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退休教師助學70餘年 20多年不捨得添件新衣

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92歲退休教師助學70餘年 20多年不捨得添件新衣

  圖為:梁聲譽老人和曾經幫扶過的餘亮、鄢杜鵑(左)兩名同學合影

  做一件好事不難,但能堅持一輩子做好事的人不多,92歲的梁聲譽老人是其中一個。這位武漢輕工大學古代文學專業退休教師,70餘年堅持幫困助學,至今不輟。“活到這把年紀,只想做好三件事:少看病、多碼字、儘可能地多幫些孩子。”重陽節前,這位九旬老人許下如此心願。

  助學善行堅持了70餘年

  重陽節前夕,礄口寶豐路一家養老院,梁聲譽獨居於此。自從老伴1999年去世以後,她就一個人生活。老人2013年雙腿摔傷後行動不便,因為不想麻煩子女,她就靠着一把鐵凳挪動。“我有兩兒兩女,都很孝順,他們提出讓我和他們一起過,但我不肯。”梁聲譽解釋説,她住在養老院吃飯不愁,用不着人照顧,“麻煩別人我心裏不自在。子女們想我了,來這裏看看我就好,不耽誤親情,也不會打亂他們的生活。”

  76年前,剛剛初中畢業的梁聲譽成為河南潢川地區一家教養院的老師,教災民孩子的小學課程。“那時每月工資有4塊銀元,刨去家庭開銷,剩下的一點錢,我都拿出來救濟學生。”梁聲譽至今還記得當時有一個叫周德隆的學生,家裏窮得揭不開鍋,梁聲譽毅然拿出1塊銀元給了他。“這個學生後來去台灣了,上世紀80年代輾轉回大陸找到我,硬塞給我2000元報恩,我推都推不掉。”後來,梁聲譽將這筆錢用於幫助其他困難學生。

  1951年,梁聲譽成為武漢糧食工業學校(武漢輕工大學前身)的老師,她的幫困助學行動一直未斷。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她把參軍大兒子寄回的糧票,分給餓肚子的學生;上世紀60年代,她每月拿出10元生活費貼補自己所教的困難女學生;改革開放後,她的助學行動仍照舊,瞭解到一名廣東學子來校報到沒帶棉衣,家裏經濟也困難,她就給這名學生買了一件棉襖;退休後,她每月拿出300元幫助學生。“今年梁老師又提出要在300元的基礎上,每月增加100元。”武漢輕工大學離退休工作處老師廖興紅告訴記者,工作人員考慮到梁老師生活條件不是特別寬裕,年紀大了,自己和家庭也有一些必要的支出項目,勸她不用加,但是梁老師堅持要多加100元。

  更令人感動的是,幫困助學梁聲譽從來都是慷慨解囊,但自己的生活開銷卻是一再壓縮,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沒添過一件新衣。“年紀大了身體發胖,就把原來的衣服改大一號穿。”梁聲譽笑着説,她的針線活手藝沒丟。

  九旬高齡堅持著書不輟

  梁聲譽70多年播撒愛心,也感染了許多受助者。武漢輕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佘珠花表示,梁聲譽先後資助過該院餘亮和鄢杜鵑兩名同學,這兩人已完成學業步入社會。佘珠花説:“餘亮從去年起也開始資助貧困學生,他説要接過樑老師的接力棒,每學期拿出1800元來助學。梁老師的助學款正在物色新的資助對象。”“讓我捐資助學,我一萬個願意,讓我掏錢看病,我是一萬個不願意。”在不遺餘力地幫扶困難學子的同時,梁聲譽忙着著書立説和鍛鍊身體。92歲的她,馬上又要出書了。在她所住的養老院,老人給記者看了她著寫的《論語譯析注》手稿,數萬字手稿,都是老人一筆一劃手寫整理的。

  據瞭解,梁聲譽82歲時,她編輯《篷篳敝帚集》,將幾十年來自己寫的詩詞整理出版;86歲高齡時又公開出版了專著《屈賦譯析》。梁聲譽説:“一歲年齡一歲人,我想再寫一點東西,到95歲時就真正封筆。”梁聲譽告訴記者,她多年來堅持早上6點起牀,晚上12點睡覺。她的養老院鄰居王婆婆告訴記者:“梁老師學習太拼了,90歲的人有時寫到興奮時還熬夜。”

  梁聲譽還特別注重鍛鍊身體,堅持清淡飲食,“我現在的飯量也不小,一餐能吃一碗飯一碗菜,但像五花肉、油炸食品我是不沾的。”梁聲譽説,“老人搞好自己的身體,不僅是為了自己,也能少給別人添麻煩,少給國家添負擔。”談笑間,這位九旬老太露出燦爛笑容。

  (楚天都市報記者樂毅通訊員餘藝)

  責任編輯:張玉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9 字。

轉載請註明: 92歲退休教師助學70餘年 20多年不捨得添件新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