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掌握這3條溝通原則,促進親子關係

我國有句老話,叫做“話不投機半句多”,説的就是如果兩個人溝通起來特別困難,那還不如不説話!

事實上,對於親子之間,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尤其是“父子之間”,看過《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的朋友都知道,很多明星在跟自己的孩子獨處一室的時候,經常是自己做自己的,兩人很難有什麼有效的溝通。

除此之外,目前在很多親子關係上,都存在溝通的問題,而一旦家長和孩子,不能進行有效溝通,久而久之,就會影響親子關係。

所以今天,忒咪媽媽就帶領大家,掌握一些親子溝通的法則,讓作為家長的我們,和孩子之間建立有效溝通,從而促進親子關係。

在我國,普遍講究老幼輩分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隨着思想解放,大家都知道,雖然孩子是由我們所生的,但他們同樣是獨立的個體,也同樣應該得到我們的平等對待,以及尊重。

所以,在日常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不如嘗試和孩子彎下腰交流,這樣呢,會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對自己人格平等的尊重。

瑞士的教育學家裴斯泰洛齊曾經説過:父母和孩子蹲下來説話,不但拉近了與孩子的物理距離,而且還拉近了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事實上,很多父母都忽略了這個問題,跟孩子説話時,因為身高差距,很少會和孩子對視,更很少蹲下來和孩子交流,所以久而久之,看似和孩子説了話,但實際上,孩子除了語言之外,並沒有得到父母其他的多重關注。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特梅瑞賓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總效果=7%的語言 38%的音調 55%的面部表情。

通過這個公式,我們能看出來,除了語言的7%之外,溝通的效果主要是由非語言的方式來實現的,所以説,對於那些還沒有掌握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來説,家長通過肢體語言或者面部表情的變化,來和孩子溝通,通常會對親子關係的建立以及促進,有着很重要的效果。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比如我們經常跟別人去發語音來進行溝通,而在手機的另一邊,我們無法看到別人的面部表情,從而影響我們判斷這句話背後情緒的只有語調,而語調往往並不能完全去確定一個人的情緒情況,從而就很容易出現吵架、爭論的情況。

但事實上,如果加上肢體語言以及面部表情,那麼我們對別人説的話,就能夠有清晰的解讀,因此,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也要儘可能的展現自己的肢體語言和麪部表情,來讓孩子去感受自己的情緒,對於親子之間的溝通,也有很多的助力作用。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很容易因為孩子的一句話,而着急上火,甚至説就因為一句話,就開始高高在上的教育孩子,事實上大可不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們除了要尊重之外,也要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親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法則,一旦家長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進行這場溝通,難免會出現爭吵、爭辯的情況。

比如説孩子到了青春期,難免會有一些特立獨行的做法,但是這些行為,在家長看來,就是十分不恰當的存在,所以常常會教育孩子,但你是否換位思考過,你在這個年齡的時候,可能做出來的事情,比孩子還要荒唐,所以只要你想了,自己就能夠足夠冷靜,溝通才能有效進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04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掌握這3條溝通原則,促進親子關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