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女醫,國家對她們的稱呼很奇怪
古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受到尊敬和崇拜,人羣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婦女在氏族公社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母系繼承製及男嫁女、從女居的婚姻居住制度,此時,大約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期。
及至父系氏族社會確立,男子以體力優勢逐漸在主要生產部門佔據重要地位,女子在生產與戰爭中退居次要地位,逐漸過渡到父系社會,開始實行父系繼承製及從夫居的婚居住制度。此時大約相當於青銅器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乃逐漸從“女陰崇拜”過渡為“男根崇拜”,男尊女卑意識乃因之而萌生。
在之後的歷史長河中,我國的女性就處於一段相當長時間的黑暗期,即便如此,古代亦出現過一些名留青史的著名女性。單以醫學界來説,古代醫者多固守“傳男不傳女”的教條,而古代名醫多為男性,女性名醫的數量遠少於男性名醫。雖説數量不多,但是,絕非無人,我國古代的女神醫亦不乏其人。
最早出現在史料中的女神醫名叫義姁,此女生於西漢時期。據説,義姁的醫術高超,曾為當朝太后治療疾病,並因此飛黃騰達。西漢時期朝廷的制度已相對完備,所以,已經出現了一些專司婦科的女性大夫。不過,這些女性大夫通常會被稱作“視產乳之疾者”,藉此與男醫加以區別。
早在義姁生活在民間時,就已經憑藉精湛的醫術享譽鄉里,街坊四鄰對其稱讚備至。後來,她的名聲傳到皇宮中,武帝劉徹將其聘入宮內,讓她成為太后的專職醫生。據説,義姁從小就異於常人,不但智商很高,還對晦澀難懂的醫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因為興趣使然,所以,義姁在童年時期便開始學醫。每逢大夫問診,義姁總會跟隨大夫行醫,觀察醫療過程。當地的大夫都很喜歡小義姁,所以,對她的詢問總是不吝教誨。時間一長,義姁不但掌握了大量醫藥知識,也有了極強的實踐能力。
某日,義姁的村中來了一位身染惡疾的老人,老人的肚子高高鼓起,十分嚇人。義姁經過簡單的望聞問,已熟悉了病灶所在。隨後,義姁取來幾根銀針,在老人的肚子和大腿上施針,然後,調配了一些藥粉灑在患者患處。不出三天,老人肚子上的惡疾開始消退,過了一段時間便痊癒了。
從這以後,義姁的名聲傳遍了鄉里,鄉人皆知義姁之名。
可惜的是,除了前文中講述的事蹟外,史記中對義姁的記載便戛然而止了。值得一提的是,義姁在《史記》中並無本紀,此女被收錄入《酷吏傳》,只是一篇故事中的配角,被司馬遷先生一筆帶過。那麼,一個醫術高明且醫德值得肯定的女醫生,為何會被收錄到《酷吏傳》中呢?
原因是:義姁的弟弟義縱是當時的一方小吏,平日裏魚肉鄉里無惡不作,司馬遷先生在將此人釘在恥辱柱的同時,順帶提及了他的姐姐義姁。
話説,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年老多病,漢武帝聽人説起義妁醫術高超,便派人專程暗訪。結果證明,義妁不但擅長內科疑難雜症,而且,對外科、針灸也頗精通,所用藥物只是些山間的草木藤葉,但是,療效極好。於是,漢武帝便詔她入宮,封為王太后的特別侍醫。
她到宮中以後,果然,將王太后的病治好了。有一天,王太后問她:“你有兒子、兄弟嗎?”義妁説:“只有一個弟弟義縱,但行為不節,不可為官。”但是,王太后因為十分喜愛她,仍奏請漢武帝,封義縱為中郎,補為上黨郡令。
我國史料中第一次出現女神醫竟是以這種方式,實乃憾事。
繼義姁之後,漢代又出現了另一名女神醫淳于衍,這位女醫經常會出現在現代的影視作品中,漢宣帝時期的多起政治事件均與此女有關。淳于衍曾先後三次出現在《漢書》中,雖然,同樣沒有關於淳于衍的本紀,但是,淳于衍在史書中的“出鏡”頻率如此之高,已屬罕見。
之所以這名女大夫的出現頻率這麼高,倒不是司馬遷先生見其醫術高超,而是因為她被捲入了多次政治陰謀,且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與前文中提到的義姁一樣,淳于衍同樣是一名“視產乳之疾者”。在古漢語中,“乳”這個字還有另一層意思,也就是妊娠。
由此可推測,女醫在當時的皇宮中負責的通常是婦產科,服務的對象並不是男人,而是皇親國戚的女眷們。女醫在漢代的主要職責即是接生,在此之餘還負責一些婦科疾病。《漢書·藝文志》記有《婦人嬰兒方》,是最早的婦產科文獻。從這就能看出,漢代女醫的社會地位不高,負責的醫學領域也很狹窄。
話説,淳于衍入宮後,與當朝大將軍霍光的老婆關係不錯。霍光的夫人為了讓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后,打算殺掉現有的許皇后。無獨有偶,許皇后此時剛剛誕下子女,身體羸弱,且染上了婦科疾病。對此,霍光的夫人對淳于衍許下重利,讓淳于衍藉助職務便利毒殺許皇后。
淳于衍受到利誘同意了這場陰謀,在入宮替許皇后診病期間,淳于衍將有毒的藥材碾碎,摻入準備好的藥丸中,讓許皇后服下。就這樣,許皇后莫名暴斃,霍光的夫人得逞。然而,蒼天有眼,霍光之子謀反後,淳于衍毒殺皇后一案被牽出,淳于衍終於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代價,與霍家人同被處死,潦草收場。
雖説,關於淳于衍的故事多為陰謀,史書中對淳于衍的醫術鮮有提及。但是,能被召入宮中,想必這個女人的醫術還是非常高超的。即便如此,她貪婪的個性,以及她淪喪的醫德,都是為人所不齒的,最終,她落得悽慘收場,亦是死有餘辜了。
參考資料:
【《史記·卷百二十二·酷吏列傳第六十二》、《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