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香爐的形制分類
原標題:唐宋香爐的形制分類
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香爐設計在其中佔據舉重若輕的地位。作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中的獨特篇章,香爐設計以其高度的文化概括性與完整性,成為能夠代表民族造物文化的器具之一。古代香爐既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又有豐富的藝術價值,體現了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態度與情感訴求,還與古人的信仰、日常文化生活、古代政治經濟等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史料記載,“爐”字最早載於《周禮·天官冢宰》“宮人寢室之中,供有爐炭。”可見,香爐具伊始起於燎爐,用於燎火取暖,後經人投置植物香料用以殺蚊驅蟲、去除污穢、敬神禮佛,逐漸演變成現代意義上的香爐。宋人丁謂在其著作《天香傳》中對香文化有“香之為用從上古矣”的描述,證明了中國人悠久的用香歷史。
唐宋香爐形制分類
唐、宋時期是我國香爐發展的鼎盛時期,經考古發現唐、宋香爐數量眾多且形制多樣。綜合唐、宋時期香爐結構特徵,可將其分為仿古形、仿生形、長柄形、球形、單足形和多足形六大類。仿古形香爐,本文將研究對象界定為經典致敬仿青銅器造型的宋代瓷香爐,分鼎、奩、鬲、簋等四式;仿生形香爐可以分為動物仿生和植物仿生兩種樣式,仿生香爐爐身以動物、神獸和植物為造型依據,屬於仿生設計的經典案例;長柄形香爐,可以分為鵲尾式和鎮柄式兩種類型,是佛教寺院的供養器具之一,又稱行爐;球形香爐,分圓球形和類球形兩類,其中圓球形最具代表性的香毬,也是極具特色的香爐形制,是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的設計典範,具有極高的科技含量;類球形大部分都是宋代時期的瓷質香爐,如北宋的百瓷燻爐,也極具高度的審美性。單足形香爐可以分為直口式和翻沿式兩種,其中直口式又可以分為有蓋式和無蓋式,受到了戰國時期豆形銅燈和漢代博山爐的影響,形成獨特的單足形式,蓋部裝飾在唐代多為蓮花、卷草等植物鏤空,宋代則多為幾何鏤空;多足形香爐可以分為有蓋式和無蓋式,其中有蓋式包括有鈕和無鈕二式,無蓋式包括束口和敞口二式。
唐宋時期香爐形制分類
唐宋時期單足形、多足形香爐形制分類
早期的香爐一般設有爐蓋,以便形成一個較為密閉、封閉的空間,同時達到燻悶香品和防止香灰、火灰散出的目的。後經歷代發展,制香方式有了新的進步,香線、合香等複合加工香品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隨之衍生了出無蓋燻爐。而在古時,此類無蓋燻爐一直未有準確的學詞稱謂,使得人們常常將燻爐與香爐混淆使用。後人為了將二者區分開,才以香爐命之名。由於多年來人們對於香爐與燻爐概念的混淆,因此在本文中提出敞口香爐的概念,香爐即為敞口香爐與薰香爐的總稱。
仿古香爐
仿古香爐主要指在宋代風靡一時的對三代青銅器的模仿其香爐形制。其中有奩式爐、鼎式爐、鬲式爐和簋式爐這四種常見的仿古形制,且大多為敞口香爐。鼎、鬲二式。也有少量唐代仿形香爐,材質有陶、鐵、瓷等。其中鼎式香爐又分為兩種,區別在於爐底形態和足的形態。
仿古香爐與宋朝興起的金石學有着密切的關係。早將金石資料作為新史料獨立運用於學術研究的是北宋仁宗時期劉敞的《先秦古器圖》。之後又有呂大臨《考古圖》,該書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古器物圖錄。到了北宋時期,君主提倡經學,倡導恢復禮制,社會上出現古物收集整理的熱潮,其中最熱衷於仿古器物研究的是宋代文人。在這股仿古熱潮中,三代時期的青銅禮器尤其被重視和推崇,這也導致了宋代出現大量的仿青銅器物造型的香爐器具。
三代青銅器造型的器物中,宋代主要仿周代器物。因為周代器物保存較完善而且十分重禮制。宋太祖建立王朝後,為了鞏固統治、維護統一,崇尚禮制。將鼎作為禮器,鬲、簋作為食器,這股仿古流盛行開來。在目前所梳理的香爐資料中奩式、簋式暫未見到唐代仿形,僅有宋代瓷香爐仿形而制。
一、 鼎式爐
“ 鼎”來源於飲食器具“鬲”、“釜”等。從最原始時期的“鬲”、“釜”等器具來看,鼎是由此轉變的。鼎式爐捨棄了繁雜的裝飾,保留了宋代陶瓷器具的主要特徵。青銅鼎較少帶蓋,因此宋代絕大多數的鼎式爐也是不設置爐蓋的,即為敞口香爐。雖然早在隋唐時期就出現了無蓋的香爐,但從數量上仍然以設置爐蓋的燻爐為主。宋代的這種仿古造型特徵的敞口陶瓷香爐在後世有了長足的發展,對後世的香爐造型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三代時期的鼎大致分兩種:三足圓鼎和四足方鼎,而宋代鼎式爐的復古之風多為對三足圓鼎的模仿。商代後期的三足圓鼎,雙立耳,鼓腹,三柱足。頸部飾六凸稜,腹飾菱形雲雷紋及乳丁,足飾蕉葉紋。器內壁有一“尹”字。
商代後期尹鼎
商代後期作父乙鼎
與宋代哥窯鼎式三足爐兩者造型相似,只是後者在前者基礎上對局部細節進行了改良設計:唇口,垂腹,上附兩耳,下承三駐足,上腹部突起炫紋一道,通體青灰色釉,釉面開冰裂紋,外第殘留六個圓形支釘燒痕。宋代鼎式爐材質大多以瓷為主,已知的出土地點多分佈在河北和四川,亦有少量江西和山東出土。
宋代哥窯鼎式三足爐
二、奩式爐
奩式爐也被叫做樽式爐,形態是對漢代酒具樽的模仿。漢代樽是直腹、腹部有銜環的器皿,如故宮博物院藏的一件東漢早期青銅細線紋樽,筒形器身,器身兩側有對稱的鋪首銜環耳。樽式爐器仿樽,圓筒直壁,底平,下有三足,簡潔洗練,北宋已經流行。
東漢早期細線紋樽
由於酒具的發展,宋元時期開始流行酒瓶、酒注,而宋人把樽誤稱為奩,於是人們把直腹的香爐稱之為“奩”“小奩”“古奩”“奩爐”。例如南宋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在《吳船錄》捲上稱:“甲午宿白水寺,大雨,不可登山,謁普賢大士銅像。 國初敕成都所鑄。 有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所賜御製書百餘卷,七寶冠、金珠、瓔珞、袈裟、金銀瓶缽、奩爐、匙筋、果壘、銅鐘、鼓、鑼、盤、蠟茶、塔、芝草之屬 。”
又如南宋陸游《齋中雜題》:“棐幾硯涵鴝鵒眼,古奩香斮鷓鴣斑。絕知造物殷勤意,成就衰翁到死閒。”
又有宋侯寘句:“黃姑青女交相忌,眼看塵土佔芳蕊。急埽滿闌金,小奩燻水沉。”
所提即是。很多宋代所提及的奩的形態即為樽,而奩式爐即為樽式爐。宋代樽式爐模仿青銅樽的造型,甚至連樽腹中的腰飾凸弦紋也進行了模仿,如宋代奩式弦紋三足香爐。汝窯出產的奩式爐現存較少,但是定窯卻很多,並且在吉州窯甚至龍泉窯等都有奩式爐的出現。風格較為活潑,摒棄了一種古雅的氣韻。
宋代定窯奩式弦紋三足爐
三、鬲式爐
鬲式爐是以青銅器飪食器中的烹煮器和盛食器的造型作為母本進行仿製的。先秦文獻中對鬲有相關的解釋和記錄,《爾雅·釋器》曰:“款足謂之鬲 ”。郭璞注曰:“款足,曲腳也。”《漢書·郊祀志》雲:“鼎,空足曰鬲。 ”蘇林注曰:“足中空不實者名曰鬲。”《説文解字》卷三下:“鬲,鼎屬,實五觳鬥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由此可知,鬲是鼎的一種,但鼎多用於祭祀等大型場合,而鬲為日常飪食用具,足中空是為了方便食物的烹飪。由於香爐和烹飪食器的功能有所不同,唐、宋時期的鬲式爐不再要求三足中空。
西周時期師趛鬲
龍泉窯青瓷鬲式爐
西周的青銅鬲造型較莊重,口外侈微折,頸短且直,腹扁圓,下承以三足。腹部堆貼三稜紋延至足部,即俗稱的“出筋”。相比之下,青瓷鬲式爐除去了兩耳,足向內收,使得香爐腹部鼓起更飽滿,器皿的整體線條更優美,造型古樸典雅。已知的宋代鬲式爐共有14件,無耳為7件,有耳為7件,其中有蓋1件。鬲式爐材質大多以瓷為主,唐代1件為陶製,宋代13 件中3件為銅器。其中龍泉窯出土的青瓷佔多。地域大多分佈在四川、重慶、浙江等地,甘肅、山西、江蘇也陸續發現。
仿生香爐
仿生形香爐的爐身形制為植物、動物或傳説中的神獸造型。中國古代造物中多動物造型的設計,這與古人對自然的崇拜有關,如王琥教授所言:“兇猛野獸代表了強大的征服力,馴養家禽代表了豐富的繁殖力。這兩者恰恰是早期人類最希望獲得的基本能力。”仿生形香爐中的動物式種類很多,根據取象標準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本土現實存在的祥禽爐,如:鴨爐、鴛鴦爐、鶴形爐等;另一類是外來傳入加之想象的瑞獸爐,如:獅子爐、神話中的狻猊爐、甪端香爐等。仿生形香爐中的植物形種類較少,有據可證的有唐代和遼金時期的蓮花形香爐等。與動物造型相比,植物造型更多以紋樣和裝飾的形式出現在香爐的某個局部,而較少整體仿照。
唐朝動物形仿生香爐多獅子造型,如在唐代黃堡窯址出土的一尊獅子香爐,通體為圓雕獅子,高37釐米,形態威嚴,不怒自威。
唐代獅子香爐
又如福建博物館藏唐天佑四年鎏金銅爐,爐身平底直腹,五獸足,爐口花式大寬折沿,覆缽式爐蓋,頂端立一張口出煙的蹲獅,通高40.1釐米,銘文寫道“獅子香爐”。獅子與佛教有着緊密的聯繫,在佛教中是佛陀釋迦牟尼的化身。佛堂中供佛或者地宮中陪葬經常使用獅子形狀的香爐。獅子神情兇猛為百獸之王,也象徵皇權和威儀。在朝堂舞宴時用獅子形狀的香爐鎮舞宴鋪在地上的“地衣”,防止跳舞時地衣皺起。秦韜玉有詩云:“地衣鎮角香獅子,簾額侵鈎繡辟邪。”這是對當時情景的生動描述。唐代獅子香爐多為金銀材質,也有瓷制的。
唐天佑四年銅鎏金獅子香爐
宋人(維摩演教圖)
如現藏於瑞典烏爾裏瑟港遠東藝術博物館的晚唐邢窯白瓷蓮花形獅蓋香爐便是晚唐邢窯白瓷代表之一。此爐通高18釐米,全器分為蓋與兩部分,一扶繡球蹲獅立於蓋上,獅口微張。爐身為三層覆蓮瓣狀,喇叭狀爐底。
晚唐邢窯白瓷蓮花形獅蓋香爐
受到宋代整個社會文氣的薰陶,獅子香爐的形象也經歷了從唐代兇猛到宋代温順的變化過程。如南宋餘姚官窯青釉狻猊香爐,由爐蓋爐座兩部分組成,爐座為四層仰蓮式須彌座,蓮花盛開狀為爐腹。蓮蓬為爐蓋,蓋頂獅形坐獸,張口仰視,爐煙自口中出。
南宋餘姚官窯青釉狻猊香爐
遼金時期出現了一些完整的蓮花仿生形香爐,為植物形仿生香爐的代表。蓮花形香爐仿照蓮花莖葉相連的狀態,爐柄曲折,生出蓮花爐身及寶子向上,覆蓮葉向下為座。如在內蒙古赤峯寧城頭道營子鄉埋王溝出土的遼代蓮花寶子柄爐,蓮莖為柄,蓮爐、蓮花寶子、蓮葉座各一,線條舒展優美。
遼 蓮花寶子柄爐
長柄形香爐
長柄形香爐流行於北朝至宋代,是佛教寺院的供養器具之一。為配合敬香禮佛肅穆的場合,在禮佛之時需手握香爐以表尊敬。它的傳統造型基本由爐身,爐座與爐柄三部分組成,加以榫卯連接及裝飾構件。長柄形香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叫法,最早被稱為鵲尾爐,唐代稱為行爐,這是由爐柄形制來區分的。
唐代銅獅尾行爐
長柄香爐的形制來源於西亞,先秦到漢代之間傳入中國。隋唐以後,西域風格漸漸出現在香爐的制式上,古印度風格也有所體現,這些都表明唐朝香爐已經擺脱了博山爐的形制壟斷。隋唐時期長柄形香爐在行香儀式中開始廣泛使用,長柄香爐的設計與古印度風格有關。在大量的佛教壁畫中都能看見長柄形香爐,如敦煌壁畫中常有飛天或供養人手持長柄形香爐,造型裝飾華麗,體現了長柄香爐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性。
球型香爐
球形香爐因形制分成香毬與類球形香爐,唐代出現許多金銀香毬,宋代較流行陶瓷類球形香薰。唐代也有類球形香爐,但結構與香毬內部結構不同。
一、香毬
香毬又稱香囊,包括被中香爐或被中香毬。香毬最早的記載於《西京雜記》中:“長安巧婦丁緩者,為常滿燈,七龍五鳳,雜以芙蓉蓮藕之奇,又作卧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 本出房鳳,其法後絕,至緩始更為之,為機環轉運四周,而爐體平,可置之被褥” ,故以為名。
古代達官貴胄在出行時會將其掛在車上,被後人譽為“香車寶馬”,最具代表性的是1963年陝西西安沙坡村出土的唐代花鳥紋鎏金銀香毬。
鎏金雙蛾團花紋香毬
二、類球形香爐
類球形香爐一般呈半球形或橢球形,內部結構沒有唐代香毬精巧。宋代類球形香爐較普遍,材質多為瓷質,爐蓋上部鏤空卷草紋,香氣從鏤空的卷草孔中溢出。類球形香爐形制十分小巧,深受宋代文人的喜愛。如宋越窯香薰,通高 15.4 釐米,半球形爐蓋,爐身刻畫成上下兩半,上蓋部分飾有三瓣卷葉纏枝鏤空,下為矮圈足,釉色青綠,釉質潤澤。又如宋代青白瓷燻爐,文人劉敞形容其為:“藍天仙人採寒玉,藍光照人瑩如燭。蟾肪淬刀昆吾石,信手鐫花何委曲。濛濛夜氣清且嫮,玉縷噴香如紫霧,天明人起朝雲飛,彷彿疑成此中去。”將青白瓷香爐溶入夜色的沉靜與秀逸表現得淋漓盡致。
宋代越窯香薰
單足形香爐
單足形香爐可以分為直口式和翻沿式兩種,其中直口式又可以分為有蓋式和無蓋式,翻沿式並未發現有蓋的形制。單足翻沿式香爐受到了戰國時期豆形銅燈的影響,取形於“豆”並逐漸演變而來。例如商代後期豆,圓體,直口、直壁,淺腹,高圈足。口下有凹槽一圈,腹飾渦紋,足飾弦紋二圈。
商代青銅豆
單足翻沿式香爐多見於北方民用,南方鮮見。此爐為開敞式,無爐蓋,爐高約為十釐米,平展大沿,下接直臂爐膛,細腰,喇叭座。單足翻沿式香爐是深膛式,開敞式,為了讓更對的空氣進入,使香料充分燃燒,因而設計成無蓋的樣式。單足翻沿式香爐省事方便、形態簡潔,多為民用。單足翻沿式香爐在民間特別流行,宋代介休窯寬沿式單足爐,香爐的口沿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寬度為3釐米,圓形爐心深約6釐米,內裏露胎,施釉均勻,白中泛黃,釉面帶有密密麻麻的細小開片。底座呈喇叭狀敞開,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還遺留三隻燒製時所用的支釘。
宋代介休窯豆式爐
博山爐是中國漢代最具特色的香爐之一。博山爐最為鼎盛的時期為漢朝。其享有盛譽的原因:一是其飽滿的水滴狀爐體,二是上層鑄重疊的山巒,這來源於對山巒的模仿與想象,三是承盤的設計,這可以用來盛水輔助香料的使用。這種實用的設計體現綠色設計的理念。此後的歷朝歷代都在對博山爐有傳承與再設計。唐宋時期的博山爐是在繼承傳統樣式的基礎上形成的。高聳的山形層巒疊嶂以及動物的穿梭,整體感官氣勢非凡。
初唐龍鈕博山香爐
多足形香爐
魏晉南北朝時期,多足形香爐開始流行。唐朝時期多足形香爐發展到鼎盛。多足形香爐是唐、宋時期最為典型的香爐造型之一,也是本文研究種類中數量最多的。分為有蓋式和無蓋式兩類,其中有蓋式包括有鈕式、無鈕式兩種,無蓋式包括束口式、敞口式兩種。唐代出土及傳世的多足形香爐,最具特色的是有蓋金屬器。大部分是以獸面、獸足結合雲紋、如意紋或植物紋飾鏤空的裝飾精美的金銀器,且足有三、四、五、六等數量。六足香爐主要以西安臨潼慶山寺地宮出土的獸面銜環銅香爐為代表。
唐代獸面銜環六足銀香爐
爐整體由蓋、爐身、六個獸足組成,蓋頂以梅花與桃形的紋飾鏤空,爐身為直腹;五足式以法門寺出土的鎏金卧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燻爐、鎏金象首金剛銅香爐為代表。唐代金屬香爐中,多足香爐的製作精美尤為突出。鈕多為蓮鈕,但也有獅鈕、象首金剛鈕,如法門寺出土的象首金剛鏤孔五足朵帶銅香爐。
唐代鎏金卧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燻爐
蓋或鈕部為鏤空的花草紋或網狀紋,有的在爐身側面裝飾獸面銜環,足部為獸足。而宋代多足爐材質多為瓷器,以獸面裝飾居多,風格也更為寫意,少了精雕細琢多了意象悠遠。另一重要的香爐是景德鎮窯影青釉人面紋博山燻爐。
宋代景德鎮窯影青釉人面紋博山燻爐
此博山燻爐由於蓮花底座下設四足,本文將之歸為多足形帶蓋燻爐。與之相近的香爐有三件,可見當時獸面裝飾在宋瓷多足形香爐中很流行。另有宋代定窯獸面五足燻爐,亦為獸面裝飾。浙江寧波天封塔基地出土南宋也有少量青銅器傳世。
宋代定窯獸面五足燻爐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香爐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香爐設計完成了飛躍性的發展,通過這一時期的創新發展中國古代香爐形制基本建立了系統、全面的體系。
文章來源:《唐宋香爐設計》 魏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