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人物簡介
安克,德國籍,2006年9月起任漢堡駐上海聯絡處首席代表,至今在上海生活了11年。為中德特別是上海與漢堡友好城市交流做出許多貢獻,近日榮獲2017年度“白玉蘭紀念獎”。
[新民晚報·新民網]“以前上海人到漢堡去考察,現在上海更值得漢堡學習!”德國漢堡駐上海聯絡處首席代表安克由衷地讚歎。他第一次來上海是上世紀90年代,任現職後,在上海居住已逾10年,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新上海人”。在為上海和漢堡兩座友好城市牽線搭橋的過程中,他親身體會到上海的飛速發展,在“居上海”的11年裏,感受到上海管理水平日益提升。
安克
最愛乘地鐵騎共享單車
“從學生時代起,我就對漢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在台北求學,並留下工作。”安克説。他記得,剛在台北工作時,曾到上海出差,那時的心理落差還是挺大的,感覺上海在購物、交通等方面比台北還有些差距。然而,時隔不多年,已經大相徑庭。
“大到城市規劃,小到去餐廳吃飯,或去商場購物,上海的變化令人欣喜,它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國際大都市。”安克説,早些年想吃德國菜或找一家比較正宗的西式酒吧,選擇非常有限,而現在國際著名連鎖餐廳都不勝枚舉。
這10年來,上海的生活便利程度也大大提高,安克感受至深的是公共交通。“10年間,上海的人口增加近1000萬,市民的生活質量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有所提升,這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安克説,上海擁有私家車的人越來越多,但道路交通並沒有因此變得特別擁堵,相比亞洲其他國際大都市要好得多。可見政府在道路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
安克最喜歡的出行方式是地鐵,上海軌道交通和公交線網迅速擴大,讓他歎為觀止。他觀察到,10年來,公共交通的管理也大為改善。他笑着“痛苦”地回想起初到上海工作時,在人民廣場乘地鐵1號線換2號線。“特別不理解,為什麼要繞來繞去,讓人走上一公里。”現在,樞紐站的換乘都設計得十分合理,讓人幾乎無可挑剔。
當然,現在街頭遍佈共享單車,更讓安克如魚得水。德國人本來就愛騎自行車,漢堡更是騎行者的天堂,城市裏大多數道路都設有自行車道。
用手機“刷”一輛共享單車,到便利店“刷”支付寶買單,在上海的日常生活已經“綁”在了手機和網絡上,“這在德國很難想象。”安克略帶苦笑地説,他幾乎難以適應網絡化生活帶來的快節奏。
德企裏德國人越來越少
上海與漢堡結為友好城市已經31年,擔任漢堡駐上海首席代表以來,安克努力為兩市在政治、經濟、文化、體育、教育、環保、醫療、港口、交通、公共安全、財政、法律等領域的合作交流牽線搭橋,開展了許多項目,例如兩市6所中學間的中學生交流項目、YTT青年人才交流項目、2010年世博會漢堡案例館以及同年中國大學生體協與漢堡市政合作的體育交流項目、2016年上海與漢堡市民到友城跑馬拉松等公益活動。
“11年前,上海到漢堡考察學習比較多,特別是港口的管理、建設與發展,碼頭自動化等。現在更多的是互相學習,前一段時間漢堡的人就來上海學習了新能源利用,特別是電動汽車的發展,如怎樣投資、推廣和建設等。漢堡也到上海考察過公交系統的建設,在這方面上海向漢堡學的是公共設施長期管理,畢竟漢堡的地鐵已經有100多年曆史,漢堡向上海學的是如何用新技術管理大客流等。”
安克説,10年來,中國和德國之間的經濟交流越來越頻繁,德國在中國特別是上海的投資與日俱增,在上海的德國企業也遠遠多於10年前。
“但是,德國人並沒有成正比地增加。”安克觀察並思考過箇中原因。“上海市民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掌握一門或兩門外語的年輕人非常多,在上海招聘受過良好教育、會德語甚至在德國留過學的員工非常容易。德國人精打細算,派德國人來中國工作,既不合算又不方便,當然還是招本地員工好。”安克説,在上海的德企,尤其是中小企業,除總經理之外,基本上用的都是中國人。
安克説,近年中德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新的突破。以前中國在海外宣傳國家形象,傳統文化佔了很大比例,如書法、茶藝等。“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外國人已經十分了解,現在人們看到中國強大了,更想知道中國年輕一代的文化是怎樣的,他們在想什麼,喜歡什麼。”安克説,近年,兩座城市之間年輕人的互動非常多,不僅有官方交流活動,上海的文化機構帶非常具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去漢堡展演,民間也有很多年輕團體或個人,比如DJ,自發或受邀去德國演出,展示最時尚的中國文化、海派文化。
越來越多的德國人來到上海,求學、工作,愛上上海,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漢堡去,這兩個本來氣質就十分相似的城市,在不斷的交流中,瞭解日深,合作日甚,這也是擔任這個職位的安克最樂於見到的。
責任編輯:霍宇昂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