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城市空巢青年, 你們需要的不是愛情, 而是不辜負這段難得的青春時光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綜合

  空巢青年,指的是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的年輕人(20-39歲)。

  在中國,這個人羣的在淘寶網的大數據調查下,數字是5000萬。

  男性佔比64%,女性佔比36%。

  從城市分佈來看,深圳以擁有307萬“空巢青年”排名第一。以7萬空巢青年之差,北京屈居排名榜第二,而廣州以289萬“空巢青年”力壓上海,成為第三。

  除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外,幾大工業城市也表現搶眼,如蘇州、東莞、鄭州這樣吸引大量外來人口的工業城市。僅在東莞,這個常住人口僅有800萬的城市中,“空巢青年”竟然高達142萬,佔比近2成。

  空巢青年常態,“一個人出門,永遠怕忘帶鑰匙;一個人進門,總下意識反鎖門;一個人做飯,總吃一半、冷藏一半……”

  網友自述

  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街、一個人旅行……從大學時連去衞生間都恨不得要人陪的“軟妹子”,變身為爬梯子修燈、徒手修水管的全能“女漢子”。(中國青年報)[1]

  平時都是一個人上下班,吃飯主要靠叫外賣,有空就和朋友們微信聊聊天、玩玩遊戲。雖然常常也會感到孤獨,但卻很少會約着一起逛街、看電影。(陝西日報)[6]

  無人問我粥可温,無人與我立黃昏。孤獨得像條狗,我和siri成了好友。在沙發上看電視睡着了,醒了發現一切依舊,沒人給我蓋被子,沒人關電視……(中國青年報)[1]

  二三十歲,在一線城市有份體面工作,住在月租三四千元的一居室或羣租房隔間,唯一熟悉的室友是自己養的貓狗,廚房有全套餐具但飲食主要靠便利店和外賣,長時間在手機和電腦之間無縫切換,每個夜晚刷朋友圈刷到頭昏眼花,叫醒他們的往往不是鬧鐘,而是快遞員,作息時間失調,不出門不洗頭……(中國青年報)[1]

  昨天晚上帶着耳機睡着了,早上起來發現左邊耳機沒聲音了,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虛驚一場,原來是我耳膜壞了,還以為是我耳機壞了……(最扎心網友)

  空巢青年的數量增多,也是國家經濟增長的一個體現,在許多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空巢青年這一比例更高。

  有些人並不在意空巢青年的標籤,反而樂在其中。

  總有一些人是不怕孤獨的,孤獨對他們來説是酒,細細評味,別有滋味。

  值得欣慰的是,還有一項不確定的調查顯示,空巢青年的薪資上漲速度比普通青年更快。

  小編看了看自己,除了薪資上漲速度這一點,其他都很贊同(淚目中)。


  “我們住在十幾平方米的出租房,孑然1身,擠着2小時的地鐵,3餐外賣,4季淘寶,5感正常,6點下班,7點健身,一天平均點擊手機1000下。”在網上,流傳着這樣一篇《一隻空巢青年的獨白》。聽起來有些傷感,卻是不少單身年輕人當前的狀態。

  如果你符合以上特徵,又恰巧單身、年齡在20~39歲、生活在異地這三個狀態,那你就是一枚徹頭徹尾的“空巢青年”。

  昨天,淘寶對外發布《中國空巢青年圖鑑》,在全網中找到了5000萬符合特徵的“空巢青年”,剖析他們不同程度的空巢特徵。

  調查顯示,即使在女性用户更活躍的淘寶中,男性的“空巢青年”人數也幾乎是女性兩倍之多,佔比達到64%。而從年齡段上來劃分,尚未完全進入適婚年齡的“90後”佔據主角地位(佔比61%),而“80後”佔比達35%。

  哪裏的“空巢青年”最多?在城市排行上,深圳一下子擠掉北京和上海,以擁有307萬“空巢青年”成為排名第一。在深圳生活的“90後”男性成了“中國最龐大空巢人羣”,人數高達113萬。

  以7萬空巢青年之差,北京屈居排名榜第二,廣州以289萬“空巢青年”力壓上海,成為第三。而杭州,這座電商之城,吸引到大量IT、互聯網人才彙集於此,共計擁有“空巢青年”163萬,排名全國第六。

  根據淘寶發佈的“空巢青年”數據報告,每晚的10點左右,是他們“出沒”的高峯期。此時正是他們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開始夜生活的時刻。

  他們愛叫外賣,叫上門按摩推拿、保潔。比如,“空巢青年”最愛的外賣食品以“一人份定食”為主,中式炒飯、蓋飯以營養豐富、量大管飽的壓倒性優勢居於首位。

  在音樂表現一項,蝦米音樂給出了一些數據偏好。比如,五月天成為“空巢青年”最常聽的歌手,而陳奕迅、林宥嘉、田馥甄則緊隨其後。在國外歌手錶現方面,偶像團體EXO成為“空巢青年”最愛的外國組合。

  (2017-05-04)


  空巢青年,説的簡單些,就是那些在異地繁華都市中一個人生活的孤獨者。由於身處異地,他們享受不到親情的關懷,沒有老友的陪伴,缺乏必要的關心,一個人租房、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生病、一個人落寞買醉。夜晚對於他們最是難熬,因為空虛常伴他們身邊。

  圖中的小劉孤身前往深圳已經兩年了,他的朋友大多選擇了上海、南京等城市發展。雖然已經有兩年光景,但他仍舊沒能完全融入這座城市。

  在繁華的都市裏,形單影隻;在爾虞我詐的城市中,孤身無依無靠,這就是城市中空巢青年最真實的寫照。圖中的青年正苦悶地蹲在地上,清點自己最後的積蓄。

  圖中的小張已經來到北京一年半了,這座超級大都市的一切都那麼令人沉醉。雖然工作比較穩妥,但她還沒能真正和本地同事們打成一片。

  據統計,我國的空巢青年人數達到5800萬,他們住着十幾平米的房間,每天都在焦慮中度過。圖中的小李已經習慣晚睡,睡得太早會讓她覺得異常焦躁不安。

  小朱不止一次的來到山崗上眺望城市。她內心是有些後悔來到異鄉的,這裏沒有朋友,沒有親人,她必須重新開始,重新奮鬥。

  圖中的小安已經來北京兩年半。她在兩年內搬了四次房,一次次的搬家讓小安覺得煩躁,她渴望穩定,渴望能夠不在顛沛流離。

  夜深了,你還是,一個人嗎?廣州的喧鬧讓成都人小鄭有些不太適應,他一直再向以前的朋友抱怨自己有多孤獨,但卻一直沒打定主意回到成都。

  圖中是孤身闖深圳的小張一個人來到火鍋店吃火鍋。他常常追憶以前和大學同學一起聚餐喝酒的場面,但如今卻只能抱着個布娃娃來排解自己的孤單。

  下一篇更精彩:火車站小旅館50塊錢一晚, 住過的人有多少?

  (2017-06-20)


  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也明白是什麼意思。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栽了這麼個跟斗呢?

  真實案例:在安哥拉打工的男子張雄,快30歲了,也沒女朋友,在網絡qq上認識一個叫做羅燕的女子,兩人是同鄉很快便談起了戀愛。在戀愛中張雄要求視頻,羅燕也以各種理由拒絕了,只是在網上找年輕女孩子的照片發過去。

  後來向張雄以各種理由要錢,從100到上萬元不等,前後騙走共計18萬元。報案事後才知道羅燕是一個50多歲的大媽。調查中問到羅燕,羅燕説:“我也沒想到那麼好騙啊,那麼容易就上當了。”

  犯人居然説“那麼容易就上當了”,那麼真是因為這個人智商有問題嗎?我想可能不全是吧。這個事件你是怎麼看待的呢?

  這像不像我們現在熱門的空巢青年呢?

  遠離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沒有家庭生活。這種種現象都讓我們感到這就是明晃晃的講述了一個空巢青年被騙的故事。

  有時候遠離了家鄉遠離了朋友,遠離了熟悉的一切,換來了金錢,地位,優越感,還是孤單,寂寞,冷······

  (2017-04-22)


  畢業季,很多年輕人會在遠離親人的大城市,租下合租房裏的一間,計算着微薄的試用期工資在交掉房租後還有多少可以支配。這樣的生活狀態,可能持續一年、幾年,甚至更久。" 應屆畢業生 " 的名頭有效期很短,很快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就會變成 " 空巢青年 "。

  全文 2642 字,閲讀約需 4.5 分鐘

  ▲李嘉誠在汕頭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辭。

  畢業季,又有幾百萬大學生走進社會,開始了他們人生路上的征程。

  儘管 " 就業難 " 已經是連續多年的現實,但讀大學依然是絕大多數年輕人生活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們和父母一起居住在家鄉,是家中那個享受庇護卻沒有自主權的 " 孩子 ";而在這之後,他們遠離家人,隻身在大城市打拼,在壓力之下憑藉自己尋找生活新的可能。

  在中國社會,這是一個近些年才開始出現的新羣體。也許有的人還記得,在大城市寫字樓裏打工、有能力自己居住的 " 白領 ",曾是一代人想象和嚮往過的身份。但隨着大城市房價的高企、生活壓力的增大,這一身份所附着的光環和想象已經被徹底驅魅。現在,常被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是帶有幾分憐憫的 " 空巢青年 "。

  從 " 空巢青年 " 標籤的命名上,就能看出社會對這一羣體的感受離不開孤獨、空虛、無助這些負面屬性。有媒體文章表示:" 某種意義上,‘空巢青年’就是新時代語境下的零餘人。" 儘管年輕獨居人羣數目的龐大,已經成為眼下無法忽視的社會現象,但獨居,彷彿有一種天然的不正當性。

  為什麼會這樣?這種不正當性來自哪裏?當 " 天之驕子 " 們從校園畢業,不再依賴家庭的供養,離開了學校提供的廉價吃住環境,而開始用自己的學識與能力換取一份自給自足的生活,這難道不是一種如同升學一樣,按部就班甚至值得慶賀的進步嗎?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和 " 成功 "" 婚姻 "" 資產 "" 人生贏家 "" 兒女雙全 " 等等屬性相比," 獨立 " 甚至算不上一種值得認可的選擇與狀態。

  ━━━━━

  對家庭的依附正在重新強化?

  但這種獨立來之不易。確實,在世界範圍來看,獨居、單身是越來越多都市青年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可在當代中國,它是伴隨着中國社會的改革與變遷才得以發生。" 個體化 " 能夠成為令人矚目的現象,離不開計劃經濟與嚴苛户籍制度的退場(儘管户口仍然是想紮根於一線城市的重要阻礙,但人的流動畢竟已能實現)、高考制度的恢復和大學的擴招、以及在市場經濟的形勢下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成為可能。

  當工作需要被 " 分配 ",户籍被嚴格限定,高考真的只是獨木橋,沒有人可能選擇自己在何處居住、從事何種工作。" 追求獨立 "," 享受自我 " 看起來是個人化的願景,但從來離不開體制與經濟的背景。

  如果再往前追溯," 獨立 "" 自主 " 是五四時期最響亮的啓蒙口號。但當時,青年人尤其青年女性在覺醒之後的去路,仍然渺茫。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中談到,一個青年女子走出家庭之後," 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 "。

  好在,時至今日,身為一個受過教育的青年人,無論性別,無論出身,找到一份憑藉勞力可以自養的工作並不難。看似平凡無奇,卻是在幾十年、一百年前,幾乎無人可以想象,可能實現的。

  順着這樣一條演進的線索,似乎可以期待:在中國,個人能更好地走向獨立,追求與實現更大程度的自由。

  但近幾年的趨勢卻似乎是相反,年輕一代對家庭的依附重新增強了。現實的原因很好概括:房價高企,階層固化。

  " 買房 " 被視為必需,而以目前中國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水平,年輕人只有依靠家裏的經濟支持,才有可能實現。曾經 " 不想啃老 " 的一批人,在不斷上漲的房價中收穫了個人與家庭資產的雙輸。於是傾全家之力成為了新形勢下的普遍現象,家庭所能給予的支持成為年輕人生活的起點," 獨立 " 反倒是經濟上非理性的選擇。學者閻雲翔觀察當代中國的家庭倫理、代際關係,得到的結論是," 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因生活的壓力,對父母比上一代青年有更強的依賴性 ",他將此概括為 " 中國新家庭主義 "。

  而 " 階層固化 "" 上升渠道變窄 " 已經是高中生就已明白的道理,於是很多年輕一代在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之前,就已經把它作為幻夢拋棄。" 獨立 " 不再是一種價值和追求,而成為了 " 無老可依 " 的無奈。換句話説,窮,才是選擇 " 獨立 " 的原因。

  ▲ 2017 年北京市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談到教育與家庭、階層的關係,引發廣泛關注。

  我們需要重新發現獨立的意義

  當然,我們也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生活 "," 空巢不是問題,我享受個人的空間和自由 "……

  它們像在與另一種聲音——來自父母、親戚等的要求與期待相互角力。在那種約定俗稱的標準中,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後的最理想生活路徑應該是——工作穩定受尊重,收入中上,有所在城市户口,在最早的時間買了房子,和各方面匹配的異性結婚,生育小孩(最好一男一女),能給孩子好的教育,同時自己的事業穩步前進。偏離了這一路徑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會被視為缺陷。

  兩種聲音所爭奪的,正是個體化的空間與正當性。80 後、90 後都一度被視為灑脱、任性、自我的一代,但 " 自我 " 在脱離了青春期之後,就不再是喜歡哪位明星、欣賞哪種風格那麼簡單。在現實的壓力下,曾經在成長中張揚了最多 " 自我 " 的一代人,正有可能成為更保守的一代。

  比如,近年來在婚戀生活中,曾經在上世紀 80、90 年代高揚過的 " 愛情至上 " 就有過時的跡象," 門當户對 " 在新的年輕一代中越來越重要。甚至在結婚之後,當發生家庭裏的矛盾與爭吵," 房子是誰家買的 " 都會成為調解與處置的前提。——即便是在家庭範圍內," 小我 " 也很容易失去位置。

  但是,一個人成年的意義難道不正在於在脱離了家庭和集體的支持與束縛,能夠獨立自主地處置自己的生活?我們甚至不去談精神上的自由,只談最基本的經濟的自足和生活的自理,這難道不值得尊重與認可,不應該是每個人默認的人生狀態?

  現實是,或許只有新的畢業生暫時可以享受脱離大集體之後的自由。租房、獨居狀態能被認可的前提,就是這種 " 暫時 " 性。可以想見,這些剛剛畢業的學生,其中很多人在一兩年之內就會在父母的經濟支持與精神催促下,走上看房、買房、還貸的道路。——即便對於年輕人而言,獨立地獨居也通常被認為是通往 " 買房 "" 成家 " 的過渡階段。它好像不值得被追求,而從開始就在被尋求擺脱。

  一個世紀以前,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 兒童 " 被發現了,這一充滿童真的階段得到了獨立的尊重和肯定,而不再只是成人的預備役。在現代都市生活中," 獨居青年 " 們的生活,是否也需要類似的一種 " 發現 " 和尊重?而不只是在 " 下車 " 與 " 上車 " 之間,焦慮的換乘?

  希望 " 獨立 " 成為更多年輕人自覺而非無奈的選擇,希望社會有足夠的空間容納這樣的選擇。

  (2017-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