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又出大招了。
俄羅斯總統普京宣佈755名美國外交官必須離開俄羅斯。據悉,普京在接受俄媒電視專訪時表示,此舉起因為華盛頓對俄的不友好政策。
大白新聞注意到,普京此前曾表示,美俄關係是自冷戰以來最低點。美國對俄羅斯的新制裁議案將對更多俄公司和個人進行經濟制裁,目標包括俄能源行業、軍工企業、幾家銀行以及被美指控干預去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機構。
2016年,奧巴馬政府曾經授權驅逐35名俄羅斯外交官,以此作為對美國政府所稱的俄羅斯干預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所採取的報復措施。分析人士認為,不管兩國領導人意願如何,由於俄美戰略利益存在結構性矛盾,兩國關係短期內難以獲得實質改善。有俄羅斯專家指出,現在俄美的任務還不是“全面重啓關係”,而是應該“保持關係穩定”,避免兩國直接爆發衝突。
普京:美俄關係是自冷戰以來最低點
此前,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對俄加強新制裁的議案,新制裁一旦通過,可能成為2014年以來規模最大且最全面的制裁。在新的反俄提案中,旨在對俄羅斯的管道項目投資採取制裁,阻礙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的管道項目建設。
“美方在毫無緣由的情形下采取了一項措施,但重要的是要注意,這使俄美關係惡化了。他們非法限制,企圖影響世界其他國家,包括那些有興趣發展和保持與俄羅斯的關係的國家,甚至我們的盟友,”普京接受採訪時表示。
據瞭解,目前俄羅斯駐美外交機構人員數量為455人,普京針對755名美國外交人員的要求是根據這一數字提出的。此前,俄方還宣佈限制美國外交機構使用俄羅斯物業的措施。
“我們一直等待了很長時間,也許事情會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我們希望這種情況會反生,但是看起來好像不會在不久的將來發生變化。。。我決定現在是我們表明我們不會無動於衷的時候了,”普京補充説。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7日訪問芬蘭時作出回應表示,如若美方新的對俄製裁最終成型,俄羅斯政府將對美採取相應的措施作為回應。普京稱:“據你們所知,我們已經足夠耐心和剋制,但我們需要作出回應,不能無休止地容忍(美國)對俄羅斯蠻橫無理的行為。”當有記者問及美俄關係是否處在自冷戰以來的最低點時,普京予以肯定。
中國社科院俄歐亞所俄羅斯外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李勇慧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美國國會兩院壓倒性通過對俄製裁、白宮表示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會放行這一議案的情況下,俄方予以反制絕不意外。這將使兩國關係繼續走低,不過留有緩手的普京會在堅持底線基礎上靈活把握俄美交往。
李勇慧稱,裁剪“超員”的美國外交人員,從外交對等原則上看沒有問題。但俄方這時候動作,明顯是在表達對美國新制裁的憤怒,是一次反擊。
輿論注意到,30日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時,在對待美方755名外交人員方面,普京言語謹慎,並未動用“驅逐”這樣的外交辭令,而且他舉出此前美俄領導人一致同意在敍利亞西南部實施停火的事例,認為俄美“可以一起做事情”。他又告誡説,理論上,如果施壓俄羅斯造成傷害的消極性超過俄美合作的界限,俄方會考慮回應選項,儘管俄方不願意那樣做。普京強調,目前他還不打算“強烈回應”美方的消極做法。
長遠來看,李勇慧認為俄美關係不容樂觀。美國國內政治對俄冷戰思維長期存在,強烈的意識形態以及美國兩黨反俄的堅定態度,以及美俄內生性、結構性矛盾,都將嚴重阻礙兩國關係緩和。
能源受到新制裁影響
引歐盟不滿
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對俄加強新制裁的議案中稱,對俄實施新制裁是基於“俄羅斯涉嫌干預美國總統大選和軍事介入烏克蘭危機”,新制裁議案將對更多俄公司和個人進行經濟制裁,目標包括俄能源行業、軍工企業、幾家銀行以及被美指控干預去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機構。
據悉,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建設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將受到影響,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分析稱,制裁此項目勢必引發相關受益方的敵意和反對。
“北溪-2”項目旨在鋪設一條從俄羅斯到德國、與“北溪”管道平行的天然氣管道,計劃通過波羅的海海底管道把俄羅斯天然氣輸送到德國海岸的接收終端,然後把天然氣輸送到其他歐洲國家。雖然歐洲近年來力圖擺脱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但嘗試並不成功,此條管道將滿足歐洲近三分之一的天然氣需求。
新制裁法案生效後,歐盟自身能源安全和經濟利益將受到很大影響。歐盟官員表示,美國對俄新制裁還會損害與俄羅斯在鐵路交通、金融、船舶和煤礦等領域進行合法商業合作的歐洲公司利益。英國《金融時報》披露的歐委會內部文件顯示,制裁令跨大西洋及七國集團(G7)的合作面臨破裂風險,如果美國新制裁對歐盟與俄羅斯之間的貿易關係造成傷害,歐盟將在“數天內”採取行動報復美國。
李勇慧認為,針對普京周圍高官的制裁,就不僅因為烏克蘭危機,更着眼於201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意在擾亂高官對普京的支持;制裁措施中涉及能源領域,這直接關乎俄羅斯市場對歐洲能源的供應,“這些措施,都在‘精準’打擊俄羅斯的‘強項’,俄羅斯必然要反擊”。
值得注意的是,該議案限制了美國總統解除對俄羅斯制裁的權力。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該議案有權否決。他收到議案後,將有10天時間考慮。但如果特朗普想對制裁進行修改,美國國會有至少30天時間舉行聽證會並就總統修改案做出表決。這等於將奧巴馬對俄羅斯作出的制裁由行政命令變成法案,令制裁更加難以解除。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許多輿論認為美俄的關係會進入新的軌道。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的大約三個多月時間裏,美國與俄羅斯就進行了三次“高層接觸”,前兩次,美俄都曾表示,希望兩國關係向着更積極的方向發展。
李勇慧認為,俄美關係進一步惡化,反倒為俄歐關係緩和拓出空間。“這次美國製裁俄羅斯危及歐洲國家能源安全,引發後者不滿。”李勇慧説,“在美歐當前關係之下,俄羅斯會設法加強與歐盟國家關係,來抵消俄美關係惡化的烈度,因此近期三方的關係動態值得關注。”
俄美關係:“爭鬥”“妥協”輪番上演
普京的此舉可謂説是“以牙還牙”。2016年,奧巴馬政府曾經授權驅逐35名俄羅斯外交官,以此作為對美國政府所稱的俄羅斯干預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所採取的報復措施。
與冷戰時蘇美對抗相比,俄美關係有了根本改變,但發展歷程並不平坦。
20世紀初葉,隨着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新生的蘇聯遭到了西方世界的仇視和抵制。二戰爆發後,為了戰勝共同的敵人法西斯,蘇美英3國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鴻溝,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贏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隨着二戰結束和共同敵人的消失,蘇美合作的基礎不復存在,社會制度的對立重新開始在蘇美關係中起主導作用。美國開始把蘇聯視為頭號對手。
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向國會兩院聯席會議宣讀諮文時把世界分為“自由制度”和“極權制度”兩種類型,並認為兩種制度之間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杜魯門提出了遏制蘇聯的政策,聲稱不遏制蘇聯,美國在二戰中取得的成果將喪失殆盡。這就是著名的“杜魯門主義”。
不久後,美國策劃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蘇聯也組建了華沙條約組織(華約),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進入全面對峙時期。1960年5月1日,蘇聯擊落了一架侵入其領空的美國U-2型高空偵察機。這就是著名的“U-2事件”。這一事件使蘇美關係降至戰後的第一個冰點。
1962年,蘇美間又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這是蘇美雙方最激烈的一次較量,幾乎把世界推向核戰爭的邊緣。
隨後的30多年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展開耗資巨大的軍備競賽時期,雙方研製了足以毀滅整個地球無數次的核武器,對世界和人類構成極大威脅,同時也對各自的經濟產生了重大的不利影響,尤其是蘇聯,它的經濟實力被美國遠遠拋在後面。
與此同時,國際關係中出現了一些歷史性的變化。首先是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日益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國際政治中的緩和因素增加,意識形態因素趨於淡化;其次,隨着各國競相發展綜合國力,日本、西歐以及中國等在國際舞台上地位上升,多極趨勢開始顯現;第三,世界人民的裁軍呼聲日益高漲。所有這些均對蘇美關係和兩極體制產生了重大影響。
進入80年代中期,隨着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外交新思維”的出台,冷戰的堅冰開始消融。蘇美首先在軍備控制問題上實現突破,兩國關係隨之進入既對抗又對話的新時期。
90年代初,蘇聯解體,由蘇美兩國主導的世界兩極格局也宣告徹底瓦解。
在蘇聯解體後的最初幾年,蘇聯的主要繼承國俄羅斯同美國之間出現了一段火熱的“蜜月期”。俄羅斯推行“一邊倒”的親西方政策,幻想成為美國的平等夥伴。但是,美國卻以“冷戰勝利者”自居,在處理涉及俄利益的重大國際問題上輕視或無視俄的利益,將俄置於“小夥伴”的地位。殘酷的現實使俄羅斯不得不重新審視與美國的關係,對自己的對外戰略進行重新定位。
從1994年開始,俄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把維護俄國家利益、重振大國地位作為俄外交戰略的基石。而美國則利用俄經濟嚴重衰退、急需經援的弱點,繼續遏制俄羅斯。俄美之間於是形成了既合作又鬥爭的局面。俄美關係在反覆的摩擦和鬥爭中降温,又在對話和妥協中避免破裂。
俄美之間之所以爭執不斷,其根本原因是兩國在一些戰略問題上存在原則分歧。美國要繼續充當“世界領袖”,俄羅斯要重振大國地位,兩國的對外戰略本身就形成了一對矛盾。在地緣政治上,儘管華約已經解體,冷戰已經結束,但美國仍然把俄視作最大的潛在威脅,堅持實施北約東擴計劃,大力向俄的“後院”——其他獨聯體國家滲透,千方百計地擠壓俄的戰略生存空間,遏制俄東山再起。
1999年北約正式吸納波、捷、匈入盟,完成了冷戰後的第一輪東擴。同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俄的傳統盟友南斯拉夫進行了野蠻轟炸,使俄美關係一度降到冷戰後的最低點。北約還準備進行第二輪、第三輪東擴,對象包括與俄唇齒相依的波羅的海三國,甚至一些獨聯體國家。在軍控問題上,俄美矛盾也十分尖鋭。美國決定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要求修改蘇美兩國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俄羅斯認為,修改這一條約將動搖國際戰略穩定的基礎,引起新一輪軍備競賽。
2001至2003年,以“9·11”恐怖襲擊發生後普京向小布什打電話慰問為起點,俄美關係重新“熱絡”起來。普京表示將積極配合美國的反恐戰爭,允許美軍飛越俄領土,並促使中亞國家配合反恐行動,對反塔利班的北方聯盟提供軍事幫助,甚至同意美國在中亞設立軍事基地等;而小布什則相應高調宣佈俄美關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後,普京克服重重阻力,不僅説服杜馬批准了《裁減戰略武器條約Ⅱ》,而且不顧軍方反對,與華盛頓簽署了一項新的武器控制協議《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對於美國執意退出《反導條約》一事,俄羅斯也是反應平和。
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針對美國的抨擊性言論,俄美關係再次陷入谷底。
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黃登學博士在其題為《俄美關係發展的影響因素探析》一文中分析稱,觀察20多年來俄美關係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規律性:俄美兩國領導人每5~6年就鄭重地宣佈一次“冷戰”已經結束,俄美關係怎麼怎麼……然而不過幾年,雙方就陷入新一輪的軍事政治危機之中;接下來,兩國代表又重新開始有關軍備控制及夥伴關係的談判,其後新一輪的“接近—冷淡”再次開始,並由此循環往復,週而復始。“爭鬥—妥協—再爭鬥—再妥協”成為“冷戰”後20多年來俄美關係發展的顯著特徵。
2009至2011年,俄美關係進入“重啓”時期。兩國簽署了新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和平利用原子能領域的合作協定》也正式生效,雙方擴大了在阿富汗問題上的合作,俄甚至為北約貨物的過境運輸還在烏里揚諾夫斯克建立了交通後勤中心;美國則暫停了北約向後蘇聯空間的擴展,改變了在波蘭與捷克部署第三處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等等。
2010年中期,“重啓”政策隨即出現問題。新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序言確定了反導系統與削減戰略武器談判的相互關係,雙方恰恰在對此序言的釋義問題上出現分歧。在2010年11月北約峯會上,俄與北約一致同意在歐洲導彈防禦系統方案的框架內尋求妥協,但2011年1月北約理事會卻單方面宣佈,北約將拋開俄羅斯獨自部署歐洲導彈防禦系統,而2012年5月北約芝加哥峯會前夕俄美就導彈防禦系統問題談判的失敗則意味着,所謂的尋求妥協已經沒有了下文。
直至目前,俄美關係中的一系列矛盾逐漸浮出水面,雙方已經遊走於新“冷戰”的邊緣。
今年4月,美俄關係因敍利亞化武問題而驟然惡化。敍利亞問題一直是美俄之間重要的“一道坎”——雙方最大的分歧是,敍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去留問題。此前,特朗普政府曾一度表示,不再優先考慮推翻巴沙爾。但化武襲擊事件後,美方改變了立場,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更是向俄方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羅斯在美俄友好和支持巴沙爾之間作出選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則表示,敍利亞問題“需要所有敍利亞人協商解決”。
除了敍利亞問題,烏克蘭問題也是此次美對俄製裁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官員不斷在烏克蘭問題上指責俄羅斯。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要求俄羅斯把克里米亞“還給烏克蘭”之後,普京簽署命令,宣佈俄羅斯臨時性承認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州部分地區烏克蘭公民和“無國籍”人士的一系列身份證件,准許他們免籤進出俄羅斯,這引起了烏克蘭政府的強烈不滿。今年6月,美國再次宣佈,對38個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以“回應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舉動”。作為對美方的還擊,俄方取消了兩國高官的會晤。
而近日,俄軍與北約同時舉行大規模軍演。6月12日,立陶宛國防部稱,今年北約最大規模軍事演習“鐵狼-2017”當天啓動。演習將持續至24日。來自比利時、英國、德國、盧森堡、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和美國的5300名軍人蔘與,演練包括在居民點的防禦和進攻行動。同一天,“斯拉夫兄弟團結-2017”演習的實兵階段在白俄羅斯佈列斯特訓練場拉開帷幕,參與演習的有俄羅斯空降兵、白俄羅斯特別行動部隊和塞爾維亞特種部隊。
7月,美國和23個北約盟友在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舉行名為“軍刀衞士”的軍事演習。
看來,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種種核心分歧,難以在短時間之內消除。分析人士認為,不管兩國領導人意願如何,由於俄美戰略利益存在結構性矛盾,兩國關係短期內難以獲得實質改善。有俄羅斯專家甚至指出,現在俄美的任務還不是“全面重啓關係”,而是應該“保持關係穩定”,避免兩國直接爆發衝突。
“九一八”事變之後,國際聯盟決定派遣調查團調查偽滿洲國的情況。顧維鈞作為當事國之一中國的代表,參加了國聯調查團。
充足的前期準備
顧維鈞
顧維鈞在國聯調查團中的正式頭銜是“顧問”,國聯顧問的工作不僅僅是陪同調查團參與各項調查工作,還需要對調查團提供全面的報告,使政府官員乃至調查團所去各省的高級官員對調查團可能提出的問題做出適當回答,表明中國的基本立場。此外,顧維鈞還得負責調查團的接待工作,安排好他們的生活和工作。
顧維鈞將政府內不同領域的專家集中起來,他們不僅熟悉東北,而且熟悉中國的軍事形勢、交通問題、中央政府的組織管理,還特別瞭解列強和外僑在中國的地位,特別是他們的權益以及中國對他們的政策。很快,一個專門的委員會成立了。
顧維鈞
針對調查團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顧維鈞列出一份清單,交給勝任的人處理。清單裏的每一個問題都要寫出備忘錄,然後交由顧維鈞審閲,再做適當的修改後核准。此外,顧維鈞自己親手起草了一份涉及整個中日問題的備忘錄《中日糾紛問題之總説帖》。
1932年3月14日,國聯調查團一行抵達上海。不出顧維鈞所料,調查團很活躍。他們一到就提出許多問題要了解,顧維鈞先後向調查團遞交了幾份備忘錄。這些備忘錄事實詳盡,理據充分,對向調查團和國際輿論揭露日本的侵華罪行起了積極的作用。
不顧安危遠赴東北
“一·二八”事變後,上海滿目瘡痍。 “李頓調查團”在此盤桓斡旋,正中日本政府希望他們推遲進入東北的圈套。顧維鈞明白,時間拖延越長,東北問題就越複雜,對中國越不利,因此極力勸説調查團儘快北上。在他的努力下,調查團在1932年3月下旬離開上海,前往東北。
顧維鈞在聯大簽字
日本政府為了阻止調查團進行正常的調查,反對顧維鈞進入東北,理由是:東北的局勢還不正常,日本無法確保顧維鈞的人身安全。同時,日本故意散佈各種不利的消息,對顧維鈞施加心理上的壓力。
有一天,法國駐華公使蓋裏多和比利時駐華公使華洛思專程來看望顧維鈞的太太黃惠蘭,説是有私事要見她,黃惠蘭分別接見了他們。然而兩國公使的目的是一樣的,他們説從駐東京大使館得到了可靠的機密消息,顧維鈞如果去了東北,生命會受到威脅。黃惠蘭勸顧維鈞慎重考慮。
顧維鈞
是否隨調查團進人東北成了擺在顧維鈞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李頓表示,此事由顧維鈞自己決定。在個人安危與國家利益之間,顧維鈞決定去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李頓欽佩顧維鈞的堅定態度,表示如果日本政府不允許顧維鈞進入東北,那麼整個調查團就會取消東北之行。
遭遇艱險局面
關於東北之行,顧維鈞建議李頓坐火車由山海關進入東北,因為這樣一來,可以最直接地接觸到“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被日本侵佔的土地。而日本方面卻堅持調查團走海路,由大連進入東北。調查團最終採取了妥協的辦法,主要成員走陸路,顧維鈞和部分成員走海路。
顧維鈞
進入東北,顧維鈞遭遇更為艱險的局面。他受到日本方面的嚴密監視。在旅館,日本軍警日夜值班,只要出門了,就有人緊跟其後,即便是上廁所,也有人守在門口。顧維鈞的一個秘書向他報告,有人在黑夜從窗户進入秘書的房間,直到秘書大聲喊叫時才離開。顧維鈞有每天散步的習慣,一天散步途中,有三個中國學生想要靠近他,卻被突然衝出來的日本人帶走了。事實上,日本人本來打算在他散步的時候暗殺他的,結果被三個學生打亂了計劃。
顧維鈞劇照
調查團的其他成員雖無生命危險,但也受到監視。在東北,許多求見者被逮捕,直接提供證據十分困難,間接的聯絡成了調查的主要渠道。為了完成調查任務,顧維鈞想方設法與東北各界人士聯繫,以求揭露日本侵略的真相。為了避開日本的干擾,顧維鈞在訪問人員、地點、提問等細節上下功夫。
1932年8月,隨着國聯調查團報告書起草工作的完成,顧維鈞作為“國聯顧問”的使命也畫上了句號。
(2017-07-30)
“現在球在印方一側。”
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政務參贊李凡接受媒體電話連線直播採訪,就中印兩軍在洞朗地區對峙事件回答了提問。李凡表示,當前形勢很嚴峻,仍未得到緩解。只有印方無條件撤軍,才能實現和平解決。只有和平解決,才能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現在球在印方一側。最終到底以什麼方式解決,取決於印方。
據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官網消息,7月7日,駐印度使館政務參贊李凡接受媒體電話連線直播採訪,就中印兩軍在洞朗地區對峙事件回答了提問。
在回答如何看待當前洞朗地區形勢時,李凡表示,當前形勢很嚴峻,仍未得到緩解。中印邊界錫金段是已定界,邊界線走向清楚,雙方對此有共識,過去也一直相安無事。印邊防部隊越過雙方共同承認的錫金段邊界線,這與在未定界地區發生的摩擦有本質區別。印方否認歷史界約,也將給中印邊境管控及兩國關係埋下更大的隱患。
洞朗屬於中國,一直在中國有效管轄之下。中方有歷史、法理和現地等方面的有力證據證明這一點。中國和不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邊界會談,迄今已進行24輪。兩國雖未正式劃界,但雙方對邊境地區的實際情況和邊界線走向存在基本共識。印無權介入中不邊界談判,也無權為不丹主張領土範圍。印方以不丹為藉口進入中國領土,不僅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而且也是對不丹獨立自主的挑戰。
關於印方提出對洞朗有“安全關切”。以安全關切為由,越過已定國界線進入鄰國領土,無論從事任何活動,都不會為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所容忍。否則,這個世界就沒有基本的國際法則,也就亂套了。
印方此次挑起事端的目的,是以所謂“安全關切”為藉口,打着所謂“保護不丹”的旗號,越過過去雙方均承認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劃定的錫金段邊界,進入沒有爭議的中國洞朗地區,通過製造洞朗地區爭議,阻止並牽制中不兩個主權國家的邊界談判進程。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看清這一點。
在回答當前事態如何解決時,李凡表示:
中方的立場非常明確。一是印方無條件撤軍,這是雙方開展任何有意義對話的前提和基礎。二是要和平解決。三是要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只有無條件撤軍,才能實現和平解決。只有和平解決,才能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現在球在印方一側。最終到底以什麼方式解決,取決於印方。
邊界問題是兩國間的重大敏感問題。目前的關鍵是,印方立即撤軍,把這種消極影響降到最低。這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中方對發展中印友好關係是有誠意的,同時中方維護自身主權權益的立場也是堅定不移的。雙方要管控好邊界等老問題,就雙邊關係中的新問題積極尋求解決,聚焦合作,希望印方同樣拿出發展中印關係的誠意。
(2017-07-09)
1859年6月,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戰敗英法聯軍換約艦隊,取得了一時的勝利。很快,1960年英法聯軍因換約艦隊的戰敗而發起對清政府的討伐,8月,英法聯軍共18000餘人,由北塘登陸,攻佔天津,9月,清兵在八里橋對抗英法聯軍,遭遇慘敗,10月13日,英法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聯軍發現換約使團多人被虐待致死,隧決定報復清政府,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搶劫焚燬圓明園,並在北京城郊燒殺搶掠近50天。
這一系列的慘案可以説是因為僧格林沁戰敗也可以説是偷襲成功英法聯軍的換約艦隊導致的反撲,其實更多的是給予了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的藉口,倘使當時清政府在處理外交方面多一點理性的思考,我想都不至於會發生火燒圓明園等歷史慘案。在僧格林沁籌備對換約艦隊進行打擊期間,有一個人曾多次進行勸説,他就是郭嵩燾,郭嵩燾當時受命協助僧格林沁在大沽口交涉,他曾多次以書信的形式對僧格林沁進行勸説,他説對待洋人要循理,不能給洋人落以口實,事實證明,他的看法很有先見之明。郭嵩燾在大沽口與洋人進行交涉的這段時間,他深刻意識到了中國與洋人之間的差距,認為非改革不可。
郭嵩燾(1818年-1891年),乳名齡兒,學名先杞,後改名嵩燾,字伯琛,號筠仙、雲仙、筠軒,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湖南湘陰城西人。郭嵩燾出生於封建地主家庭,家境富裕,從小就在湖南的嶽麓書院學習知識,和他同在書院學習的有曾國藩、劉蓉、羅澤南、胡林翼等,他們是湘軍的創始人,如果沒有嶽麓書院就沒有湘軍,也沒有湖湘文化的傳承。嶽麓書院的教育方式與一般的書院不同,它的核心理念是學以致用,可以説郭嵩燾以後的思想皆與在嶽麓書院的教育有關。
郭嵩燾人生做了兩件大事,其中一件是勸左宗棠和曾國藩出山,另一件就是他夥同一幫人保了左宗棠一條命。咸豐二年(1852年)底,太平軍攻克武昌,舉兵向東,郭嵩燾多次登門勸説曾國藩組團練兵,最終曾被感動,於是組建了有名的湘軍。太平軍過湖南時,左宗棠被郭嵩燾勸説出山做了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師爺,僅是師爺的左宗棠因自持文人身份得罪了湖南永州的總兵樊燮,樊燮以左宗棠違制(以下犯上,違反朝廷法制)為由,繞過湖南巡撫,找到湖廣總督官文起訴左宗棠,因為官文是滿人,他秉着打擊漢人勢力的目的將左宗棠上訴到朝廷,説他是劣幕。
於是左宗棠在嶽麓書院一些重量級的朋友就對他展開了營救,這裏面最值得提到的人就是郭嵩燾和肅順,因為兩人都在南書房任職,所以關係不錯,同時郭嵩燾又找到了王闓運,他們這些人一起聯合上書保薦左宗棠,同時郭嵩燾還找到了潘祖蔭為左宗棠説話,最後這一羣人的聯合上保讓咸豐帝對左宗棠刮目相看,於是不但沒有治左宗棠罪,反而升他為四品京官候補。可以説左宗棠因為郭嵩燾等人而因禍得福。
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咸豐帝挾家眷逃往承德,後來恭親王奕訢與文祥替咸豐帝主持京城的大局,他們通過外交手段從洋人手裏奪回了京城,他們並不排斥西洋文化,相反他們意識到中國現在需要改革,需要學習西洋文化來對抗西洋人。當時國內反對恭親王等人的思想與做法的人不在少數,幾乎都是守舊派的士大夫。郭嵩燾因為在大沽口有與洋人交涉的經驗,又曾強烈反對國人以過激的方式對待洋人,主張學習洋人知識來對付洋人,並且當時郭嵩燾對於西洋文化的瞭解要遠勝恭親王與文祥,所以在光緒元年(1875年)初被推薦以兵部侍郎欽差大臣的身份去出使西歐,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任外交官。
他此去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赴英"通好謝罪",二則是學習西方文化。郭嵩燾在西歐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經濟社會,並發表了他的筆記給她的朋友看,還常寫信給李鴻章,他報道了日本留學生學習的東西很全面,所以他勸李鴻章擴大留學範圍,不能僅限於機械範疇。當時郭嵩燾超時代的思想與看法引起了全國士大夫的謾罵,他們説郭嵩燾是漢奸,説他有二心於英,其中曾經是郭嵩燾好友的大學者王闓運,特地撰寫了一副對子來罵他: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王闓運還説:“湖南人至恥與為伍。”
郭嵩燾出使了兩年就回來了,剛回來的時候還好,他當時是全國最開明的一個人,他的見識遠在李鴻章之上,只是到了後來,時人都在反對他,他也沒辦法做事了,只能選擇隱居從事著作,一代開明人物就是掩埋。
一切新的事物都是由少數先知先覺的人提倡,費勁心思,慢慢奮鬥出來的,在甲午戰爭之前,這類人都是在朝的人,而在甲午以後,革新的領袖慢慢轉移到了鄉野,可是這些人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不是民眾,所以嚴格來説,民眾對舊社會的迷信也是我國近代化歷程的阻礙之一。
(2017-07-12)
在漫漫五千年的歷史中,光鮮的外表之下,有時候還有些歷史真相,姑且當做一個歷史冷知識吧。
1、唐朝的陪酒女是合法的
在唐朝,陪酒女是合法的正當職業,被列入“官户”,受到法律保護。
“若奸雜户、官户婦女者杖一百。”(《唐律疏議·卷二十六》)
現在,好像法國是保護這些人的權益,畢竟也是種職業。
2、聖旨
皇帝的命令:諭
回覆臣子問題:旨
發佈公告:詔
每次看到古裝劇裏,太監高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臣子一臉懵逼,不知所措的樣子。都好笑
3、明清朝代婚前並檢驗處女否
明清婚俗“婚前驗處”。明清時期貞潔觀念強烈,近乎至酷。女子出嫁時,女方往往派人到夫家打聽消息,如果洞房第二天鼓樂喧天,則證明新娘通過了夫家檢驗,婚禮會一切照常進行。
否則不但不舉樂,新娘還會被送回女方家,並索還聘禮,賠償男方所有開銷。女方家也會感到非常喪氣,而這位新娘想要再嫁,恐怕已是不可能了。(《右台仙館筆記》)
處女情結也是從明朝時才成為潮流的。
4、“知識就是力量”出自東漢王充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最早並不是英國人培根説的。
早在東漢時期,王充就曾説:“人有知學,則有力矣。”(《論衡·效力篇》。
所以啊,不要老崇洋媚外,人家説的都是老祖宗掉書包的,對比一下
5、清朝少女為保貞潔,上吊而亡
晚清,一私塾先生在僻靜處小解時,不慎被對面樓中一少女撞見,為保貞潔,少女最終上吊而亡,少女家人在報官後,私塾先生被判了“絞監候”。(《庸庵筆記》)
清朝的時候,女人的貞潔觀更加的嚴苛,妙齡少女就這麼死了,不亦悲哉。
6、熊貓在唐朝就搞外交了
公元685年,日本遣唐使來華,為表示友好,武則天(當時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武則天實際掌權)送給了日本天武天皇兩隻熊貓,隨同遣唐使一道返回日本。(《舊唐書》)
這個外交官實至名歸吧。到今天仍然是所到之處,圈迷無數。一展天朝風範。其實,熊貓和中國的性格也挺像的,發怒時咬合力比棕熊厲害,在海拔兩千米的高度上比劉翔快跨欄速度還快。就是平時很温和,哈哈,深藏功與名。
(2017-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