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搞笑諾貝爾獎公佈 日本研究“昆蟲性別逆轉”獲獎
人民網東京9月18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道,令人“乍看發笑、過後深思”的“搞笑諾貝爾獎”14日在美國哈佛大學公佈了2017年獲獎者名單。日本北海道大學副教授吉澤一德、慶應大學副教授上村孝義、巴西拉夫拉斯聯邦大學教授羅德里戈·費雷拉、瑞士日內瓦自然歷史博物館查爾斯·林哈德組成的研究團隊獲得了本年度的生物學獎,他們從人氣動畫電影《你的名字。》中獲得靈感,研究昆蟲是否也能像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一樣交換性別。
該研究團隊在巴西的洞穴裏發現了一種新品種昆蟲,雌蟲也具有類似雄性的生殖器官,並利用其與雄性進行交配。至於為何會出現這種性別逆轉的現象,吉澤一德教授認為是因為這種昆蟲交配時,除精子外,雄蟲還會輸送一部分養分給雌蟲。而雌蟲為了獲得養分,逐漸進化得可控制交配行為。
搞笑諾貝爾獎由美國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主辦,旨在推廣一些有趣的科學研究,有時獲獎者中也會出現真正的諾貝爾得主的身影。今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主要研究如下:
物理學獎:用流體力學證明一隻貓能否同時處於固體和液體狀態。
經濟學獎:觸摸活鱷魚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賭博意願?
解剖學獎:為什麼老人的耳朵大?
營養學獎:吸血蝙蝠食譜中的人血研究。
醫學獎:通過腦部掃描技術評估人對某種芝士的厭惡程度。
和平獎: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幫助治療睡眠呼吸暫停及打鼾。
流體力學獎:人手裏拿着咖啡倒着走時,咖啡具有什麼樣的流體力學特性?
認知學獎:許多同卵雙胞胎其實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雙胞胎兄弟或姐妹。
產科學獎:發育中的人類胎兒對母親陰道里播放的音樂更加敏感。(編譯:袁蒙 審稿:陳建軍)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原始森林羊”:鱷魚表示,看來我要漲價了
網友“Sturmovik_”:明年誰去申請個這個獎項,
編譯:小愚措大
一年一度的水下攝影比賽,旨在尋找海,湖,河流甚至游泳池表面下的攝影作品。該攝影比賽包括10個類別,包括微距、廣角、行動、沉船類攝影獎等,同時,還有三個類別的照片專門在英國水域拍攝。今年的評委是有經驗的水下攝影師Peter Rowlands,Martin Edge和Alex Mustard。
法國潛水員Gabriel Barathieu被評為今年的冠軍,他的作品從67個不同國家的超過4500張水下圖片中脱穎而出。
水下年度攝影師
▲Gabriel Barathieu(法國),作品“跳舞的章魚”。法國潛水員Gabriel Barathieu的狩獵章魚照片從67個國家的超過4500張照片中勝出。這張照片拍攝於印度洋的馬約特島上的瀉湖,Barathieu解釋説,他“不得不等待一個低潮,當水只有30釐米深,我儘可能接近廣角鏡頭拍攝這張照片,這使得章魚看起來巨大。
2017年英國水下攝影師
▲愛爾蘭攝影師Nick Blake“逃離藍色”。這張照片拍攝於墨西哥的一個淡水水灣,Blake説“他注意到這裏壯觀的光線因素,拍攝照片時,我並沒有使用閃光燈,而是利用了自然光線展現岩石的輪廓。”
最受歡迎的英國水下攝影師2017年
▲英國攝影師NicholaiGeorgiou,逆戟鯨。Georgiou在挪威北部的冬季拍攝的該照片。光線很美,抓住這樣一個瞬間非常難得。
希望獎
▲ 2017年水下攝影“希望”獎:阿根廷攝影師Horacio Martinez 天空中的海洋。照片拍攝於埃及的紅海,“在最後一次潛水中,我注意到鯊魚在遠處遊曳,對能拍出這樣夢幻般的效果感到高興。我想捕獲他們在藍色孤獨。”
▲強烈推薦:Jade Hoksbergen(英國)
▲推薦:Lena Remy(法國)
肖像類
▲獲獎者:Lorincz(匈牙利)
▲強烈推薦:David Barrio(西班牙)
▲推薦:Francis Perez(西班牙)
動態類
▲獲獎者:Qing Lin(加拿大)
▲強烈推薦:Greg Lecoeur(法國)
▲推薦:Warren Baverstock(阿聯酋)
廣角:
▲獲獎者:Ron Watkins(USA)
▲第三:Edwar Herreno(法國)
微距
▲獲獎者:Yatwai So(香港)
▲亞軍:Jenny Strömvoll(莫桑比克)
▲強烈推薦:Susannah H.Snowden-Smith(開曼羣島)
▲推薦:Katherine Lu(新加坡)
小型相機
▲獲獎者:Jenny Strömvoll(莫桑比克)
▲強烈推薦:Jenny Strömvoll(莫桑比克)
▲強烈推薦:Lorincz(匈牙利)
沉船類
▲獲獎者:Csaba Tokolyi(匈牙利)
▲強烈推薦:Nadya Kulagina(哈薩克斯坦)
英國水域廣角
▲獲獎者:Melvin Redeker(荷蘭)
▲第二名:RichardShucksmith(英國)
▲推薦:Cy Sullivan(英國)
英國水域微距
▲獲獎者:Kirsty Andrews(英國)
▲強烈推薦:Trevor Rees(英國)
▲強烈推薦:Trevor Rees(英國)
英國水域小型相機
▲獲獎者:Simon Yates(英國)
(2017-03-22)
iWeekly
第27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IgNobel Prizes)15日在哈佛大學桑德斯劇場舉行頒獎儀式。作為一年一度科學界的“搞笑盛會”,今年也出現了不少“這樣也可以?”的“笑點”。
貓是不是液體?喵:你説什麼?
今年的物理學獎給了一項有關“貓”的研究:貓是是不是液體?研究人員Marc-Antoine認為,貓可以同時以液體和固體兩種形式存在,因為它們可以機智地伸縮身體,讓自己能夠佔滿洗臉槽。像下圖這樣:
儘管這個理由有強詞奪理之嫌,Marc-Antoine卻説這項研究激發人們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是液體,甚至能影響到流變學領域,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他補充道:貓很柔軟,能適應容器,就像是液體一樣。貓適應一個容器的過程常常讓人想起冰川的消融過程,如果你能把貓的適應過程也放在一個長達幾年的時間裏考慮。如果説液體的特性是可以填滿各種形狀的容器,那貓的確具有這種屬性。
用樂器緩解打鼾症狀,獲“和平獎”一枚
和平獎則給了一個瑞士團隊,他們發現練習吹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一種原住民的樂器)4個月能幫助改善較輕度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以及相關的打鼾症狀。為什麼?科學家們説,這可能是因為吹奏這隻樂器能鍛鍊舌頭的肌肉並且減少咽喉部的“脂肪墊”,從而緩解打鼾。其中一位研究人員已經用這種方法治療了2500名打鼾患者。至於為什麼是和平獎?想一想如果你在夜晚聽到伴侶或是朋友打鼾,你會不會很想起牀揍他!這種療法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這種“不友好”事件的發生,love and peace。
懷抱鱷魚能影響賭博意願?
研究“與鱷魚接觸能看出一個人的賭博意願”獲得了經濟學獎,澳大利亞研究者Rockloff指出,如果人們在懷抱鱷魚時感到興奮,他們會在之後的賭博中押重金,相反,如果他們“一臉冷漠”,則會在賭桌上更為謹慎。當被問到為什麼選擇鱷魚?Rockloff説,因為研究在昆士蘭州進行,而昆士蘭州並沒有什麼東西能讓人興奮,鱷魚是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
討厭奶酪?嗯,你的大腦“仇恨”它
為什麼一些人厭惡奶酪到極致?法國研究者找到30名志願者(15人對奶酪表示喜歡,15人表示厭惡),邀請他們聞奶酪,同時對他們的腦部進行掃描。研究人員發現,基底神經節才是人們厭惡情緒的來源。你説為什麼不研究討厭香菜的原因?要知道在法國,奶酪可是廚房裏主要的食材之一,在法國討厭奶酪或許是一件“大事”。
耳朵越來越大?並不是你的錯覺
解剖學獎給了“老人的耳朵為什麼這麼大”研究。研究發現這是真的!隨着歲月的增長,人們的耳朵真的會越來越大,平均每年增長0.22毫米。
除此以外,今年獲獎的研究還包括:
晚餐吃什麼?人體血液在吸血蝙蝠飲食中的作用?(營養學)
雌性陰莖、男性陰道及其相關進化的洞穴昆蟲(生物學)
是我還是他/她?雙胞胎並不具備的面孔識別優勢(認知學)
胎兒對母親陰道里播放的音樂更加敏感(產科學)
人們端着咖啡倒着走,咖啡杯裏發生了什麼?(流動力學)2012年,有搞笑諾貝爾得主研究過,端着咖啡如何走路,才不會讓咖啡灑出來。
這些研究雖然“搞笑”,卻並非缺少認真的科學態度,很多都是上過“正兒八經”學術雜誌的研究。通常,獎項會由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頒發,台下坐着的也都是NASA科學家,行業精英、以及以高智商著稱的“門薩”俱樂部代表團等等。畢竟,這個獎項的宗旨是“先讓你發笑,再讓你思考(First make people laugh and then make them think)”,它的關鍵詞也不是“搞笑”,而是“諾貝爾”。
(2017-09-16)
如果你的興趣是偷窺別人的性生活,人們毫無疑問會覺得你是個流氓。
但如果你的興趣是偷窺昆蟲的性生活……恭喜你,你可能有機會拿到搞笑諾貝爾獎!
我們研究室的準教授吉澤和德(Yoshizawa Kazunori),就是靠着這樣特別的研究興趣,跟三位合作者一起奪得了今年搞笑諾獎的生物學獎——他們在偷看蟲子啪啪啪時,看到了長着“小弟弟”的雌蟲強插長着“小妹妹”的雄蟲的奇異場景。
那是在2014年,吉澤老師和合作夥伴在巴西的洞穴裏做研究。他們發現洞穴裏生活着幾種奇葩的洞穴昆蟲,它們的雌性具有極其類似雄性生殖器官的結構,而雄性反過來具有類似雌性生殖器官結構,兩者協同進化。換句話説,這些小蟲子為了適應彼此的進化需求,雌性有了類丁丁,雄性有了類陰部。
這些有着“女裝大佬”的昆蟲都屬於齧蟲目(Psocodea)小齧蟲亞目(Trogiomorpha)的Neotrogla屬。在交配時,總是雌蟲在上雄蟲在下。雌蟲用她多刺狀的類丁丁(行話叫gynosome)插入且固定到雄蟲類陰道中,強制交尾40到70個小時。
為什麼它們會進化出這樣獨特的交配機制?在發表於《當代生物學》的論文[1]裏,吉澤老師和合作者們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雄蟲精包的營養價值。這些昆蟲靠蝙蝠的糞便和蝙蝠屍體為食,哪種都算不上什麼好吃的。相比之下,雄蟲的精子就成為了值得主動奪取的對象。
“世界上的每本字典都説陰莖是雄性結構,我們的發現讓數十億本字典都過時啦。”他們在給頒獎方的視頻裏説。
中間那個地底人就是吉澤老師。他們幾個在日本的洞穴裏做研究,所以沒去成頒獎現場。
不在洞裏待著的時候,吉澤老師總是穿着顏色鮮亮的花襯衫(而日本大多中年人都是愛穿素色衣服的)。他是個非常亞撒西(注:温柔)的人,特長就是開組會的時候面無表情的地給大家講冷笑話。在北海道大學的昆蟲體系學研究室,我們主要研究昆蟲的系統分類學、生態及進化相關內容,昆蟲的性是其中的特色研究。在開組會時,被各種昆蟲雌雄生殖器官以及交尾細節伴着黃色解説糊一臉都是稀鬆平常的事。
吉澤老師的日常:喝個酒唄。
除了研究蟲子,吉澤老師最愛的就是喝酒了吧。所以我們實驗室的日常就是老師拿來一大瓶清酒,我們學生開心的湊過去,每人倒一杯,然後開心的乾杯喝掉。這種情形可能發生在上午10點,也可能發生在凌晨2點。在學生研究室,有時會見他端個馬克杯來聊天,以至於我和小夥伴們都要問杯子裏面是不是酒。
到野外抓蟲子的時候,吉澤老師就會穿得像個打野的。不過他非常厲害,很多種類的蟲子都可以抓到。
打野小分隊。右面的是吉澤先生,左面是他的博士小川。
從9月5號開始到現在,吉澤老師就一直在洞穴裏進行野外標本採集,而且每天還會在推特上發“生存確認”。即使是搞笑諾貝爾獎也是不容易的啊。
不過,因為吉澤老師是這樣一個激萌的人,所以知道獲獎結果的時候,我和其他實驗室成員都覺得,比起真的諾貝爾獎,他一定更喜歡這個搞笑諾貝爾獎。(PS.已經連續11年有日本人獲得搞笑諾貝爾獎了,這可能説明了一個問題......)
文章題圖:umsabadoqualquer.com
參考文獻:
Yoshizawa, Kazunori, et al. "Female penis, male vagina, and their correlated evolution in a cave insect."Current Biology24.9 (2014): 1006-1010.
如在其他平台看到此文章被盜用,請告訴我們(文章版權保護服務由維權騎士提供)
(2017-09-15)
9日,被譽為“中國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也在北京揭曉:施一公獲得了“生命科學獎”,並獲得100萬美元獎金,獎金的使用方式不受限制。施一公表示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正好在上課,所以沒接到電話,下課後知道消息後很激動,很開心也很榮幸。他還説現在還沒想好這100萬美元該怎麼花……雖然大獎是頒發給他本人的,實際也是對他團隊研究的肯定。(每日經濟新聞9月9日)
“中國諾貝爾獎”揭曉之後,再一次讓人們瞭解了確實很牛的施一公,重新翻看他的履歷即可發現,他的牛,其實早已名聲海外。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真正知道施一公的時候並不是現在,而是在多年之前,而那時,對於施一公來説,在他身上到底發生過怎樣引起社會廣泛爭議的事情?
在2013年5月2日前後的時候,國內大多數媒體幾乎都報到了一件事,那就是關於施一公發生的事。據當年新京報報道:“2013年4月30日,海歸科學家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外還入選美國人文和科學院院士。2010年,施一公撰文,批評中國的科研經費分配體制和科研文化問題。在去年中科院院士增選時,施一公沒能最終當選。新京報問美國國家科學院新聞辦公室:施一公之前落選中科院院士,但成為了美國雙料院士,你覺得這是什麼原因?對方回答:這個問題你需要去問中國科學院”。而以上新聞報道,這就是當年引發廣泛爭議的爆點。
施一公落選中科院院士,但成為了美國雙料院士。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中國院士與美國院士的評選標準及程序不同,價值側重也不同。因此,不能説入選了美國院士就必須入選中國院士,也不能將入選美國院士的標準複製成評選中國院士的唯一標準。美國是科學家的大國,是先進生產力的大國,在自我國情之下,它自有一套與眾不同能夠最大程度適用於本國的機制,但那畢竟是美國而不是中國,中國可以學習,但不能照搬。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施一公落選中科院院士並不奇怪。
但是,當我們從另外一個更大的角度解讀這件事的時候,卻很奇怪。美國國家科學院新聞辦公室説,“任何成員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都是因為他們的科學成就”。這就是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院士的核心標準,科學無國界屬於全人類,無疑,這也應當是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科學院評選院士的核心標準。在任何國家的科學院,都可以拿“國情不同”來解釋評選的各種標準,但唯獨這一條核心標準是不能被“國情”淡化的,因這是在評選科學院院士,這就是一條硬性的決定其屬性的條件,如果沒有了這個硬性條件和專有屬性,評選出的可能就會變成其它的什麼獎項,而失去了科學院院士評選的根本屬性和根本意義,從而在本質上它也就不再是院士的評選。
剩下來的問題就是施一公所取得的科學成就,在中國科學院的眼裏是否具有一名院士應有的價值含量。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眼裏,施一公的價值含量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當選了美國雙料院士。但在中國科學院為何沒有得到價值認可?這隻能解釋為,中國科學院比美國科學院水平更高,美國的科學學術水平和評價標準遠遠低於目前的中國。除此之外,找不到更貼切的解釋。但是過早地這樣自我排位,在一個科學的世界裏,在一個發展中國家真實現狀之下,拿什麼做理性支撐?從而中國科學院評選院士的核心標準又是什麼?
施一公可以落選,但中國科學院應當給出一個社會認可的説法,因為這已經不是在針對一名科學家,而是針對所有科學家和關注此事的所有人。要讓人們知道,施一公落選是含金量不夠,還是什麼其它原因。而且,中國科學院也有義務讓人們知道,對於美國科學院所説的“任何成員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都是因為他們的科學成就”這句話應如何在中國解讀?
誠然,院士評選只能參考國外而不能原樣照搬,因為國情不同。但是,當丟失了全世界公認的核心標準的時候,當“國情不同”的解釋可以壓過一切的時候,當科學界的事物只能依賴科學界以外的説辭才能自圓其説的時候,一切的意義已大打折扣。這表現出的問題已經是中國科學院存在的大環境的問題。
2011年,施一公與同為海歸的北大教授饒毅一起進入到了中科院院士有效增選名單中,但在隨後公佈的第一輪初步候選人裏,饒毅被拿下,而最終的新晉院士名單上,也沒有出現施一公的名字。當年在各方矚目下高調回國的施、饒二人,在院士評選中的遭遇令許多人感到意外。當時,施一公拒絕了蜂擁而來的記者。時隔許久,他在一次公開場合表示:“在我回國的目標中,從來沒有當院士一條。我覺得一個學者如果把當院士作為終極目標,未免太狹隘了。”
現在,施一公已經是中科院院士,但是中國科學的發展,應當是一個連綿不斷的國策,而現在,施一公雖然已經成為中科院院士,但對於中國更多的後起之秀來説,他們會不遇到施一公曾經遇到的那些經歷?對於中國的未來來説,這顯然是一個比今天的“中國諾貝爾獎”更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
(2017-09-10)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 施一公
“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對標諾貝爾獎是一個很好的標杆。對標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所得獎項的依據,他的科研發現是不是像諾貝爾獎這樣通過一百多年建立的,為人類發展、人類文明起到推動的作用。從程序上來講,我們也借鑑了諾貝爾獎評選的具體程序,包括提名和外界瞭解他工作的同行對他的評議,包括我們討論的材料,好像也是要今天以後才能公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王曉東在“2017未來科學大獎”上説。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 潘建偉
我們知道,諾貝爾獎和國際上很多有名的科學獎項,對推動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希望未來科學大獎在科學界的作用也逐漸發揮出來。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 許晨陽
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徐小平也表示,在社科、人文、標準方面的影響力,我們差得很遠。説到電影我們想到的是奧斯卡,説到音樂的是格萊美,説數學是菲爾茲,建築是普利茲克,説到中國科學是諾貝爾。他指出,這正是未來科學大獎要追趕的目標,説百年太遙遠了,三年、五年、十年,未來科學大獎一定會成為世界科學大獎的一個能夠跟諾貝爾並列的偉大的獎項,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之一。展望未來任重道遠,但是我們信心百倍,願意和大家一起推動這樣一個偉大的事業。(光明網記者李丹凝)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白虹9”:如果從科研成就來説,獲得中國這個大獎,説明其科研成就很牛,離諾貝爾獎也近了一步。但是其實諾貝爾獎還有一大因素,就是政治,諾貝爾獎的頒獎機構全是西方國家,對中國普遍有歧視,甚至將這個用作一種武器。如果西方國家不把獎頒發給中國人,可以在學界行成一種認知:中國最牛逼的科研人才也到不了諾獎的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説,這三位大牛離諾貝爾獎更遠了。
網友“龍行天下5727”:早就超越諾貝爾,中國人應該硬氣一點,拒絕諾貝爾,給了也不要。
網友“Agate4”:離諾貝爾獎還差一段距離,你別不信,這幾個得獎者在他們的行業裏還算不上最權威的人,只是國內的水平太次
網友“太原用户59xxxx928”:@藍色月光93: 非常理性、中肯的評價,有些人不要總講中國人拿不到諾獎是對中國的歧視偏見什麼的,關鍵是要有原創的影響深遠的科學理論或技術成果。
網友“徒步者1104520”:在中國人心中,三人已經是諾獎得主了。以後肯定還會有更多的諾獎得主出來,等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