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20年秋季學期教育教學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從學校教學秩序、校園防控、應急能力、責任落實4個方面,指導學校教學、防控兩手抓,全面有序推動教育工作任務的完成,配合全國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
疫情在客觀上致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空間上的社交距離改變導致新型的社交阻斷,在阻斷中凸顯出各年齡段學生的一系列心理上的社會能力問題。如同伴交往的限制性導致的人的社會性萎縮,以及學生脱離正常學校教育環境後,除了與父母交流,其他距離的社會交往幾乎全部被物理空間阻斷所切斷。同伴關係的健康發展不僅可以帶給學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和個體發展,而且同伴作為最重要的健康行為模仿對象,對於學生的健康行為方式的形成有所影響,社交空間的阻斷使得學科教學的社會性教育價值難以實現。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開學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針對性干預將是恢復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各地、各部門如何創新調整相關機制,學校如何落實相關意見,家長如何做好學生的後勤安全保障,學生如何配合學校的新要求,都需要認真思考。
因此,各地相關部門要創新調整應對疫情復工復學的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結合國家相關政策文件,因地制宜制定相應指導意見,為各大中小學明確工作方向,將疫情常態化下可能遇到的應急事件納入各級各類學校的工作處置方案中。此外,動員與公共衞生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干預相關的衞生系統、社會組織等,結合各地大中小學的校醫、心理健康師資隊伍,打造一支專業的大健康工作團隊。在開學前後,展開針對性的全員教師培訓,增強他們的公共衞生常識、心理健康專業知識,提高他們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把握能力。
對於學校而言,要做到精準對接國家疫情防控的總目標任務,細化落實中央和地方政府關於學校疫情防控的指導措施,在開學後,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疫後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形態的學校心理健康體系,融合學生、教師的心理評估和指導,特需人羣心理健康疏導和應激心理事件處理,教師心理健康能力培訓,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研究等內容,涵蓋公共衞生常識、傳染病防控常識、積極心理調節和健康行為培養等方面,向全體師生開展健康教育工作。
對家長而言,其健康素養和家庭教育模式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基礎,家校協同能幫助學生適應疫情後的新型社交方式,發揮温馨、自由的家庭環境對於學生心理不可替代的支持價值。將家庭健康教育作為學校疫情防控工作的補充,引導中小學生在家保持勤洗手、多鍛鍊的衞生健康習慣,配合學校開展線上、線下的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及時與老師交流,瞭解學生心理情況。對於復學後的高校學生,將會面臨與父母半年朝夕相處後的首次長時間分離,儘管他們已經成年,有着一定的心理調節和適應能力,仍然需要家校協同,構建體育活動聯盟、社團組織、學習共同體等新的健康教育支持體系,配合他們度過入學後的心理調整期。
對於學生而言,不僅要積極配合學校完成相應的防疫工作,而且要對疫情防控常態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於開學後可能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採取積極、平穩的心態應對。其一,心理健康是個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離不開其他方面的健康發展,因此,學生應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學習、鍛鍊兩不誤,在遇到自己難以排解的心理壓力時,及時向老師、家長反饋,向心理教師或相關工作人員尋求幫助。其二,面對同伴中可能存在的特殊羣體,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可能出現應激心理的羣體,採取不歧視的態度,及時向老師反映情況,並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力所能及地幫助這些同學走出陰霾,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成長。其三,對於開學後可能在校園、社會中傳播的紛紜雜沓的信息,要有真假判斷能力。各個學段學生都要進行相應的人生規劃引導、生涯規劃教育和公共衞生意識等方面的學習,逐步具備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識和能力,真正讓自己成為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作者:楊玉春,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專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