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知道:一篇傳世的演講是怎樣煉成的

  據媒體報道,當地時間7月18日,美國共和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特朗普妻子梅蘭妮·特朗普發表了簡短的講話,講述了自己的過去,並稱讚自己的丈夫“知道如何取勝”,並且“已經為領導這個偉大的國家做好準備”。

  不過媒體很快發現,梅蘭妮的講話有好幾處與現任總統夫人米歇爾·奧巴馬2008年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演講內容高度相似,有些地方連遣詞都一模一樣。

  7月20日,特朗普旗下的一名資深成員發表聲明,稱自己為梅蘭妮·特朗普演講稿涉嫌“抄襲”一事負責,並表示這是一個“無心的失誤”。

  演講是西方政治家必備的一項技能,如果一個競選者不會演講,往往就無法獲得民眾的支持。出色的演講能幫助政治家獲得成功。那麼,一篇傳世的演講是怎麼誕生的?

  西方的演講傳統悠久,民眾對演講表現狂熱

  演講的傳統可以追溯至古希臘,當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演説家。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説影響巨大,近現代很多著名的演講,都可以從這篇演講中找到思想根源。亞里士多德對演講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在《修辭學》中,他提出演講的三大要素:説服方式、佈局、格式和表達。

  演説是雅典政治家的職責,他們有責任將自己瞭解的信息傳播給民眾,並使之形成具有積極意義的政治認知。

  這一傳統得以流傳下來,演説成為西方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更是作為重要的思想交流,傳遞信息,甚至於業務洽談手段,演説能力甚至於被看作是每個人社交才能的重要表現。

  從古至今,幾乎每一位政治家都是出色的演説家,有志於從事政治活動的人都必須注意訓練這方面的才能。

  美國從成立第一所高校開始,演講技能的培養就是其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美國總統不少口才非凡,林肯自學成才,他的葛底斯堡演説成為演説家的範本;肯尼迪雄辯滔滔風度翩翩,克林頓是名副其實的西塞羅,奧巴馬也被認為是富有超強感染力的演説家。

  美國民眾對演講的熱愛可謂狂熱,2008年,為了去聽奧巴馬的競選演講,上千人在寒夜裏排着幾百米的長隊。

  英語算得上是一種聽覺語言,這也是演説可以發展至今的最基本的條件,英語社會也能夠出現很多經典的演講。而漢語是一種視覺語言,古代政治家參政議政靠的是奏摺。

  出色演講能幫政治家獲得成功,甚至扭轉政治危機

  演講是政治家得心應手的武器。1999年,面對與萊温斯基的性醜聞和彈劾風波,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靠國情諮文演講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民眾支持反而更加穩固。2005年,39歲的卡梅倫在幾乎無人看好的情況下,以出色的脱稿演講一戰成名,成功當選英國保守黨黨首。

  1863年,為了紀念南北內戰中在葛底斯堡戰役中陣亡戰士,美國總統林肯發表了演講。這篇不到2分鐘的演講,被認為是英語演講中的最高典範。雖然這是一篇慶祝軍事勝利的演説,但它沒有好戰之氣。相反,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頌辭,讚美那些作出最後犧牲的人們,以及他們為之獻身的那些理想。它修辭細膩、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成為了美國文學中最漂亮、最富有詩意的文章之一,至今,人們也常在許多重要場合提起或朗誦它。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被美國雜誌《展示》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説服力的八大演説家之一。據傳,丘吉爾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二戰期間,丘吉爾用他的決心、戰鬥到底的語調和幽默詼諧的調侃激勵英國人。1940年5月,丘吉爾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並在演講中提到“在陸上戰鬥,在海上戰鬥,在空中戰鬥……不惜一切代價去奪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最終,下議院以381票對0票的絕對優勢表明了對丘吉爾政府的支持。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極具演説才能。1963年,他在林肯紀念堂前,向25萬人發表了著名的演説《我有一個夢想》,為反對種族歧視、爭取平等發出呼號。在演講中他深情地説:“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小女兒將生活在一個不是以皮膚的顏色,而是以品格的優劣作為評判標準的國家裏。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將會奮起,人人生而平等。”這篇演講被認為是黑人維權鬥爭的轉折點,對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有巨大的影響。據説,演講中的著名部分(我夢想有一天)並不是事先寫好的,而是金即興説出的。

  出色演講要求形象和表演,需要人性化內容

  出色的演講要求政治家的形象和表演。美國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瑪麗蓮·夢露前夫阿瑟·米勒在《政治和表演藝術》一書中曾經寫道:“形象和表演對於政治非常重要。戴上面具,換上另外一種角色,政治家準備好了用自己的魅力贏得選舉。”

  談及政治家的演講如何能打動人心,日本著名評論家川上徹曾説:“令人感動的演講有三個要素:主人公有某種人生的缺憾;有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有挑戰困難的姿態。感動人的演講是一定要有這三個要素的。”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演講撰稿人雷赫曼説:“在我眼中,一篇好的講稿有三個元素:提供信息、觸動人心的故事、討人喜歡的感覺。”因此,加入人性化的內容十分重要。

  大多數政治家都接受過培訓。20世紀70年代中期,撒切爾夫人的助手就給她請過語音教師。英國心理學家菲莉帕·戴維斯曾在1997年大選前為100多個工黨議員進行培訓。據説奧巴馬邀請過影視明星喬治·克魯尼擔任形象指導,以便在肢體語言及公開演説技巧上更進一步。

  卡梅倫初涉政界時口才並不好,演講總是顯得呆板,缺少生氣。為了提高演講技能,他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英國議會傳統項目“首相的問題”(英國首相每週要去下議院回答議員問題)中向首相發問。他的妻子為他設計一套演講策略,即在回答問題時,一定要先從個人談起,再到社區,再到國家。

  出色的演講,離不開一個撰稿團隊的“絕命趕工”

  政治家的演講往往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背後有一整個團隊在運作。每一任期的白宮都有自己的寫手團隊,比如奧巴馬有9個撰稿人、小布什有5個、克林頓則有8個。

  約翰·肯尼迪1960年當選總統後請高級助手和演講撰稿人索倫森按照“簡短、有前瞻性、體現變革形象”的要求準備演講稿。在精心準備後,肯尼迪的演講留下了“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等經典名句。

  作為總統的演講撰稿人,一般都要經歷“地獄般的考驗”。1981年出生的喬恩·法夫羅,被奧巴馬稱為是他“肚子裏的蛔蟲”。在得知將為奧巴馬效力後,法夫羅狂熱地研究起了他的演講習慣、語音語調。他不僅全文背誦了奧巴馬的幾篇重要講話,而且無論走到哪兒,都帶着奧巴馬的自傳《我父親的夢想》。在長達18個月的競選“長跑”中,法夫羅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兩三點,在濃咖啡和紅牛的幫助下,字斟句酌天亮後的政治演説。

  “他經常在早晨5 點起牀,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3點,為奧巴馬的最後勝選立下了汗馬功勞——那句著名的‘是的,我們行’(Yes,we can)就是法夫羅的傑作。” 奧巴馬的高級顧問大衞·阿克塞爾羅德這樣評價。

  羅斯福任美國總統期間,要求撰稿人在內的總統幕僚們“應該具備能力高超、精力旺盛以及甘於默默無聞的素質”。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演講撰稿人雷赫曼説,這是“一個給年輕人的工作,我當時只有25歲,未婚、沒有小孩,你要能加班工作、要隨時能一起無預警地出差。當時我也有些同事是已婚的,我都很佩服他們。這絕對是一個年輕人的工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04 字。

轉載請註明: 鳳凰知道:一篇傳世的演講是怎樣煉成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