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搶救成功後,醫生們為張明禮轉病房。成都商報 圖
9點30分
突發心梗 心跳呼吸停止
9點31分
徒手心肺復甦按壓
9點33分
接着使用比徒手效果更好的胸部心肺復甦儀
10點
原則上搶救病人超過30分鐘,如果心跳、呼吸都還未恢復,是可以宣佈搶救失敗,停止搶救的。但家屬和醫院方面仍沒放棄,經與家屬溝通,醫院啓用最後的辦法——ECMO人工心肺機,心肺機立即開始準備工作
在ECMO準備過程中,醫務人員一直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保證體內的血液循環供給不中斷
11點20分
ECMO人工心肺機準備完畢,開始運作,血泵代替了心臟的泵血功能
由於患者血壓幾乎沒有,醫務人員整整花了一個小時才插入ECMO導管。最終,血泵代替了心臟的泵血功能
11點25分
患者醒來
呼吸心跳停止1小時55分後,在四川省人民醫院近20名護士的崗前培訓竟是去長隆當服務員!" href="/zh-my/complex/xCQshcVdBZ.html">醫護人員的接力搶救下,奇蹟發生了:64歲的張明禮(化名)頭開始晃動,眼睛一下睜開,開始用嘴來咬嘴上的導管。
原則上,搶救病人超過30分鐘,如果心跳、呼吸都還未恢復,即宣佈搶救失敗,病人死亡。而搶救張明禮的過程,持續了1小時55分鐘,近20名醫護人員沒有放棄任何一絲希望,最終從死神身邊,將張明禮拉了回來。
這是一次與死亡的近距離搏鬥,也是一場生命的奇蹟。
牆上的時鐘指到11點25分,躺在四川省人民醫院EICU(急危重症監護病室)病牀上的張大爺終於睜開了雙眼,病牀旁的心電監護儀顯示恢復了心跳。而在這之前,張大爺心臟停跳近兩個小時,連有20多年從醫經歷的EICU主任周平都感慨道,“起死回生”的張大爺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搶救
64歲大爺突發心梗
“準備輸1000毫升液體!”“快!止血鉗拿給我!”“氧飽和現在多少了!”昨日上午,一場緊急搶救,在四川省人民醫院EICU(急危重症監護病室)展開。
64歲的張明禮躺在監護病牀上,滿臉發紫,瞳孔散大,嘴角還留着一些白沫。親人在牀邊不斷呼喊他的名字,但沒有得到一絲回應。張大爺的管牀醫生譚芳回憶,上午,張明禮在家中突然暈倒,家屬撥打電話通知救護車送到了距離最近的四川省人民醫院。“一放上牀就已經沒有呼吸和心跳了。”經過檢查,初步判斷張明禮是突發心肌梗死,已經失去了呼吸和心跳。評估完生命體徵後,曾在心內科輪值的譚芳馬上給張大爺進行徒手心肺復甦。
從張明禮躺上監護病牀的一刻起,一場醫護人員與死神的近距離搏鬥也展開了:EICU另外的醫務人員馬上準備胸部心肺復甦儀。“2-3分鐘徒手心肺復甦按壓之後,就立馬裝上了胸部心肺復甦儀。”EICU主任周平説,胸部心肺復甦儀相比徒手進行心肺復甦,頻率和力度相對穩定,效果更好。
然而,經過1個多小時的搶救,病牀旁的心電監護儀顯示屏上還是一條直線。“病人還是沒有恢復心跳。”
堅持
“大家內心都在跟自己較勁”
一般來説,人的呼吸、心跳一旦停止,45秒後瞳孔散大,4~6分鐘後腦細胞發生不可逆損害,10分鐘後腦組織基本死亡。一般心臟驟停的患者,大部分都很難搶救回來,即使通過搶救恢復心跳,也很有可能因為長時間缺氧成為植物人。
“原則上搶救病人超過30分鐘,如果心跳、呼吸都還未恢復,是可以宣佈搶救失敗,停止搶救的。”EICU住院醫生楊子含説,所有人都沒有放棄一絲希望,連才值了夜班的同事都主動留下來幫忙。“醫生不願意就此放棄,家屬也表達無論什麼都願意嘗試,哪怕有一絲希望。”楊子含説,大家內心都在跟自己較勁,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來挽救老人的生命。
搶救30多分鐘後,楊明禮仍未恢復主動心跳和呼吸,通過與家屬溝通,醫院準備用最後一個辦法:啓用ECMO人工心肺機。
奇蹟
患者睜眼 醫生護士一齊鼓掌
家屬同意之後,EICU醫務人員立即籌備ECMO的準備工作。在這之前,心肺復甦也要一直進行,保證身體各處的血氧供給。EICU住院總醫生楊雪婷負責給張大爺插管。“ECMO的準備工作很多,需要導管預充來擴張血管,還需要穿刺股動脈和股靜脈。由於患者血壓幾乎沒有,基本上很難插入導管,醫務人員整整花了一個小時才把ECMO準備好。”
上午11點,ECMO準備完畢,11點20分ECMO開始運轉,將張明禮氧合的血液再回輸到動脈,血泵代替了心臟的泵血功能,來保證全身的供血要求。5分鐘後,奇蹟發生了,張明禮醒過來了。
從上午9點30分,到11點25分,1小時55分的搶救終於結束,醫護人員的不放棄,最終換來了患者的甦醒。緊張的救援暫告一段落,“救援結束時,搶救室不約而同地響起了醫生護士的掌聲。這簡直是一次生命的奇蹟。”EICU主任周平説。
患者情況
神志恢復
還需進一步檢測
“患者雖然已經恢復心跳,但是心肌收縮射血分數小於10%,正常人心肌收縮率都是大於60%,基本上心臟是一種蠕動的狀態。”楊子含説,心內科的醫生也來給張明禮進行病情評估,現在已經準備將其轉移到導管室,進行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張明禮雖然“起死回生”,但是腎臟可能因為缺血、缺氧,造成急性腎損傷,而神志的恢復還需要進一步檢測和觀察。
因為情緒不佳,張明禮的女兒沒有與記者做過多交流,只是告訴記者張明禮前晚有一些胸悶,沒想到第二天就出問題了。
EICU主任周平介紹,除開醫務人員的不放棄和家屬的支持,在準備ECMO的過程中,EICU的醫務人員也一直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保證患者體內的血液循環供給不中斷,也是患者出現奇蹟的重要因素。
揭秘ECMO
設置人工心肺替代心肺功能
國際上成功率僅40%
在此次救援中,發揮關鍵作用的ECMO人工心肺機,到底是何方神聖?參與救援的醫護人員,介紹了這一“黑科技”。
EICU住院總醫生楊雪婷説,ECMO的本質是一種改良的人工心肺機,最核心的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別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它有兩種運行模式,一是血液從靜脈引出,通過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後,在泵的推動下回到靜脈,“這種模式某種程度上可以稱為‘人工肺’。”第二種模式是將經過氧合的血液再回輸到動脈,這種模式下,因血泵可以代替心臟的泵血功能,既可用於體外呼吸支持,又可用於心臟支持。ECMO對於心臟驟停,尤其是心源性的心臟驟停提供了更多的搶救方式。
“其實ECMO應用到搶救還有一系列的問題,國際上平均的成功率也只有40%左右,但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都應該去爭取。”ECMO團隊之一的主治醫師宋夢龍説。
救援羣像
EICU管牀醫生 譚芳
“我的朋友圈被刷屏了”
“有個急性心梗危重病人馬上到了,到你管的牀,你儘快準備一下。”突然接到住院總打來的電話,EICU管牀醫生譚芳立即緊張了起來,她必須馬上做好準備,趕到搶救室待命。
譚芳和她的助手以及幾名護士最先抵達搶救室,沒幾分鐘,張明禮便被送了進來。“看到他的第一眼,感覺情況太差了,不僅失去了意識,而且膚色發烏、口吐白沫,還伴隨着大便失禁。”譚芳説,當時她沒有過多思考的時間,便開始為患者做胸外按壓,每分鐘按100次左右,每次要有4、5釐米的深度,連續按壓3分鐘後,她因為體力下降力度不夠,才由助手頂了上來。“當時很累,但因為太緊張,有沒有出汗我都不記得了”。
5分鐘後心肺復甦儀準備完畢,終於不用再徒手按壓。護士們張羅着為患者輸液,用於提升心率和血壓。而譚芳開始忙於各種設備的準備、與家屬溝通,以及聯繫做心臟彩超和心電圖的醫生到EICU。
直到下午1點,譚芳才終於鬆了一口氣,坐在休息室裏一邊啃麪包,一邊刷朋友圈。這時候她才驚訝地發現,“我的朋友圈已經被同事們刷屏了,大家都在為這個奇蹟而歡呼。”
EICU住院醫生 楊子含:
“他的血管都找不到了”
“太忙了!搶救的時候大家忙得話都沒時間説。”下午3時許,成都商報記者在搶救室外見到了參與本次搶救的EICU醫生楊子含。
楊子含接到的任務是參與為患者“穿管子”的工作。
“一定很有難度!需要加倍細心。”楊子含做好了心理準備。當她站在監護病牀邊的時候,發現情況果然很棘手,因為心跳停止後,醫生們只能靠人工按壓和心肺復甦機維持張明禮的生命運轉。因此,這時候患者的血壓極低,幾乎沒有搏動。加之血液失去氧合,患者的動脈和靜脈都呈黑色。而楊子含參與的工作,是將ECMO的兩根小手指粗的管子,連接到患者的股動脈和股靜脈上,以替代其心肺功能。
“所有平時能摸得到的血管,現在就很難找到了。”楊子含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困難,EICU主任周平下令直接切開患者腹股溝處的皮膚,讓血管暴露出來,最終完成了穿管。整個穿管過程花費了1個小時左右,醫生們全程保持專注,不敢有絲毫懈怠。
EICU主任 周平
“從醫20年第一次遇到”
上午9點30分,住院總緊急通知EICU主任周平:“有個心梗的病人來了,情況不太好,你快去看一下。”當週平走進搶救室看到張明禮,得知他心跳呼吸均已停止,經過人工按壓和心肺復甦儀的治療,患者的心臟依然沒有任何復跳的跡象,頓時覺得情況不妙。
“或許ECMO能救他一命。”周平想到了9月份EICU剛剛啓用的這項黑科技,是救活張明禮的唯一希望。她連忙走出搶救室與張明禮的家屬交流,因這台機器啓用成本很高,為了救活患者,周平必須得到家屬的理解與支持:“經過交流,家屬非常支持,表示希望醫生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搶救。”
在周平的指揮下,ECMO5人團隊和多科室的醫生迅速到位,近二十名醫生到了搶救室,分工合作。當ECMO啓動,連接患者的身體5分鐘後,奇蹟發生了,周平連連稱奇:“心跳停止近兩個小時,他居然還能活過來,的確是個奇蹟。我從業20年來,第一次遇到!”
EICU主治醫師 宋夢龍
值了通宵夜班繼續搶救
EICU主治醫師宋夢龍剛值了通宵的夜班,早上9點多到病區查完房後,他就可以下班回家陪孩子了。但就在這個時候,宋夢龍突然接到通知:“有個心肌梗死的危重病人,你們做好準備,會用到ECMO。”
雖然身體已經有一些疲累,頭也稍稍有些發昏,但對於一個急診醫生來説,臨時加班也再正常不過。宋夢龍立即將命令通知到ECMO團隊,自己也開始向庫房趕去:“我們團隊5人去庫房推ECMO,以及一些附帶的管路、套包等器材,到了監護病房後又配合其他醫生使用ECMO,維持它的運轉。”
當患者搶救成功,ECMO卻不能取下來,這意味着宋夢龍和團隊依然要守候在患者身邊。“下午多科室合作,我們必須也要在現場,儘可能的關注到患者的狀態,所以不能離開。”
責任編輯:初曉慧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