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軍工百強榜》

《2016年全球軍工百強榜》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 2017年12月11日

2016年全球軍工百強總銷售額達到3748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1.9%,比2002年增長38%,這也是自2010年全球軍工百強總銷售額連續五年下滑後首次增長。在這一總額中,美國軍工企業的份額上升到57.9%,比去年增長4%,其中全球最大軍工企業洛-馬公司受益於2015年末收購直升機製造商西科斯基公司和F-35戰機交付數量增加等因素,軍品銷售總額大幅增長10.7%。美國軍事服務提供商的數量和排名也有所上升,其中雷多斯公司甚至收購了洛-馬公司的信息技術服務部。俄羅斯的銷售額也增長了3.8%,達到全球總額的7.1%,西歐軍工企業銷售額則小幅上升0.2%,為916億美元,其中法國和意大利下降,英國和德國增長,特別是德國大幅增長6.6%,這主要受益於克勞斯-瑪菲·威格曼公司(增長12.8%)和萊茵金屬公司(增長 13.3%),英國退歐似乎對其軍工業績沒有影響,2016年同比增長2.0%,全球第四大軍工企業BAE系統公司軍售保持穩定。在亞洲,韓國軍工企業銷售額增幅高達20.6%,達到84億美元,在包括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國在內的“新興軍工體”中獨佔鰲頭,日本則下降6.4%,拖累了包括澳大利亞、以色列、波蘭、新加坡和烏克蘭等國在內的“中小老牌軍工體”小幅下滑1.2%。其中,三菱重工下降4.8%,川崎重工和三菱電機分別下降達16.3%和29.2%。另據美國國務院11月29日發佈的數據,美國2017財年通過政府渠道完成的軍售總額達到419.3億美元,較2016財年增長近20%,其中有320.2億美元屬於對外軍事銷售,60.4億美元屬於對外軍事援助,在這兩項合計中有約220億美元流向中東/近東,79.6億美元流向印度太平洋地區,73億美元提供給歐洲,2.486億美元給了非洲。如果為沙特提供的1100億美元軍售計劃達成,2018財年這一數據將創新高,不過同時特朗普政府也將減少約10億美元的對外軍事援助。俄羅斯國防產品出口公司則宣稱截至2017年11月,該公司出口合同簽約額達到約450億美元,其中2017年內可望交付120億美元。目前俄手中僅23箇中東北非國家的軍品訂單就達80億美元。

美國《防務新聞網》 2017年12月13日

美2018財年軍費法案達7000億美元

2017年12月12日下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了總額達7000億美元的《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已先後通過該法案。增加的數百億美元主要意在恢復被戰爭和不穩定預算嚴重影響的軍力。由於《2011預算控制法》將2018財年國防預算上限限制在5490億美元,國會需要解除這一限制。法案授權國防部在2018財年支出6340億美元基礎預算和660億美元作戰預算,後者將用於在阿富汗、伊拉克和敍利亞等地區的作戰任務。這一撥款水平超出了特朗普政府基礎預算6030億美元、作戰預算650億美元的預算申請。根據該法案,美軍將增加2萬多名現役和預備役編制,其中陸軍增加7500人、陸軍國民警衞隊和預備役分別增加500人,海軍增加4000人,海軍預備役增加1000人,空軍增加4100人,空中國民警衞隊增加900人,空軍預備役增加800人,海軍陸戰隊增加1000人。法案還將軍人工資提高2.4%,這是2010年以來的最大漲幅,超出國防部申請幅度。這將使新入伍士兵的年薪增加約680美元,中級和高級軍官年薪增加約1080美元,普通軍官加薪幅度更達到2000美元。法案批准購買90架F-35和24架F/A-18戰機,分別比政府申請的增加20架和10架,購買12架V-22運輸機和71架AH-64E直升機,支持採購聯合輕型戰術車輛和裝甲多用途車輛,改進型M1A1坦克和M2戰車的採購數量分別比申請的增加85和93輛,採購三艘瀕海戰鬥艦,比申請增加2艘,增購1艘DDG-51驅逐艦。該法案還將導彈防禦局的預算大幅增加到123億美元,以更快建設導彈防禦能力,尤其是防備朝鮮核導彈的威脅。為此增加的28枚陸基攔截彈將部署在阿拉斯加,還要求國防部將陸基攔截彈從44枚增加到104枚,並採購更多的艦射攔截彈和“薩德”反導系統。由於特朗普的軍隊重建計劃將把軍隊擴編10%,增加23.7萬人,海軍艦艇數量增加20%,20年內達到355艘,空軍增加5個戰鬥機中隊,國防預算將比奧巴馬時期增加12%左右,預計2027年前美國基礎國防預算將達到6880億美元,比20世紀80年代高出20%以上。

美海軍需要戰鬥力更強的小型戰艦

美國《海軍協會新聞網》 2017年11月30日

瀕海戰鬥艦(LCS)雖然機動性能不錯,但因缺乏足夠火力和生存力而倍受詬病。現美國海軍認為,對軍艦來説,擁有能夠保衞自身安全的足夠武備比更快的速度更重要。而且,LCS重點對付海盜和快艇羣等低端威脅的任務也相對次要起來,而它通過多種任務模塊身兼數職的發展和使用模式也跌入了拖期和成本失控的陷阱。導致可能只建造24艘而非50艘。而且,它也未能成為退役的佩裏級護衞艦的最好替代者。美海軍用來解決上述問題的將是一級新型多任務護衞艦,它將比LCS稍大、速度略慢,但武備更全,具有LCS所忽略的防空、反艦和反潛戰力。2017年11月海軍要求有意競標的廠商(預計包括巴斯鋼鐵造船廠、英格爾斯造船廠、意大利芬坎提尼集團和奧斯塔公司等6家)一個月之內提交概念性方案,計劃以合理的成本建造20艘。由於要求2020年和2021年就完成前兩艘,該項目顯然最好是利用已有的設計。比如巴斯鋼鐵造船廠就決定採用一型為西班牙海軍設計的護衞艦。在特朗普政府設想擴大到355艘的新艦隊藍圖中,到2030年,LCS和新型護衞艦將合計佔到已部署水面戰鬥艦艇的一半以上。出於經濟考慮,該級艦將弱化新技術比例,海軍希望每艘艦成本初期不超過9.5億美元,後續艦應控制在8億美元之內。作為嘗試,洛-馬公司已獲得美國國防部價值2274萬美元的合同,在自由級LCS設計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增加重型武器裝備後以“多任務水面艦”的名義提供給沙特。不過沙特財大氣粗的這項海軍擴建計劃僅4艘護衞艦就將耗資60億美元,配備兩個8單元MK-41垂直髮射系統以及共計64枚的RIM-162改進型“海麻雀”防空導彈,1台4D對空搜索雷達、8聯裝RGM-84“魚叉”II反艦導彈、反潛聲吶和魚雷裝置、2台羅·羅公司MT-30型燃氣輪機、2台皮爾斯蒂克柴油機,美海軍能否以合理的成本複製,尚屬未定之數。

美國《航空週刊與空間技術》 2017年12月1日

美研究無人機與有人機碰撞

民航飛機如果與無人機碰撞,不太可能導致墜毀,但造成的破壞還是可能比尺寸和速度相當的鳥撞更大。Assure完成了持續14個月的試驗研究,發現在某些時候,典型的無人機能撞穿有人飛機的水平尾翼前緣,並因其攜帶的電池帶來起火風險。當然,這樣的試驗並沒有採用向飛機發射無人機的方法,因為這樣的實物試驗耗時過長,成本太高,也難以準確控制衝擊條件。在組件級碰撞試驗的基礎上,該組織採用計算機仿真模擬,無人機採用1.2千克重的大疆“精靈”3四旋翼無人機和1.8千克重的蘭開斯特小型固定翼無人機,撞擊目標機則採用波音737和龐巴迪的利爾31A商務機,碰撞條件為目標機航速370千米/小時,無人機速度92.6千米/小時,相對航速463千米/小時。組件級碰撞試驗採用了壓縮空氣槍發射無人機部件,對四旋翼無人機機體和無電池的整機進行了跌落試驗。出人意料的發現是,僅重0.06千克的電機在463千米/小時的相對速度下仍擊穿了19毫米厚的鋁板,但在更低的速度下電池可能變形但不解體,這加大了起火風險。研究結論是,當大型商用飛機與四旋翼無人機和小型固定翼無人機撞擊時,垂直和水平尾翼可能產生中高程度破壞,鋁製前緣襟翼會被穿透,但不會穿透翼梁,機翼前緣會造成中等程度破壞,在駕駛艙風檔玻璃會造成中低程度破壞。對渦扇發動機,固定翼無人機對風扇和發動機艙造成的損失超過四旋翼無人機。模擬結果表明,大部分破壞由無人機相對較剛性和緻密的部分造成,例如電機、攝像頭等。在初始動能相近的情況下,無人機可造成的破壞比鳥撞更大。對超過1.18千克的無人機,碰撞速度至關重要。下一步研究將建立一個無人機重量閾值,即低於該重量的無人機與飛機碰撞不會造成破壞。不過由於大疆的無人機比其他機型都要輕,製造商已呼籲政府對它區別對待。如果小型無人機採用吸能材料或結構,可望降低飛機的損失。2018年,Assure將針對通用飛機和直升機開展研究。

探測火星競爭展開

英國《太空飛行》 2017年11月13日

2017年10月4日,NASA從沃洛普斯飛行基地發射一枚“黑雁”IX探空火箭,首次測試了將用於“火星2020”任務的降落傘。火星降落傘被火箭送到51千米高空,在42千米高度和1.8倍聲速條件下成功展開,完全充氣時承受了近15890千克阻力,它將用於減緩着陸器進入火星大氣層時的速度。下一次測試將於2018年2月進行。“火星2020”任務需要的火星巡視器正由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開發,已開始組裝。其與“好奇”號巡視器有85%相似,重新設計了輪子,增強了自主性。可攜帶7台科學儀器,包括尋找微生物級別生物特徵的X射線光譜儀,能夠蒸發岩石和土壤以分析化學成分的紫外激光儀,首次繪製火星表面下10米深的結構的探地雷達。它將用鑽頭獲取至少20個,甚至多達30或40個火星巖芯,密封后存放在火星表面,下一步再來收集。2017年11月,NASA還開始測試用於未來火星探測的千瓦級空間反應堆樣機,用於火星巡視器的新型車輪也已開始試驗。新型輪胎採用鎖子甲式的金屬環狀結構和鎳鈦形狀記憶合金材料,柔韌性好、駛過尖鋭岩石等不規則物體後能恢復原有形狀,適應多岩石的火星表面,可望用於未來火星採樣返回任務或載人勘探車輛。日本JAXA(宇航研究開發機構)將於2024年發射MMX(火衞一探測任務)探測器,採樣後於2029年返回地球。NASA將出資為此次任務研製一台中子與伽馬射線光譜儀,幫助確定火星衞星的起源。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也將為MMX建造MacrOmega紅外相機和光譜儀。繼發射“月船”1號和“火星船”1號後,ISRO(印度太空研究組織)宣佈將與JAXA合作,在40年後首次發射月球着陸巡視器和採樣返回任務,還將開發“火星船”2號用於火星返回任務,並向研究小行星、金星和太陽發射探測器。不過,更刺激的是俄羅斯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表示,他設立的生命科學突破獎基金會要私人投資1億美元,探測土衞二表面冰層下的液態海洋是否有生命居住。NASA的此類任務仍在醖釀。

美國《國防》 2017年12月4日

F-35戰鬥機或可發射AIM-120擊落朝鮮彈道導彈

美軍現有的海基和陸基反導能力已能在中段和末段攔截彈道導彈。其實,彈道導彈發射後的前300秒才是擊落它的良機,特別是前90秒彈道導彈速度最慢,且其發動機噴出熱焰,但在這個助推段,美軍攔截能力不足。波音747飛機上安裝兆瓦級激光器的YAL-1計劃過於昂貴,而用戰鬥機攔截的方案一直沒有認真嘗試。由於朝鮮領土某些地方寬度只有120千米,如果F-35戰鬥機掛載AIM-120先進中距空空導彈,朝鮮從大多數發射場升空的彈道導彈都將在其攻擊範圍之內。如果朝鮮再象2017年11月28日那樣發射“火星”15洲際彈道導彈,F-35戰鬥機可在其發射後數秒內用AIM-120導彈將其擊落。對伊朗的彈道導彈也一樣,雖然該國領土稍寬,但美機可以在科威特上空發射導彈。2017年11月初,在美國導彈防禦支持者聯盟的會議上,眾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戰略力量分委會成員鄧肯·亨特就表示支持用F-35在朝鮮導彈飛出大氣層前將其擊落,為此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和利弗莫爾實驗室已開始可行性研究。在具體機型上,波音的F-15飛行高度較高,F-35戰鬥機則在傳感器融合和隱身方面有優勢,是理想候選者。數年來,為F-35提供AN/AAQ-37光電/紅外DAS(分佈式孔徑)系統和AN/APG-81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諾-格公司一直在試驗F-35探測和跟蹤彈道導彈的能力。2014年10月,一套陸基DAS系統和裝有AN/APG-81雷達的試驗飛機就試驗了完整地探測和跟蹤彈道導彈的過程,獲得的瞄準數據滿足攔截作戰需要,精度足夠AIM-120導彈或驅逐艦上的“宙斯盾”艦載防空反導系統使用。諾-格公司只要三年時間就可完成為F-35戰鬥機集成該任務的工作。當然,F-35的飛行員們也需要接受相應的訓練,當敵方導彈發射時,他們還必須有擊落這些導彈的權力。在特朗普政府的“彈道導彈防禦審查”中,助推段攔截也是正被考慮的諸多概念之一。而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的高能激光武器技術也能擊落導彈,但要困難和昂貴許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233 字。

轉載請註明: 《2016年全球軍工百強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