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媽媽中美兩國跑 是犧牲工作家庭還是共同成長?
中國僑網10月23日電 綜合美國《世界日報》報道,海外陪伴媽媽是指孩子出國讀書,媽媽犧牲工作和家庭,到國外陪伴孩子讀書成長。但是,也有些媽媽赴美做訪問學者或者短期工作,他們正在讀書的孩子從外國到美國,陪伴媽媽或爸爸。訪問家庭(visitant family)面臨的問題是,隨着媽媽的學習和工作的結束,孩子是留還是走。這從另外一個角度揭示陪讀媽媽是否為了孩子前途而繼續陪讀。
來自上海的Jasmine Sun陪着女兒在美國讀書已有四個年頭。目前,女兒Jiaze Yao在紐約皇后區一所天主教會高中讀11年級。她説,留學生活還很鍛鍊人,女兒現在做飯、洗衣、打掃都會了。因為會幾種樂器,女兒還應邀在學校晚會上用古箏表演自己創作的《彩雲追月》。
過去,許多報道都強調陪讀媽媽做了太多的犧牲,但她不這樣認為。“陪讀不是犧牲,而是和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學會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生存和安定下來,學會面對困難和獨立思考。”她表示,孩子留學過程中,會有幾個關鍵問題,這時媽媽陪讀可以解決。例如,女兒最初生物只考了40分,就覺得自己不適合美國,想回中國。“我就勸她,不能輕易放棄,只要堅持學習,就會有所收穫。”她表示,家長陪讀的好處是可以給予指導,“這是寄宿家庭和老師無法給予的”。
媽媽也獲提升
Jasmine Sun曾經擔任中國一家上市公司高管,經常赴美國出差。在女兒讀初中時,Jasmine正好到美國出差,就給女兒報了一個兩週的夏令營。女兒初中畢業時,就面臨在哪裏上高中的選擇。她説,親戚朋友的孩子在中國讀高中,都覺得作業太多,而認為美國的高中教育比較輕鬆,還可以培養獨立思考。
她的女兒拿到F-1簽證。“讓女兒一個人來讀書不放心,也不想讓女兒住在寄宿家庭,於是決定陪着女兒來讀書。”她用B-1/B-2簽證在美陪讀。一開始,女兒就讀紐約法拉盛的一所私立高中,她們就在附近租房子住。該校學生絕大部分是中國學生,女兒很快就適應這裏的學習。Jasmine在美國待幾個月,然後回中國,她不在期間,請阿姨幫忙做飯。
後來,她在皇后區秋園買了房子,搬到那裏去住,並申請到附近的天主教會學校讀書。她發現,阿姨只是負責做飯,無法與女兒交流,不能承擔家長的責任。現在,她一半時間在美國,一半時間在中國,中美來回跑。女兒今年17歲,已經適應獨立生活。
她説,女兒希望將來讀綜合大學的藝術專業,畢業後可以從事藝術教育。現在,女兒開始操心大學學費的問題。“她希望能獲得全額獎學金。如果不行,她想通過古箏表演掙得學費。”她覺得,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賺錢意識。女兒也知道申請大學需要老師的推薦,因此已經聯絡對她比較好的老師,有的老師已表示同意推薦。
Jasmine Sun和女兒的記事板,幫助女兒規劃生活。(美國《世界日報》)
她常對女兒説,媽媽陪女兒讀書,並不希望讓女兒認為媽媽是在做犧牲,她告訴女兒,“是女兒陪伴媽媽,因為媽媽也要提升”。她表示,這不是嘴上説説,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我到美國後,接觸美國市場,發現很多美國資源,是我的另一個發展機會。”
一家四口住三國
譚燕在馬里蘭州陪着小兒子留學。和其他赴美的陪讀媽媽不同,她和丈夫過去有美國綠卡,後來丈夫在牛津大學謀得一席教職,全家搬到英國。大兒子在中國出生,和父母一起獲得英國國籍,而小兒子在美國出生,是美國公民。現在,丈夫海歸中國,在上海一所搞笑任職;大兒子在英國劍橋大學讀大學;她陪着小兒子在美國讀書。一家四口人分住在三個國家。
英國年輕人嚮往美國,小兒子希望在美國讀高中。她説,小兒子自己申請美國高中,申請了四個美國最好的私立高中,並要求全額助學金。結果,兩個申請被拒,兩個申請被放進waiting list中。她最初的想法是,如果被這些學校錄取,就在美國讀書;如果不被錄取,留在英國讀書或者回上海讀書,但是小兒子不同意。
她説,兒子申請失敗的一個原因是,不知道美國的私立學校需要面試。她今年3月到馬里蘭州一趟,幫小兒子申請了該州排名第一的私立男校。“去英國前,我們在馬里蘭讀書工作,有許多朋友。”她表示,由於兒子被美國排名靠前的高中放在waiting list上,學校認為還不錯,就錄取了。
於是,兒子15歲時到馬里蘭州上10年級,但入學一年後,就申請轉入公立高中。她説,兒子不喜歡私立高中對選課管理嚴格,同時也覺得中國孩子太多。她回憶,當年大兒子上私立高中時,華人孩子很少,但現在不一樣了,私立高中的小留學生很多。兒子喜歡公立學校選課比較自由。
她説,為了陪讀,她辭去牛津大學研究學院的辦公室經理職務。在美國,她一邊做義工,一邊在一家高級飾品店做服務人員,同時準備考一個健身教練的執照,打算將來回中國開辦健身中心。
彼此都有安全感
譚燕説,小兒子不像大兒子,比較內向。現在兒子做飯、洗衣都沒有問題。她本來準備10月回中國,就和小兒子商量,但是小兒子有點怕,説是政府規定16歲才能獨自在家。後來,丈夫10月去英國出差,她就沒有同行。她説,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孩子會有安全感。
她説,父母要與孩子參加共同的活動。今年3月,她和兒子帶着狗兒一起去大煙山旅遊,共同體驗大自然,結果很好。“兒子幫我看地圖,顯得長大了很多,也增加了母子感情。”她認為,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長短不重要,重要的是質量。“其實我更需要孩子,孩子不在,我有一種空巢的感覺。”
許多中國人把孩子送出國,但是與孩子交流不多。她認為,父母與子女聊天很重要。有的孩子也願意出國,就想離開父母。她也遇到一些中國陪讀家長,聊天時發現,他們從來不與老師聯繫,可能是英語不行,但這樣陪讀沒有效果。
教會孩子“快樂學習”
來自深圳的Joy説,她五年前到美國留學,把12歲兒子帶到美國,母子倆在美國一起讀書。她説,國內很多孩子很小就要上補習班。她弟弟的女兒三歲就上國際班,“英語老師由外教擔任”,壓力太大。
她説,在她小的時候,鄰居家父母由於工作忙,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或是外婆家,但孩子長大以後回到父母身邊,卻與父母的關係不好,父母想管也不好管。於是,她那時就有個想法,將來自己的孩子自己帶。“兒子出生後,爺爺奶奶要把孫子接走,被我拒絕。”
她説,她的兒子上的小學是私立的,學校也比較尊重學生的個性。“我對孩子的要求是,品行善良就行。”但是,兒子上了公立初中後,老師要求學生要聽話,成績好。“老師説他喜歡打抱不平,給老師提意見,嫌他多事。”兒子全班57名學生,他的成績在20左右。但是,她認為自己的兒子不錯。兒子11歲上初中,比同班同學年齡都小。兒子喜歡閲讀,她就把兒子帶到深圳書城讀書。她告訴兒子,書一定好好放回去,不折頁。“我就在旁邊偷偷地看,發現兒子能夠做到,還把別人丟在地上的書放回去。”
受到一個學習幼兒教育的朋友的影響,她希望兒子“快樂學習”,別家的孩子都在補習,而她的兒子都是在玩,學習游泳、唱歌,還要找好的老師教。由於初中老師不喜歡她的兒子,於是她就帶着兒子去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看看,兒子一看很喜歡,希望到美國讀書。
Joy説,他們先到新澤西州,兒子入讀公立學校,但是不適應美國的英語環境,成績平平。後來,她接受朋友的建議,轉到紐約長島,“覺得長島不錯,很安靜,適合讀書”。
自己也能拿學位
Joy説,她最初申請的是語言學校,後來讀了一個大學學位,專業是商業,將於明年畢業。“因為英語不好,所以學得比較慢,但我很享受大學的學習過程”。她的學費每年2萬美元。她説,兒子經常與她聊天,“總是嫌我英語水平低”。她説,和兒子在一起生活,看着他一天天長大,每天都不一樣,“就很開心”。
她説,美國大學對學生沒有年齡限制,誰都可以去讀書。“我的一個同學,今年60多歲,從海軍退役,拿了三個大學學位。”她説,同班同學中有中國留學生,“他們對我説,你比我媽媽強”。
她認為,留學生的父母應該去了解情況,看看孩子讀書怎麼樣。“有的成績非常差。”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夠陪讀,孩子一定不是這樣。她認為 ,媽媽陪讀能讓孩子健康成長。(韓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