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坐擁多套房產家境優越 富豪男堅持行竊只為刷存在感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綜合

  被盜單位工作人員稱,他們商住樓被一名盜竊分子偷盜電纜,造成經濟損失達到三萬多元。

  民警趕到現場後,立刻和單位保安一起對現場進行封堵。

  經過一個小時的搜查,民警發現,這名小偷已經從其他出口逃走,隨後立刻調取監控,鎖定目標。

  民警跟隨目標,快速出擊,將男子抓獲。但民警在他隨身的銀行卡里發現,裏面還有餘額十幾萬元。

  民警介紹,男子名下多套房屋,還有別墅,家境條件優越,盜竊,就是為了找存在感。

  目前,男子已被睢寧警方控制,對於自己的盜竊事實,他供認不諱。

 


  經 一日一度 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歡迎轉發。

  “我們不是要一下子拯救整個世界,

  但我們可以伸出手去挽救我們可以觸及部分。”

  ——克拉利薩·品卡羅·埃斯蒂斯

  01

  “以前是腦子幫我決定人生,

  從現在起,我要聽從自己的內心。”

  1964年3月的一天,

  託尼出生於英國普雷士頓,

  17歲應徵入伍,曾在海軍服役10年。

  退伍後,他先是開了家金融公司,

  不久後又做起了房屋中介的生意。

  14年裏,託尼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睡3-4個小時,

  憑藉才智和軍人鋼鐵般的毅力,

  很快擁有了自己的莊園和豪車,

  過着所有人都羨慕的物質生活。

  工人出生的父母為他感到驕傲,

  希望他能夠再上一層,把生意做得更大。

  然而,託尼卻做了個瘋狂的決定。

  曾經成功的商人,託尼

  偶然一次機會,他接觸了禪修,

  從此迷上佛教,變得“樂善好施”。

  1995年開始,他和4個朋友聯手,經常給羅馬尼亞、意大利的窮孩子捐贈生活必需品。

  3年間,他捐出價值1000萬人民幣的物資,

  甚至以聖雄甘地和特蕾莎修女為偶像,

  開始思考今後“做什麼人,幹什麼事”。

  在一次為期3天的靜修活動之後,

  託尼毅然決然地告訴自己:

  “浮躁的社會風氣,物質的攀比,

  這一切都讓我感到無比厭倦,

  以至於工作也不再讓我感到興奮,

  在過去的14年裏,我辛辛苦苦奮鬥,

  內心美好的東西卻變得越來越少,

  從今天起,我要過另外一種生活。”

  於是,他關了公司,賣掉房子和車,

  開始漫無目的地行走,準備去印度朝拜。

  “那是我第一次聽見自己的心,

  14年裏,我一直讓腦子決定生活,

  卻忽視了心靈的聲音。”

  父母對此感到十分生氣,

  但託尼已經決定了人生的方向,

  他揹着行囊上路,途經法、德、意,

  通過打坐、冥思、做義工的方式,

  不斷錘鍊和淨化自己的心靈。

  一頭長髮,一個黑框眼鏡,一個揹包,

  這成了之後託尼十多年不變的打扮。

  他丟掉了物質上的束縛,極簡而行,

  同時丟掉的,還有內心的蕪雜和苦惱。

  他一邊走一邊做慈善,朝心中的聖地印度逼近。

  就在這個時候,中國的一座古城,

  正靜靜等候着他的到來。

  02

  “聰明是一種天賦,

  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2005年,託尼從俄國出發,

  準備借道中國去往印度。

  就在給旅行社打電話的時候,

  遇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接線員。

  託尼説:“請幫我訂一張火車票。”

  接線員説:“那你應該在中國停留幾天。”

  託尼説:“不不不,我想馬上去印度。”

  然而接線員根本不管託尼的要求,

  繼續説:“在中國,你必須去西安看看。”

  託尼一臉懵逼:“我為什麼非要去西安?”

  接線員甚至有點小激動:“兵馬俑啊!”

  託尼繼續懵逼:“什麼是兵馬俑?”

  最後,託尼聽從了接線員的建議,

  來到了中國西安。原本打算停留3天,

  卻被一個素昧平生的女人改變行程,

  不,確切地説,是改變了人生。

  2005年12月15日,

  那天託尼在鐘樓附近晃盪,

  突然,一個老太太前來乞討,

  “老外老外!給我錢!給我錢!”

  託尼從歐洲一路做慈善過來,

  接濟的窮人少説也有幾千個了。

  但他有個習慣,向來只捐贈物品,

  不喜歡直接把錢拿給對方。

  加之老太太的樣子有點兇巴巴的,

  託尼一時失措,就慌張地走掉了。

  結果老太太不依不捨地跟着他,

  幾步就走到了他的前面,繼續乞討。

  託尼眉頭緊鎖,不知如何是好,

  最後,老太太失望地蹣跚而去。

  這一天夜裏,託尼忐忑難安,

  暗下決定,明天得回去找到老太太,

  先請她吃頓飯,再送她去附近的慈善機構。

  第二天,託尼在鐘樓下找到了老人,

  “我可以請你吃一頓嗎?

  我還可以給你買些衣物和生活用品。”

  老太太一聽,果斷拒絕:“我只要錢。”

  託尼深感無奈,只好給了5塊錢。

  隨後,託尼發現,

  這附近的乞討者和流浪漢並不少。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託尼最後打聽到,

  這裏有一個天主教堂,週末做完彌撒,

  會給一些殘疾人和乞丐散些錢。

  託尼很快就找到教堂,對神父説:

  “週末我想過來給大家送一些東西。”

  如此,教堂成了託尼中國慈善的第一站,

  他忘了印度,也忘了自己的行程,

  決定為殘疾人和流浪漢提供免費的餐飯。

  2005年12月18日,託尼和兩個澳大利亞朋友、一箇中國朋友走上街頭,為流浪者派發食物。

  他們拖着箱子、揹着水壺,

  在繁華的鐘樓附近尋覓,

  箱子裏裝着包子,水壺裏裝着粥。

  只會一點中文的託尼依靠肢體語言,

  花了很長時間才打消了25個流浪者的疑慮,

  發完了第一批50個包子。

  漸漸地,送包子越來越頻繁,

  從一週一次變成兩次、三次…

  看到那些瘦骨嶙峋的乞討者,

  那些無家可歸形容枯槁的流浪漢,

  尤其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

  看到他們狼吞虎嚥吞食包子的模樣,

  託尼感到既滿足,又有點悲傷。

  在歐洲漫遊和靜修時,

  託尼曾在“慈善廚房”裏當過志願者,

  為那些流浪漢提供免費的食物和幫助,

  但在這裏,還沒有一家類似的機構。

  託尼對自己説:“我必須留下來,

  必須為這裏的人們做點什麼。”

  託尼很快放棄了朝聖計劃,

  就這樣,“黃河慈善廚房”成立了,

  一個微小的善念開始發出璀璨的光。

  03

  “救助別人,也是一門藝術。”

  一個語言不通的英國人,

  想在中國生活並不是很容易。

  首要問題是,託尼只是路經西安,

  他沒有在這裏經商、學習或工作,

  使館只能給他辦理最長半個月的旅遊簽證。

  為了在此久留,他必須半個月出境一次。

  後來受朋友指點,他經香港入境,

  每個月只需要辦理一次簽證。

  但很快,公安機關又覺得他形跡可疑:

  “你這樣頻繁出入,到底是想做什麼?”

  “你發包子錢哪兒來的,背後有沒有人?”

  對這些質疑和非議,託尼表示理解。

  面對重重困難,他始終沒有選擇放棄,

  花了3個月時間突訓漢語之後,

  他把字典輸入手機,通過各種機會,

  向中國朋友請教學説漢語。

  風雨無阻,定時給流浪漢發包子,

  不斷地用行動告訴別人自己的善意。

  慢慢地,周圍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他。

  他在西安租下一間破敗的房屋,

  開始通過“慈善廚房”,幫助更多人。

  食物的發放地點,從教堂外的停車場,

  搬到了旁邊建起的遮雨平房,

  託尼在這裏搭建了桌椅、購置碗筷,

  讓乞討者們放心地享用食物。

  包子、稀飯、菜湯、炒飯、水果…

  無數的食物每天支撐着乞討者們的生活,

  轉眼之間,託尼就在中國待了12年。

  12年裏,無論寒冬、酷暑,

  他都會帶着志願者為流浪者送出食物。

  他的中文發音雖然聽起來怪怪的,

  他的善良,卻不需要任何語言的支撐。

  12年裏,他與11000多名志願者,

  累計為流浪漢送出了155035份食物。

  閃光的汗水,和煦的笑容,温暖的關懷,

  不知挽救了多少飢餓的人,

  又拯救了多少近乎絕望的心靈。

  來慈善廚房領包子的人,

  有着各種各樣的經歷和故事,

  市區裏領着“低保”的鰥夫,

  來自河南遭遇家庭變故的年輕人,

  為治病傾家蕩產的老人,

  喜怒無常的精神病患者…

  但很少人願意像託尼一樣,

  去主動關問和撫慰他們的內心。

  頭髮花白的李賓,年逾50,

  身體左半邊偏癱、偏盲,拄着雙枴。

  2008年之前,他是個長途車司機,

  腦梗塞病發後,12萬元積蓄花光,

  仍不見好轉,只得行乞。

  對於像李賓這樣遭遇了人生的變故,

  最終淪落到乞討為生的救助對象,

  有地方吃飯,固然是一件好事,

  更重要的,是獲得尊嚴,有情感寄託。

  所以,每一次有志願者前來幫忙,

  託尼都會不厭其煩地叮囑大家:

  “我們要充分尊重來吃飯的人,

  眼神要看着對方,最好用雙手遞食物。

  希望你們不要拿手機拍照或錄像,

  而且不要問他們為什麼來這裏、

  為什麼不工作、為什麼不送小孩子去讀書諸如此類的問題。”

  託尼之所以要強調尊重對方的感受,

  是因為他覺得乞討者和我們一樣:

  “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每個人都有值得去尊重的那一面。

  我們不知道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重要的是當下可以幫到他們。”

  託尼説:“我看到過許多流浪者,

  他們內心比我見過的有錢人還乾淨,

  他們慾望也並不那麼強烈。

  有些人不是一開始就想要乞討,

  只是不幸被生活逼迫到了那個角落,

  然後還要遭受驅逐和冷眼,

  日復一日,心靈上遭受很大的損害,

  作為一個人的尊嚴也幾近喪失…”

  幾個包子,一碗稀粥,

  看上去只是託尼奉上的單薄食物,

  但裏面承載着的,是人性美的重量。

  給予貧弱以饋贈,於富有者何其簡單,

  在一個功利、冷漠、勢利的社會,

  迎合強者,諂媚於上,從來就不難,

  難的是打心底尊重比你貧弱的人。

  什麼是不動聲色的高尚?

  就像劉墉在《衝破人生的冰河》裏所寫:

  “施與人,但不要使對方有受施的感覺。

  幫助人,但給予對方最高的尊重。

  這是助人的藝術,也是仁愛的情操。”

  04

  “身居陋巷,不改其樂,賢哉!”

  託尼住在西安南郊佛家莊,

  毫不介意日曬風吹、蚊叮蟲咬。

  他的房間裏沒有空調和暖氣,

  “冷了就多穿衣服,熱了就多流點汗。”

  西安冬天會很冷,他就穿幾件衣服,

  許多衣服都穿了15年以上,

  沒幾件能起到真正的保暖作用。

  每年冬天,他給流浪者買棉褲、大衣,

  卻把給自己買棉衣拋在了腦後。

  上班,託尼用公交卡,搭公交車,

  休息,就在家讀書、打坐、靜修。

  誰能想這個曾有莊園、跑車的人,

  對窮奢極欲的物質生活極度不以為然:

  “太陽出來就起牀幹活,

  太陽下去就上牀睡覺;

  然後地裏長什麼,就吃什麼,

  這才是最好的生活。”

  對自己吝嗇到無以復加,

  對別人卻總是傾囊相助。

  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一個流浪大叔,

  身邊的人都説他不行了,

  不能吃不能睡,發高燒,

  託尼二話沒説就把大叔帶到了醫院,

  確診為肺結核後,醫生説:“可能治不好了。”

  託尼懇求醫生竭盡全力一定要救活對方:“不管多少錢,我都願意出,拜託了!”

  最終,這個與他素昧平生的流浪者,

  在鬼門關前面走一遭後,又回來了。

  自2006年起,

  慈善廚房每年舉行聖誕晚會。

  第一次舉辦晚會,兩個大灶支起來,

  蛋糕、水果、啤酒、還有牛肉丸子湯,

  光牛肉丸子就吃了60多斤,

  為流浪漢發的棉服、被褥總計500套。

  那是許許多多無家可歸的人,

  多年來第一次感覺到“團聚”的温暖,

  像親人、朋友一樣喝酒、交談、遊戲。

  晚會費用,都是託尼個人承擔的。

  隨着項目範圍的拓展,救助人羣增多,

  截止2012年,他就花掉了80萬元。

  儘管兜裏的錢越來越少,

  但絲毫沒延緩託尼救助的腳步。

  常常有人覺得託尼是傻子:

  “你不知道那些要飯的都是假的?

  他們有房有車,比你有錢多了!”

  託尼知道這些人是為自己好,

  也知道的確存在這種社會現象。

  但他會保證每一分救助的錢,

  都用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他曾在寒風凜冽的冬天,

  每到半夜10點,拖着棉被、衣服,

  去城市的大橋下、深巷裏、垃圾箱邊,

  尋找那些凍得瑟瑟發抖露宿街頭的人,

  將每一牀棉被送到他們的手中。

  送完時,差不多天也快亮了。

  “這個時間點還在外面凍着,

  總不會有人説他們是騙子吧?”

  收到上海慈善機構捐助的輪椅,

  他四處聯繫政府,挨家挨户走訪,

  遇到一個23歲的姑娘因為腰椎疾病,

  在牀上躺了整整5年的時間,

  家裏人都説她不可能坐得了輪椅,

  託尼卻不死心,非把姑娘抱上了輪椅。

  女孩坐着輪椅來到屋外時候説:

  “5年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太陽。”

  在場的人聽了,全都哭紅了眼睛。

  還遇到一位殘疾流浪漢,

  在2004年遭遇車禍,失去右小腿,

  無奈之下,只能坐着輪椅乞討。

  令託尼感到一絲震驚的是,

  對方無比堅強,希望安裝假肢,靠自己生活。

  於是託尼自己花錢帶他裝假肢,

  又幫他在機械製造公司找了一份工作,

  從此能夠自食其力,開始新的生活。

  託尼曾對媒體説:

  “我渴,只需要一滴泉水。

  這就是我喜歡的生活。”

  他放棄了車子、豪宅和萬貫家財,

  在別人看來簡直是個瘋子,

  至今為止,他一年只穿兩雙鞋,

  一雙夏天的涼鞋,一雙冬天的登山鞋,

  在別人看來窮得無可救藥。

  但也別忘了孟德斯鳩説的話:

  “一個人,如果總是按照人們的觀念來造就生活,他就決不會富有。”

  真正富有的人,憑藉的不是佔物,

  而是內心對生活價值的堅守。

  他的富有,與他的快樂和自由一樣,

  只有他自己感受得到。

  凡是做給別人看的富有,

  其實是內心的匱乏罷了。

  05

  “去挽救那些觸手可及的部分。”

  曾經志願者為託尼擔心:

  “如果你自己的錢花完了怎麼辦?”

  託尼的回答總是“不用擔心”。

  他用甘地所言“真理的力量”來解釋:

  “我相信只要我的工作是正義的,是單純的,

  我就沒什麼可以擔心的,

  所有的問題都會解決,

  資金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但不是最重要的。”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

  託尼的預感,真的就發生了:

  流浪兒童李凡的胳膊嚴重燒傷後,

  武警醫院的醫生,主動提供免費治療;

  託尼想送流浪漢每人一件聖誕禮物,

  美國朋友接了託尼的電話之後,

  迅速寄來75條嶄新的保暖長褲;

  慈善廚房希望安排流浪漢洗澡,

  很快就有澡堂老闆願意提供場所;

  流浪漢冬天在室外吃包子太冷,

  教堂特意修建了200平方米的簡易房;

  西安十九糧店常年以成本價,

  為慈善廚房提供包子和玉米粥;

  2010年,西安廣仁寺的慈善功德會,

  開始每週二、四、六、日為乞丐做餐飯;

  2011年,香港某基金會,

  捐贈200萬元的湯料…

  自從託尼離開家之後,

  不理解他的父親拒絕聯繫,

  只要接到電話立馬掛斷。

  當看到兒子做的那些事後,

  聽到流浪漢和志願者的誇讚,

  兩人特意來到中國冰釋前嫌,

  “比起你以前在英國做的事,

  現在真的幹得要太有意義多了!

  我們支持你,繼續努力吧!”

  各方面力量源源不斷地加入進來,

  甚至遠遠超出了託尼的預期:

  “我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

  或者我擔心什麼東西的時候,

  東西就自然來到我面前了,

  或者就有人幫忙解決了,

  我真的非常開心。”

  “黃河慈善廚房”的Logo,

  是按照託尼的想法專門設計的,

  像一塊石頭投到水裏,產生漣漪效應,

  無數的人被感染,善意由此擴散開去。

  漣漪效應,是慈善廚房最重要的指導理念: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們能夠觸及的人羣很有限,

  但是,如果受我們影響的這羣人,

  又去影響其他人,

  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不斷擴延的鏈條,

  產生無窮的連鎖反應。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向湖裏投入一粒石子,

  雖然沒人知道這粒石子會激起多大的漣漪,

  但在這一路上,總會帶動一些人。”

  事實證明,善的漣漪,

  是可以不斷帶動更多善意的。

  截至2017年,黃河慈善廚房,

  已累計舉辦了1905場活動,

  為流浪者送出了155035份食物,

  給60000多人送了衣物,

  幫110多人坐上輪椅,

  幫12位殘疾人安裝了假肢,

  幫90多個流浪漢找到了工作,

  為農村、兒童、地震捐贈的物資,

  數以百萬計,並不斷增長…

  後來,受助者都變成了志願者,

  一有時間就會來慈善廚房幫忙,

  託尼用自己無限的善意,

  把一個人,變成如今11000人的一支隊伍。

  這一切,只因他和他們都堅持一個信念:

  “我們不是要一下子拯救整個世界,

  但是我們可以伸出手,

  去挽救我們可以觸及的部分。”

  06

  “你美麗,世界才美麗。”

  著名的情懷選手羅永浩,

  曾在語錄裏説過這麼一段有趣的話:

  “

  每一個生命來到世間,

  都註定會有改變世界的宿命,你別無選擇。

  有的人不服氣,説媽的我自殺,

  看我改變不改變世界,

  你自殺,也把這個世界的自殺率提高了一點點,

  還是改變了世界。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註定改變世界,

  沒有一個人例外。

  你做一個好人,就讓世界變好一點,

  你做一個壞人,就讓世界變壞一點。”

  如果大家能像託尼那樣,

  在觸手可及的範圍之內,

  幫助到我們能幫助到的人,

  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

  一定會一點點變得更好。

  一道美麗的漣漪便會盪漾開去,

  形成更為美妙的景緻。

  別人問託尼建“慈善廚房”的目的,

  他説:“其一,是幫助要幫助的人,

  其二,是希望參與進來的人,

  能夠從自身做起,得到改變。”

  事實證明,在過去12年間,

  無論受助人,還是施助者,

  無數人獲得了感動和改變。

  有人在知乎上問:

  “如果好人沒有好報,

  我們為什麼還要做個好人?”

  有人引用哈維爾的話回答:

  “我們堅持一件事情,

  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

  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這樣的堅信,是赤子般的堅信,

  儘管我們頭頂時常有黑暗的雲霧,

  但赤子覺得,總有一束光會穿破它,

  讓我們周身灑滿更多的光亮。

  而每個

  在可觸及範圍內幫助別人的人,

  都能看見並創造那樣一道光。

  文字為「一日一度」整理撰寫,

  編輯:長豐

  運營人員: 靳美晨 MZ018


  小李是中山區人民路附近一家便利店的店長,最近兩個月來,店裏的一種可樂出貨量明顯增加,説明這可樂很暢銷啊,那事實果真如此嗎。

  天天都補貨,真的有這麼暢銷嗎,小李仔細理貨後發現,可樂的進貨量明顯大於出貨量,也就是説是有人偷走了可樂,小李馬上報了警。

  調取了店裏的監控錄像,民警找到了偷可樂的人,儘管試圖躲避監控探頭,但男子的行為都已經被記錄了下來。

  從監控錄像民警發現,這名男子竟然在一個月內十多次到這家便利店偷可樂,通過大量工作,民警將其抓獲。

  經過核實,洪某共計偷了四五十瓶可樂。那家境優越,又是海外歸來的洪某,為什麼要將手伸向可樂呢。

  人民路派出所鄭聖傑稱嫌疑人洪某交代他的作案動機,因為他小時候總被老師批評,心裏產生了一種牴觸的陰影,他通過偷可樂的行為,出了店之後沒有被發現,心裏有一種成就感。通過這種行為找自信。

  目前,洪某因涉嫌盜竊罪已經被警方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來源:大連公共 編輯:範飽飽)

  運營人員: 馮玉鵬 MZ014


  超市裏擺放的瓶裝可樂莫名丟失,店員留意發現,可樂是被一名年輕男子偷走的。更奇怪的是,男子每次到店裏只偷可樂,他這是圖個啥?男子第 15 次到店裏行竊時,被店員抓個現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名 25 歲的男子居然是個曾在英國留學的海歸。到案後,他供述了作案的動機。

  貨架上瓶裝可樂莫名丟失

  事情發生在中山區中山廣場附近一超市內。今年 6 月份以來,店員發現貨架上擺放的瓶裝可樂飲料經常莫名丟失。店員調取了店內監控錄像,發現是一名男子屢伸賊手盜竊飲料。監控錄像清晰的拍下了這名男子的體貌特徵,店員們開始留意這個人。6 月 21 日深夜,男子再次來到超市,店員認出了他,便立即報了警。

  中山公安分局人民路派出所民警趕到後,見到了被店員堵在超市裏的男子。經檢查,他的包裏放着幾瓶可樂。民警問:"你包裏咋放了這麼多可樂?"男子稱,他準備買下這些可樂。民警又問,"買飲料為啥放包裏呢?"男子表示,他騰不出手來拿。店員告訴民警,超市門口就放着購物筐,如果不攔着他就出門了。面對民警,這名男子矢口否認盜竊了店內的商品,店方隨即向民警提供了此前的監控視頻。視頻顯示,這名男子曾數次到超市偷可樂。

  先後 15 次偷可樂 曾在英國留學

  經調查,今年 6 月份開始,每晚 9 點多,男子都會來到這家店行竊。行竊次數有 15 次之多,奇怪的是每次只偷可樂。男子趁別人不注意,先把幾瓶可樂裝進自己的斜挎包內,在結賬時,只結一瓶可樂的錢,把其它的可樂偷走。

  在監控證據面前,男子承認了盜竊的事實。民警調查瞭解到,男子叫張賓(化名),今年 25 歲,大連本地人,家境殷實。張賓是一名從英國留學歸來的海歸,他為啥專偷可樂呢?張賓交待,此前他無意間發現有人在超市裏偷東西,他感覺很刺激,便也學着偷。張賓説,他盜竊純粹圖刺激,所以不偷貴重物品,只偷可樂,每次偷幾瓶,得手後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偷順了手,他就專盯這一家超市盜竊。

  案值不大卻已觸犯刑法

  辦案民警鄭聖傑表示,經警方核查,在 6 月期間,張賓一共作案 15 次,偷走可樂 40 多瓶。雖然盜竊的案值不大,但是他因多次盜竊,已經觸犯刑法。張賓因涉嫌盜竊罪,被中山公安分局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目前,張賓的家人已經按價賠償了超市的損失。

  半島晨報、海力網 首席記者 滿文飛 實習生 邵寬明 張娣

  運營人員: 周卉 MZ019


  我與他相識在交友網上,至今快三月..第一次見面,感覺對方比較踏實,有了交往興趣。起初他主動約我去爬山,也間或發短信問我的冷暖,但交流僅限於此,沒有電話,短信兩三天一次,每次短短數字,見面一星期一次(週末半天)。雖然約會也挺愉快,短信也暖人心,但我覺得交往頻率與熱度,有點奇怪與鬱悶。我是那種凡事要明白的人,很不想這樣不清不楚的,所以相識一個多月時,我曾與他面對面談過,説如果不情願,那我們就到此為止吧。但他説,之所以這樣冷淡是因為事業上出了變故,他被冷藏,心情不佳,在思考出路,所以才冷落了我。讓我給他點時間.

  我想,OK,我包容你,繼續交往。可情況還是差不多,見面還是一星期一次,去的地方多了,感覺也親近一點,但手都沒碰一下。偶爾也會通電話,大家好像都怕冷場,所以總是很快收線。

  那次他幫我修電腦,發現我家家境不錯、且我爸是高級管理人員之後,他發短信説自己家庭負擔壓力大,收入不算高(月薪4000左右,在廣州,我月薪是5000多。我不想打擊他,所以也説是四千左右),可能沒辦法提供優厚生活環境。我回信真誠地説,我不是物質女孩,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一起面對生活困難,我也願意。我還請他和我父母見面吃飯,消除他的疑慮。

  吃飯前與他逛公園時,他説,因為要顧及他的父母與弟弟(他不是農村人,父母有退休金,弟弟有正當職業),所以平時收入都希望做積蓄及投資增值,消費觀念是該花才花,而且性價比要高。而他感覺我是享受型的消費觀(天地良心,我跟他一起也就是看個電影吃個飯,點菜我也不會點太貴的,不過是希望見面在一起有個活動而已),他説我倆不同的消費模式以後肯定是個矛盾。我説如果兩人在一起自然會調整,就算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為了家庭好也是心甘情願的。(我當時想我的家境好你還有負擔,難道你要找個一樣困難的女孩才心安嗎?不過我沒發作.)

  吃完飯,他説我父母都很親切,但還是怕我父母會因為他的工作不好而不放心我跟他。我説我父母很看得開,只要你上進,一時阻礙不算什麼。他説他不想委屈我,他還有一點點壓力,還需要時間想想。我真是覺得冤呀,我又不是要他現在承諾我什麼,而且我應該給的可以給的女人的理解支持忍耐都給了,他還説要想想看。

  從前前後後他的話裏透露些他的思想,他經常感嘆自己老了(他33歲,我28歲),父母催得緊。他是理性思維佔95%,感性思維佔5%的人.(而我是感性佔80%的人).他對社會時事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比較偏激,處理方法也簡單。他感嘆機遇對成敗的重要。他喜歡獨處,不愛熱鬧。他對投資表現得勇敢、但在感情方面卻不積極(他強調説生活需要經濟基礎,樓價高,買房是困難的).

  有時也想起他對我的一點點好,覺得他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比如他對我很尊重,從不輕浮;年初一時説如果我很想看電影,他可以陪我而不去拜年(他是很有家庭觀念與責任感的人,這是我喜歡他的一個原因);看到我穿絲襪在冷風中,他就脱他的球鞋給我穿;他看過的電影也會陪我去看;他生活比較簡單,是那種電腦男,應該不是花花公子。

  吃完那頓飯又兩天了,他還是一個電話和短信都沒有。我真不想再這樣下去了,我覺得自己放得有點低了,我的付出正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