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故宮曬家底已成為影響全國的文化盛事,但洶湧的人潮讓文保事故又一次“不可避免”地發生了。9月11日,網友“@鑽石利劍”在微博上爆料,有人在故宮內的銅缸畫心刻字“秀恩愛”。
安全是博物館的頭等大事,也是博物館的一個底線問題。作為一座在文物舊址上建的博物館,故宮的文物安全近年來屢次成為新聞,刻字、失竊、文物損毀的狀況時有發生。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對故宮的安防現狀卻很自信:“我敢負責任地説,今天全世界的博物館,最強大的安防系統是故宮博物院的。”
那麼這些年來故宮經歷過哪些文保事故?故宮的安防現狀到底如何?
●遊客“手癢”,刻字、砸毀文物並不少見
以刻字而言,在故宮也並非新鮮事。2013年,一名叫梁齊齊的遊客就在太和門附近的一口大銅缸上刻下了“梁齊齊到此一遊”。據《北京晚報》報道,2000年故宮曾向媒體披露,當年五一和國慶之後,故宮古建維修人員就對太和門、太和殿等16處近2000平方米的紅牆牆面進行了除字刷漿、局部修補抹灰。十多年過去了,刻字依舊。
除了刻字,遊客砸毀文物也時有發生。2013年5月4日,一男子徒手擊碎翊坤宮正殿原狀展室一塊窗户玻璃,將一件十八世紀英國製造的清宮舊藏銅鍍金轉花水法人打鐘從其所陳列的條案上砸落到地面,由於錶盤面對觀眾,所以鐘錶背部先着地,造成其上半部分背後損壞。
被損壞的銅鍍金轉花水法人打鐘為清宮舊藏,屬於十八世紀英國製造,其底部內置機芯,正面有三組料石轉花。該文物按照國家文物評定標準,為二級文物。據單霽翔介紹:“這件文物屬於故宮的25大類文物藏品‘鐘錶儀器類’,共有2800件,屬於故宮較少數量的類別,其中西洋鍾2200件。”所幸的是,“人打鐘”主體結構並未有太大損傷,能在幾個月內完全修復。
當時,翊坤宮院內攝像頭沒有直接拍攝到肇事者擊碎玻璃的瞬間。據單霽翔介紹,這是因為翊坤宮建築本身裝的是激光報警系統,而白天大量遊客參觀之時無法開啓報警裝置,所以一般都是在遊客清場之後開啓防盜裝置。
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隨後發佈消息,擊碎故宮翊坤宮窗玻璃致文物受損的嫌疑人,已因涉嫌故意損毀文物罪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經審查,嫌疑人汪某,男,22歲,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人。
●小毛賊惦記,建國後警方有記載的失竊案共發生6起
盜賊向來是博物館的大敵。2011年,有着“京城第一保衞處”之稱的故宮博物院,卻被身高不到1米6,體重不到100斤的28歲青年石柏魁取走了9件展品。故宮的安保措施受到嘲笑。
據警方的覆盤,石柏魁與“大盜”毫不沾邊,僅僅是個“小毛賊”,整個作案過程也毫無技術含量。2011年5月8日上午,石柏魁未購票混入故宮,並進入齋宮誠肅殿的香港兩依藏博物館展廳,趁降雨躲在展廳與西配房的夾道直至天黑。當晚8時許,他關閉誠肅殿西配房內供電系統總閘,踹碎展廳北牆玻璃進入展廳,踹碎內部裝飾牆來到展廳西側展櫃,打碎展櫃頂部玻璃,盜走9件藏品。隨後,他從誠肅殿上房,攀爬上故宮內牆逃跑。逃跑時,石柏魁曾被故宮夜巡人員發現。他謊稱自己是遊客,因為迷路了滯留在故宮。趁夜巡人員向上級彙報時,他通過一間房屋的鐵質護欄,爬上故宮外牆(10米高),跳牆逃跑。
5月9日凌晨,石柏魁逃離故宮。最初到手的9件展品,也在逃跑中丟失了5件。當天上午,石柏魁來到北京市海淀區一家收購金銀玉件的門店銷贓。因門店老闆認為是假貨,石柏魁最終將隨身攜帶的4件展品丟棄在中關村附近。
2012年3月,被告人石柏魁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13年。而被他盜走的9件展品,至今還有3件下落不明。
資料顯示,自建國以來,中國博物院(館)失竊案不在少數。單是故宮博物院,在石柏魁之前,就曾先後失竊過5次,盜賊的作案手法都如出一轍,臨時起意、簡單、粗糙,毫無技術含量。故宮的安保漏洞也是一樣的:閉館清場漏人、值班人員安全警覺性不強……
1959年8月15日下午,武慶輝溜進珍寶館牆外的廁所,天黑後破門入養性殿,打碎玻璃偷出8頁金冊和5把寶刀,這被稱為“新中國故宮盜寶第一案”。
1962年4月16日夜,盜寶賊孫國範藏在珍寶館大門外廁所後邊的陰暗夾道里,天黑無人後蹬着珍寶館牆下的腳手架,翻進了珍寶館。鑽進養性殿,打碎展櫃的玻璃,盜走了金碟金碗和兩顆大金印。
1980年2月1日上午,25歲的陳銀華隨遊客進入珍寶館養性殿,看中了展櫃裏的那枚碩大的“珍妃之印”,他剛摸到“珍妃之印”不久,就因聲控報警器而被抓獲。
1980年夏天,韓吉林假裝在養性殿與暢音閣之間參觀,他找了一個背陰的地方躺下等天黑。故宮閉門後,他也意圖偷走“珍妃之印”,但他剛用石頭敲碎養性殿玻璃門,就被趕到的警衞人員抓獲。
1987年7月,向德強參觀故宮,天黑後,他翻進養性殿院內,藉着月光,發現門上掛着一把大鎖。沒等他想到進入的辦法, 隨後趕到的安保人員即將他抓獲。
這五起盜竊案的被告人都付出了比石柏魁更沉重的代價。武慶輝、陳銀華、向德強被判處無期徒刑,孫國範、韓吉林都被判處死刑。
相比起冒險闖禁區的外部盜賊們,故宮文物保護的過程中,“家賊”更是難防。2002年10月28日,一場在香港舉行的“皇室信仰——乾隆朝之佛教文物”專場拍賣會上,佳士得拍賣公司拍賣的清乾隆粉彩描金無量壽佛坐像與乾隆時期銀壇城兩件物品一出現就吸引了買家的視線,而一位國內知名文物專家發現,這兩件珍貴文物底座原始標籤編號顯示,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在追查過程中,發現這批國寶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故宮調撥去建設地方博物館的,而保有這批國寶的承德外八廟文保部主任李海濤監守自盜,私自盜竊售賣國家文物近十年,共盜得文物數百件,獲贓款320餘萬元。
●領導“慷慨”,70年代拿3000套御林軍鎧甲給員工發福利
“文革”中,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紛紛被下放、改造和靠邊,掌控大權的“革委會”文物保護意識淡薄,一些文物因此遭到流失毀壞,3000套乾隆御林軍鎧甲便是其中一項。據瞭解,當年守衞紫禁城皇宮的御林軍有2萬之多,所以“盔甲”也有2萬套。
1973年,由於物資十分匱乏,棉花和布匹短缺。故宮為改善600名員工福利,院領導打報告給有關部門報批同意,“因院制宜”地將每件御林軍鎧甲折價5角,每位員工限購5套,目的是取其中的絲綿。院方規定,員工買到的綿甲不得保留原狀,一定要拆開,取用其中的絲綿。故宮科技文保部原副主任曹靜樓與妻子都在故宮工作,所以當時“咬一咬牙”,花5元錢買了10套“盔甲”。回家後,遵照院領導“指示”,把它拆散,取出絲綿稍作加工後,縫製了這條絲綿被,一直使用至今。(《新聞晨報》2011年報道)
據曹靜樓回憶,這些綿甲非常堅固。有員工從城樓往下用力拋也不會破碎。曹靜樓記得,當時每位員工都買了,全部做成絲綿被或絲綿衣,但大部分員工文物保護意識不強,使用一段時間後,作為舊貨又賣給了廢品收購站。
除賣給故宮員工3000套外,另有1000套鎧甲劃撥八一電影製片廠。1976年“文革”結束以後,國家的文物管理走上正軌,餘下的16000套“盔甲”仍由故宮保管。這種綿甲如今可以在中國軍事博物館的陳列中看到。
●工作人員“操作失誤”,人為損壞被質疑秘而不宣
2011年7月30日,網友“@龍燦”發佈消息稱,故宮器物部在將一件國家一級品宋代哥窯瓷器出庫時,被工作人員摔碎,秘而不宣。8月2日,“龍燦”再次爆料稱,故宮近年發生4起文物人為損壞事件,事發後故宮未向主管部門上報。
故宮博物院隨後證實:故宮7月4日對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發生文物損壞。事故發生後,故宮博物院成立事故調查組,徹查事故成因。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實驗室科研人員操作失誤,導致樣品台上升距離過大,致使國家一級文物青釉葵瓣口盤受到擠壓損壞。
事情的最終處理結果是:故宮對造成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損壞的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給予負有領導責任的該部門主要負責人行政警告處分。
時任三聯生活週刊主編朱偉説:“故宮哥窯寶貝損壞事故,只能説明:一是故宮裏這樣的寶貝太多了,而現在守着這些寶貝的人其實並不親愛它們。如真心愛者,動它時候,難道不會戰戰兢兢?二是充分説明,故宮這是個國營單位,以一個單位的粗率管理來保護這麼多珍貴文物,管理方式不解決,問題只能層出不窮。”
2011年8月9日,財新網刊發題為《故宮又有重要文物被損壞》的報道,由故宮宮廷部負責保管的清宮舊藏木質屏風,在文保科技部進行修復時被水浸泡。針對媒體報道的“清宮舊藏木質屏風被水浸泡”一事,故宮博物院曾做出解釋,稱媒體報道不實,所謂的文物被水泡壞,其實是在進行正常的修復和除塵。但最先披露此事的財新網刊發報道,稱故宮博物院對於此事的解釋內外有別。他們對外稱是“修復除塵”,對內則稱是“水管破裂”導致噴出的水洇濕屏風。
●如今故宮博物院的安防系統靠譜嗎?
博物館的安防設計,一般有技防、人防和物防三道關卡。
技防要求高。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陸建松介紹,以陝西曆史博物館為例,一般情況下,技防至少也要設三道防線。第一道是周界防線,通常以圍牆將博物館與外界隔離,“入侵者一旦闖進院子,設置在此的紅外線探測器就會報警”;第二道防線設在文物所在地的展廳、庫房等地,“這裏同樣設有紅外線報警系統”;第三道防線就是展櫃,“重要文物這裏往往採取多重技防手段”,如紅外報警、玻璃粉碎報警、失重報警、微波報警等。當然,在這三道防線中,攝像頭更是必不可少的防範武器。
人防方面顧名思義就是採取安防人員巡邏,除按規定進行巡邏外,如在規定時間、按規定線路、以規定人員按時巡邏外,也包括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額外的隨機巡邏。
物防主要是對文物存放環境的要求,如在建築上,要考慮圍牆該砌多厚,窗户該砌多高等,“確保窗、門、櫃不被輕易打開”。
資料顯示,在技防方面,故宮在一級風險地點裝有最先進的設備和至少三種複核手段;在人防方面,靠的是人海戰術;在物防方面,故宮安裝了大量的鐵柵欄、鐵窗、防爆玻璃和鐵櫃,並進行了加封加固或更新;除此之外,故宮還增設了犬防。故宮的犬隊擔負着閉館清查、施工工地夜間蹲守和突發事件安防等任務。另一組數據還顯示,故宮每天閉館後,還有至少1600個防盜報警器、3700個煙感探測器和400個攝像頭在運行。
2013年4月,“平安故宮計劃”啓動。其主要內容包括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設、地下文物庫房改造、基礎設施改造、世界文化遺產監測、故宮安全防範新系統、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等七個子項目。
故宮安防方面技術也進行了升級。比如院內的立體安防噴霧器,監測系統發現不法行為人的破壞便能夠進行噴霧,致使“壞人”看不見,便於控制。此外,院內的報警裝置升級,不會再出現上次失竊事件時,工作人員跑去報警的間隙竊賊逃跑的狀況。故宮還將為文物藏品安裝全時空技術防範系統,通過芯片的方式達到移動即可報警和追蹤的效果。
此外,在“平安故宮”的實施過程中,故宮準備和有關部門協商,提升故宮夜間保衞的等級,由武警進行保衞。 “保衞等級提高了,也就不會出現故宮失竊事件中,老人追不上小偷的情況。”
●故宮平安,關鍵看人
相比起技術和設備的升級,人才是故宮平安的最關鍵因素。
陸建松教授認為,眼下博物館不時失竊,主要原因之一,是管理問題,“很多問題是出在人的身上。”遼寧瀋陽曾發生一起館藏文物被盜事件,盜賊作案時,監控中心的工作人員卻聚集在一起正看着足球比賽。而石柏魁在故宮切斷供電總閘時,故宮安防系統曾提示“區域故障”,值守人員卻認為是雨天導致線路故障,沒有進行進一步的實地檢查。
人的關鍵作用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哥窯寶貝損壞事故發生後,當時文博界就有人表示“這是一個人為的責任事故。”在以往故宮管理當中,從事修復的科技人員,工作不達到10年以上,通常不能接觸一級文物。此次出現一個科技人員單獨測試一級文物,可以説是一個管理上的重大漏洞。陸建松也提到這樣一個細節:故宮上下2000多名工作人員,其中多數為經營人員,“真正的業務幹部很少”。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也曾在其博客上發表對故宮被盜案的看法。他認為,人防技防物防不如心防。單純的技術防範,在上世紀50年代的歐美已經結束。觀念預防,即以心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