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101歲開國少將張玉華逝世,他留下這樣的遺囑……
致敬!101歲開國少將張玉華逝世,他留下這樣的遺囑……
2017-09-11
中國網客户端
9月10日凌晨,開國少將張玉華在南京逝世,這是繼9月2日開國少將向守志逝世後,又一名百歲開國少將逝世。他們的相繼逝世,令人感到惋惜。
101歲開國少將張玉華逝世
開國少將、原南京軍區副政委張玉華將軍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0日凌晨在南京逝世,享年101週歲。
張玉華老將軍在2015年“9·3”大閲兵上,以一個標準軍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2016年農曆猴年春晚《將軍與士兵》小品最後,坐在輪椅上的張玉華被攙扶着站起來,面向全場莊嚴敬軍禮的場面震撼人心。
還記得2015年“9·3”大閲兵上,坐在老兵方隊受閲車上那個用被子彈打穿的手掌敬標準軍禮的老人嗎?他就是張玉華將軍。昨天凌晨2:37,這位老將軍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辭世,享年101週歲。記者瞭解到,張玉華將軍離休後堅持做慈善,大部分收入都用於幫助貧困羣眾,曾在2010年獲得“中國好人”殊榮。如今,老將軍離別,依舊不忘奉獻,其家人遵其囑託,在老將軍逝世後將眼角膜(眼球)捐獻給患者和醫學事業……老將軍逝世,在留給大家無限遺憾的同時,也將自己一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崇高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張玉華將軍生平
張玉華,山東省文登縣人(現威海市文登區), 1916年出生。縣立第1小學畢業後,16歲考入榮成師範,畢業後小學任教4年。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張玉華是天福山起義的領導人之一,起義部隊後被編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一大隊,張玉華任一中隊指導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升任118師政委,參加海南島戰役,所在師創造了第一個先鋒營和第一個加強團登島,用木船打敵軍艦的戰績。1950年入朝作戰,118師在兩水洞打了志願軍出國第一仗。張玉華在朝鮮升任40軍政治部副主任,獲朝鮮二級自由獨立勳章。從朝鮮戰場回國後,張玉華任40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40軍副軍長。1960年任瀋陽軍區炮兵副司令員,1963年任瀋陽軍區炮兵政委。1967年任武漢軍區副政委,後擔任南京軍區副政委。張玉華是中共十一屆中央委員。1970年到1976年、1982年到1983年兼任湖北省委書記。1964年晉升少將,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生前遺願:喪事一切從簡,捐獻可用器官
“志願登記在逝世後將眼角膜(眼球)捐獻給患者和醫學事業……”昨天,一張落款為“張玉華”、頁面上蓋着“南京市紅十字會捐獻登記專用章”的照片在網上被多次轉發,正是家人對張玉華將軍生前遺願:“喪事一切從簡,捐獻可用器官,不設置靈堂,不搞遺體告別,不保留骨灰。謝絕外地親朋好友來寧弔唁”的踐行。
記者採訪獲悉,張將軍家人是在前日聯繫到南京市紅十字會的,當工作人員聽聞張老這一意願後,第一時間趕到將軍所在的南京總醫院對將軍眼睛進行檢查,以查驗是否滿足捐贈的條件。“雖然老將軍已是百歲高齡,但眼體結構良好,老人的捐獻遺願也最終得以實現。”
“真的很遺憾,沒想到將軍前一天剛辦完捐贈手續,今天就去世了。”南京紅十字會捐獻服務部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成功提取張玉華將軍的眼角膜後,紅十字會將嚴格按照老人生前的意願將其用於患者和醫學事業。
將軍心中有3個媽媽:母親、人民、黨
張玉華將軍常會説自己有3個媽媽。即親生母親、人民、中國共產黨。對於這3個媽媽的意思,張老在此前接受採訪時曾解釋:“第一個媽媽是親生母親,我非常孝敬她,她活到87歲走了。第二個是養育我的人民。從小到現在,都是勞動人民在養活我。第三個媽媽是培育我成長的黨。是黨指引我走上革命道路的,靠着黨的培養教育,我才有了今天。”老將軍説,對第一個媽媽,自己是盡到責任的,問心無愧。對第二個媽媽,永遠也報答不了。只要喘着一口氣,就要為人民做一些事情。對第三個媽媽,自己的信念是,要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
沒有架子很守時,優秀品質感染身邊人
“記者每次採訪,只要約好了時間,張將軍一定會分秒不差地出現在客廳,一次都沒有遲到過。”
張將軍此前身體一直都不錯,採訪時也是耳聰目明,只要自己知道的,基本有問必答,神情和善,一點都沒有架子。“我從小就喜歡戰爭類的書籍,長大尤其是工作後也熱心相關的研究,日常閲讀之餘也總想聽聽當年的親歷者怎麼説。每次採訪,張將軍可以説就是個活字典!”今年的1月份,記者特意趕在年前去拜望張玉華將軍。聊天中,張老透露年夜飯還是在自家客廳辦,就一桌。主要是和他在南京生活的小兒子、小女兒以及身邊的工作人員一起過,依然是“八菜一湯”的簡潔模式。
身邊的工作人員也表示,老將軍平常飲食就極其清淡,不講究,對於菜餚只要軟碎細爛口味清淡。除了紅燒魚、大雜燴等菜外,最喜歡吃大白菜、豆腐等易於咀嚼的蔬菜和豆製品。“年夜飯上,還會喝上一小杯用枸杞泡的高粱酒,向大家祝福新年。”
張玉華老將軍的膠東抗日戰:激戰雷神廟
頤和路社區是鼓樓區寧海路街道下轄社區之一,以民國建築羣聚集為特點,同時,在片區範圍內也先後居住過50多位老將軍,正是為了保留並弘揚這一珍貴的歷史資源,一座以將軍們生平事蹟為主要內容的將軍館誕生了。
在展館的入口形象區,從左往右依次是“彭勃、向守志、傅奎清、張玉華、甄申”5位將軍的主體雕塑,這組雕塑是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的教授設計的,力求神似,凸顯出老將軍的颯爽英姿,而背後牆上的寥寥數語形象地勾勒出老將軍們不平凡的一生。
將軍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展館的主體部分選取了每一位將軍代表性的故事。張玉華將軍的被選片段是抗日戰爭時期激戰雷神廟的故事。著名的膠東抗戰第一戰——雷神廟戰鬥就在這裏打響,而這也是張玉華老將軍的第一次戰鬥。就是在這場戰鬥中,一顆子彈從張老的右邊腋下打進鑽進腹部,一直留在老人的身體內。
百歲開國少將向守志逝世
令人感到惋惜的還有前不久,百歲開國少將向守志逝世。
原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9月2日凌晨在南京逝世,享年100歲。
向守志原名向守芝,1917年11月28日出生於四川省宣漢縣,1934年參加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
向守志曾任團長,旅長,師長兼政治委員,志願軍師長,軍參謀長,第15軍軍長,炮兵技術學院院長,炮兵副司令員,第二炮兵、南京軍區司令員等職。
向守志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截至2017年9月,開國將帥(1964年前)僅剩25位。1955年至1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授銜將軍以上1614人,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中將177名,少將1360名,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殊勳,我們稱之為開國將帥。隨着時間的流逝,將星們也一一隕落,目前上將、中將以上全部逝世,開國少將僅25位,當年的著名戰將已廖若晨星。
(10人)
55開國少將
開國將軍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開國將帥共1614人,而狹義的開國將帥則不包括遲至1964年才晉升的少將,55少將無論如何都是無可爭議的開國將軍。55開國少將幾乎成了“百歲將軍”的搖籃。
方槐(1917)原空軍第2軍軍長。江西于都人,原名賴芳槐(曾用名賴世祿),1932年參加工農紅軍;1949年任軍委航空局作戰教育處處長。
劉中華(1917)原海軍高級專科學校校長。山東文登人,1932年入黨,1937年入伍;解放時任三野9兵團30軍政治部主任。
李佈德(1919)原山西省軍區政委。四川營山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7軍199師政治委員。
楊永松(1918)原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廣東大埔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四野戰車師政委。
鄒衍(1915)原瀋陽軍區副政委。江西興國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四野47軍160師政治委員。
鍾炳昌(1915)曾任67軍政委,原中科院副秘書長。江西興國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8年任66軍197師政委。
詹大南(1914)原27軍軍長,蘭州、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安徽金寨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北軍區第209師長。
熊兆仁(1912)原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福建永定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皖南軍區副司令員。
黎光(1914)原68軍軍長、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四川南部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6軍198師師長。
李耀文(1918)原名張錫坤,出生于山東榮成,曾任海軍政委,海軍上將。十二屆中央委員,中顧委委員。
在以上開國將軍中,熊兆仁從軍最早,1929年即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而李耀文遲至抗日時才入伍,但解放時已經擔任野戰軍政委職務,比起其它將軍的職務更高。在解放前擔任野戰軍高級指揮員的戰將有李耀文(三野26軍政委)、黎光(198師師長)、詹大南(第209師師長)。
(6人)
1961年授銜少將
孫幹卿(1919)原昆明軍區參謀長。山東淄博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時任四野43軍128師383團團長、師參謀長。
楊思祿(1917)原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江西于都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
二野直屬教導隊2師師長。
張力雄(1913)原江西省軍區政委。福建上杭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二野特種兵縱隊政治部主任。
胡煒(1920)原副總參謀長兼軍委辦公廳主任。河南新蔡人,1937年參加抗日。第九、十屆中央候補委員,1977年被解除職務。
姜鍾(1919)原總參三部部長。四川平昌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殷國洪(1911)原海軍炮兵學校校長。湖北紅安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注:1962年、1963年兩批授銜少將16人,無人健在。
(9人)
1964年授銜少將
64開國少將中,有一些是身經百戰的資歷很老的老紅軍,比如方震“大革命”時期就參加農民協會,幾乎是“國寶”級。有些是抗戰以後才參加革命的(以山東籍為多),1955年授銜時大多為大校,甚至是上校,能躋身開國將軍行列是十分榮幸的。目前地位最高的是1988年晉升上將軍銜的劉振華,王扶之將軍則是所有開國將軍中最年輕的,“百歲將軍”有5位。
劉振華(1921)山東泰安人,原瀋陽、北京軍區政委,12、13屆中央委員,1988年授予上將軍銜。
王扶之(1923)原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別名王碩,陝西延安人,1935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系四野39軍115師343團團長。開國將軍中最年輕的少將。
文擊(1918)原炮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原名劉樹棠,河北霸縣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時任四野炮兵一師副師長。
方震(1911)原第二軍醫大學副政委。江西弋陽人,1926年參加農民協會,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華北軍區運輸部分部部長。
楊斯德(1921)原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山東滕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9年任3野34軍100師副政政治委員。
張中如(1919)原總參二部部長。山西原平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
陳紹昆(1921)原瀋陽軍區副政委,冶金工業部部長。江蘇宿遷人,1939年參加八路軍。
高先貴(1912)原廣州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顧問。安徽六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塗通今(1914)原總後衞生部副部長。福建長汀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我軍三位“博士將軍”之一,健在的唯一“博士將軍”。
(7人)
2017年逝世將軍
盛治華(1916-2017.2.13)55少將,原二炮副司令員。江西永新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抗戰時任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1949年任67軍200師長。
廖鼎琳(1914-2017.2.10)55少將,原炮兵學院政委。江西吉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河北軍區定縣軍分區司令員。
王貴德(1914-2017.4.7)55少將,原鐵道兵副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18兵團61軍182師政委。
張志勇(1916-2017.5.20)64少將,原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湖北紅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任榮(1917-2017.6.16)55少將,曾任38軍政委、成都軍區和武漢軍區副政委,出任過西藏自治區第一書記。四川蒼溪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遼東軍區171師政治委員。系中共中央第11屆中央委員,第10屆、12屆中央候補委員。
魏國運(1914-2017.6.30)61少將。原空軍政治學校校長兼政委。湖北監利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向守志(1917-2017.9.2)-原15軍44師師長。南京軍區原司令員,1917年出生於宣漢,祖籍湖北麻城,抗美援朝認中國人民志願軍44師師長,中共十二屆中央委員,中顧委委員。
張玉華(1916-2017.9.10)原武漢軍區、南京軍區副政委。山東文登人,1937年入伍。系11屆中央委員。
從張玉華的身上,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老一輩革命軍人,為黨為民的精神和操守。這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尊敬,去學習。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