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
【環球網綜合報道 記者 趙衍龍】8月10日,美國海軍“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擅自進入中國南沙羣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中國海軍“淮北”號導彈護衞艦、“撫順”號導彈護衞艦當即行動,對美艦進行識別查證,並予以警告驅離。 香港東網8月11日報道稱,法新社引述一名美國官員的話稱,麥凱恩號在南海航行期間,在駛近美濟礁時,解放軍軍艦艇至少10次透過無線電發出警告,表示對方已進入中國海域,要求離開;麥凱恩號在回應時宣稱,正在“國際海域”進行例行行動。該官員表示,雙方的互動“安全且專業”,而美軍的行動歷時約6小時後結束。
對於美國軍艦的舉動,中國外交部、國防部10日深夜回應此事,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外交部回應美國軍艦擅入南海:查證識別後警告驅離
問:據美國官員透露,美軍“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在南沙羣島美濟礁鄰近海域進行了“航行自由行動”。請中方證實,並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
答:8月10日,美軍“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未經中國政府允許,擅自進入中國南沙羣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進行所謂“航行自由行動”。中國軍隊隨即派出軍艦依法對美艦實施查證識別,並予以警告驅離。
中國對南沙羣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美艦有關行為違反中國法律和國際法,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安全,嚴重危及雙方一線人員生命安全。中方對此強烈不滿,並將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一段時間以來,在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海形勢降温趨緩,並不斷呈現積極發展態勢,特別是日前在菲律賓舉行的中國—東盟外長會一致通過“南海行為準則”框架。在此背景下,一些域外勢力逆流而動,持續打着“航行自由”的旗號尋釁滋事,妄圖攪亂當前來之不易的良好形勢。這清楚表明,到底是誰不願看到南海保持穩定,誰才是推動南海“軍事化”的最大因素。
中國維護本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決心堅定不移,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意志堅定不移。美方這種挑釁也迫使中方不得不採取措施進一步提升國土防衞能力。
中方敦促美方切實尊重中國的主權和安全利益,切實尊重地區國家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共同努力,併為之發揮建設性作用,不要再做損害兩國互信及地區穩定的事。
國防部:美軍挑釁只會促使中國進一步加強防衞能力建設
11日凌晨,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就美艦擅自進入中國南沙羣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發表談話。
吳謙證實,美國海軍“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擅自進入中國南沙羣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後,中國海軍“淮北”號導彈護衞艦、“撫順”號導彈護衞艦當即行動,對美艦進行識別查證,並予以警告驅離。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
吳謙表示,美國軍艦到南海來意欲何為,早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對於美方這種炫耀武力,推動地區軍事化,且極易引發海空意外事件的行徑,中國軍隊表示堅決反對。
一段時間以來,在中國和南海周邊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勢呈現積極發展態勢。但美方打着“航行自由”的幌子尋釁滋事,派軍用艦機非法進入中國南海島礁鄰近海域,嚴重威脅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嚴重危及雙方一線人員生命安全,嚴重破壞地區和平穩定。
當前,中美兩軍關係總體穩定發展。但美方上述挑釁行為嚴重損害雙方戰略互信,為兩軍關係的發展製造了困難與障礙。我們強烈敦促美方立即改正錯誤,停止以所謂的“航行自由”為名行違法挑釁之實。美軍的挑釁行動只會促使中國軍隊進一步加強各項防衞能力建設,堅定捍衞國家主權和安全。
外交部長王毅出席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七屆東亞峯會外長會(圖源:新華網)
2017年8月6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召開的中國—東盟外長會上,各方一致同意通過“南海行為準則”(下稱“準則”)框架文件,標誌着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推動南海局勢緩和、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正如外交部長王毅所言,這充分表明中國和東盟國家有智慧、有能力妥善管控好分歧。
然而,這一本應值得各方慶祝的成果,卻引起了一些人的猜忌與質疑。有人以狹隘的“零和論”稱這是“中國的勝利,越南的失敗”,有人帶着“有色眼鏡”稱“中國藉此拖延解決南海問題的時機”,還有人悲觀地認為“框架文件並未就南海問題解決取得實質性突破,也沒有達成具體準則,對中國南海行為也無法予以管理”。在此情勢下,如何準確地定位、理解和闡釋“準則”框架文件,尤為必要。
“準則”框架文件來自不易,是各方努力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的成果結晶。眾所周知,各方圍繞“準則”的談判磋商由來已久,至少可追溯到1998年東盟峯會提出的“推動爭端各方之間建立‘南海地區行為準則’”。但由於越南試圖將西沙羣島“塞入”“準則”適用範圍,且各方對“準則”的進度快慢、是否有拘束力等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談判磋商進展緩慢。作為妥協的產物,中國與東盟十國在2002年簽署了非拘束性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下稱《宣言》),承諾“在各方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朝最終達成‘準則’而努力”。此後,中國堅持在全面落實好《宣言》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推進“準則”磋商。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當時的越南政府、菲律賓政府等罔顧《宣言》承諾,通過武力抓扣漁民、單方開採資源等手段謀求私利,使得南海局勢難以完全落穩,2009年後更是迎來一輪升温期。儘管如此,中方仍不斷釋放善意、積極推動“準則”磋商,2013年在蘇州召開的落實《宣言》第六次高官會和第九次聯合工作組會議上,授權聯合工作組就“準則”進行具體磋商,“準則”磋商進入“換擋提速”階段。經過多年努力,中國與東盟國家最終在2017年5月達成“準則”框架草案,並在8月中國—東盟外長會上順利通過。從《宣言》到“準則”框架文件,共歷經十五年,足見背後之艱辛、成績之不易,豈容輕易質疑?
“準則”框架文件是各方共贏而非“你輸我贏”,有利於保持和促進南海局勢趨於緩和的積極勢頭。誠然,“準則”框架文件並非“準則”本身,各方圍繞“準則”的具體內容仍會有所分歧,但不能簡單地望而生畏,而應保持耐力與自信,充分肯定“準則”給中國與東盟國家帶來的共同利益。有人認為框架文件是“中國的勝利”、“越南有可能是最大輸家”,這種論調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換句話説,即便無法達成“準則”框架文件,越南的非法主張就能得到實現嗎?過去幾年南海局勢的緊張,又給越南本身帶去多大實際利益?菲律賓在杜特爾特上台後調整對華、對南海政策,給地區穩定、雙邊合作及菲律賓自身利益,都帶去了很大好處,足以證明“南海穩、各方贏;南海亂、各方輸”的道理。與其盤算如何將自己非法主張最大化,在“準則”磋商進程中夾私貨、搞杯葛,不如以積極、務實的心態參與其中。
“準則”框架文件有助於緩和局勢,但並不意味着南海將“風平浪靜”,各方要攜手前進的道路還很長。“準則”框架文件通過後,王毅外長提出了接下來的“三步走”方案,在沒有外界重大幹擾和南海形勢基本穩定前提下,2017年底的中國—東盟領導會會議正式宣佈啓動“準則”下一步案文磋商。但客觀上講,“準則”談判並非易事,還面臨着域外國家的干擾破壞、域內各方的立場協調等挑戰。中國與東盟國家應樹立三大意識,成為“準則”磋商的“命運共同體”:一是“主人翁意識”,應堅持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進行談判磋商,堅持“雙軌思路”,反對域外力量打着各種旗號對“準則”磋商的干擾;二是“合作意識”,堅持“準則”磋商與務實合作“兩輪驅動”,以深入務實開展海洋合作,為“準則”磋商營造良好政治氛圍;三是“共識意識”,展現最大政治善意、尋求最廣泛的共識,確保“準則”的可接受度和可持續性。
“準則”框架文件是朝着正確方向的關鍵一步,各方需倍加珍惜。
(樓春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洋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户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201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