充分的準備。

一一仍然享受獨處,但她也有了三五好友。

暑假還會回幼兒園做義工,陪小朋友們玩。

聊起小時候老師要求她交朋友的經歷,一一説:

“要求人變得外向,這件事肯定有它的意義。

因為人們能夠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

但我覺得,從本質上來説,這對內向的人有點不公平,因為這是在要求每個內向的人都變得外向。

其實內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優點。

比如,我能夠更安靜地思考,沉澱。

這也是我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光憑這番話,就足以證明,年僅十三歲的一一,擁有多麼強大的思辨能力和清晰完整的表達啊!

「每個內向的孩子,

都是一座巨大的寶藏」

一一説的沒錯,要求每個內向的人變得外向,並不公平。

內向只是一種性格,不是缺點。

家長和老師總誇獎外向的孩子:活潑開朗、落落大方、能説會道、古靈精怪……

而形容內向孩子時,卻往往是:沉默寡言、文靜有餘、膽小羞怯、格格不入……

在大人眼中,外向象徵着積極,勇敢,自信,有領導力。

而內向卻意味着被動,怯懦,自卑,不合羣。

很多家長,看孩子內向,千方百計要扭轉這種性格。

孩子從小被要求,會來事兒,有眼力見兒,嘴甜。

參加聚會,孩子必須在一羣人面前表演節目,否則就是“扭扭捏捏”、“不大方”。

彷彿只有這樣,日後才能融入社會,受人尊重,在職業道路上,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然而,這其實是一種極深的偏見。

要説不同,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最大的區別,只是獲取精力的方式不同。

外向的人在人羣中獲得能量,內向的人卻通過獨處為自己充電。

心理學家發現,內向的人有其獨特的優點。

比如,做事更嚴謹,學習更專注,擅長分析,習慣反思,也更能夠理解他人。

內向的人就不適合當領導嗎?

當然不是。

研究表明,相比外向的領導者,內向的領導者往往能為公司賺取更大的利潤。

首先,他們穩重,做決定前會更加小心謹慎,因此能避免許多重大失誤。

其次,他們平和、包容,善於發現下屬的優點。

知人善任,才能把團隊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騰訊CEO馬化騰,許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話少,靦腆。

他自己也説,20歲的他,是一個非常內向的程序員。

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獨自坐在電腦旁是他最舒服的時候。

那時,所有人都不認為他會辦企業、當老闆。包括他的父母。

無論怎麼看,他都不像一塊當領導的料。

可是如今,騰訊是一個多麼龐大的商業帝國!

馬化騰説,他能走到今天,靠的是集體智慧。

他發現了一羣有才華的人,把他們聚在一起,羣策羣力,各顯神通,才有了現在的成績。

既然團隊協作都沒問題,單打獨鬥就更不在話下。

內向的人本就習慣獨自思考。

因此,許多依靠個人奮鬥的職業,比如作家,音樂家,科研工作者,內向者更是佔取了極大比例。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每天長跑和寫作,已經堅持了三十多年。

外人常以“自律”讚美他,但他卻説,這不是自律的功勞,而是因為這兩件事,符合他的天性。

常人看來枯燥、寂寞,他卻能從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秩序。

在人際交往中,外向的人呼朋喚友,開朗健談。

內向的人或許有些慢熱,但他們喜歡有深度的交流,為數不多的幾個朋友,都是能交心的摯友。

內向並不代表離羣索居,內心封閉。

內向只是另一種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帶孩子走出內向的“陰影”」

不過,任何一種性格都是雙刃劍,有光明的同時,也會有“陰影”。

內向的孩子可能出現什麼問題?

比如羞怯——不敢主動表達自己,不敢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或是敏感——因為心思細膩,所以格外在意周遭人的看法,容易被他人的評價影響,從而陷入自我懷疑;

甚至孤僻——由於太習慣獨處,自己和自己玩已經很有趣了,導致不願讓第二個人進入他的世界。

在這種時候,父母的正確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

首先,你可以幫助孩子做一些正向、愉快的嘗試。

比如陪他認識新的朋友,讓他在遊戲中體會與人互動的快樂。

但是,記得關注他在人羣中的狀態。

內向的孩子大多不善言辭,性格柔和,在一羣孩子中,容易處於弱勢地位。

如果被傷害過幾次,可能會更加抗拒與人交往。

因此,父母適當的保護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給他暢所欲言的機會。

可以先從熟悉、親近的人開始,培養他的表達習慣。

記得耐心傾聽,積極回應。

你的鼓勵,是他勇敢表達的最大動力。

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時間,千萬不要急於求成。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説,世上沒有一個純粹內向的人。

幾乎所有人,都會在外向和內向兩種狀態間,反覆遊移。

就像開頭提過的小女孩一一,隨着年紀增長,她很自然地不再只和自己玩。

不光和萌萌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還擁有了一羣新的小夥伴。

「別讓偏見毀了孩子的獨特」

內向本是一種特質,一種天性,無所謂好壞。

但我們的偏見,卻讓其變成了一項缺點。

內向的孩子最大的劣勢,就是所有人都在告訴她,你這性格不太好,你要開朗一點,活潑一點,外向一點!

久而久之,孩子也開始認為自己的性格不好。

越想改變,越難改變,直到陷入一個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厭棄的怪圈。

為什麼內向的孩子容易自卑?

——都是被大人説出來的。

這個時代的人啊,總在追求活成某種標準答案。

不單單是性格,還有外貌,學歷,收入,情感狀態……

要不高不矮,要不胖不瘦;

要活潑開朗,要能説會道;

學生時代要成績優異,畢業後要有一份穩定且體面的工作;

要在適婚年齡步入婚姻,要在育齡生養孩子……

我們用這種標準要求自己,也同樣要求下一代。

達不到標準,第一反應是譴責自己,覺得自己有問題。

但有沒有人想過,這份標準,真的合理嗎?

有多少本該熠熠發光的特質和天性,因為不符合標準,變成了必須被改正的錯誤?

別忘了,是成千上萬個渺小但不同的個體,組成了這個豐富而廣闊的世界。

當所有人都變成一個模樣,世界該有多無聊。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複製誰,而是為了成為自己啊。

紀錄片的最後,記者問一一,為什麼能夠不被他人的評價影響,一直做自己?

一一笑着回答,既然再怎麼做,也沒辦法所有人都喜歡你。

那為什麼要在意那麼多?自己開心就好了。

是呀,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同,欣賞自己的獨特,揚長避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活出僅此一份的精彩人生——

才是我們生而為人,存在的意義。

-作者-

燈燈。本文首發小十點,專業實用的育兒乾貨,睡前故事,親子閲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集結專家及辣媽,讓帶娃變得輕鬆好玩。

-主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18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膽小、怕生、不合羣?你不知道這樣的孩子有多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