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哥:記憶裏的中秋節

  中秋節有個響亮的別稱:八月半,這是老上海人對中秋節的稱呼。每當農曆八月十五來臨之時,尤其在明月高照,喜愛邊吃月餅邊喝桂花酒來賞月。

  記憶中,中秋將臨是要排隊買月餅的,香糯的廣式月餅——杏花樓是第一招牌,如果説三十年前誰家中秋節能拿出一盒廣式月餅來,就算得上是“時髦”了。

新聞哥:記憶裏的中秋節

  這是1979年9月25日,上海市民在選購上海冠生園製作的“西施醉月”、“嫦娥奔月”、“平湖秋月”等特色優質月餅。1979年,曾中斷16年的上海冠生園自制中秋月餅重新大量生產,恢復供應。

  但最讓老上海人惦記的,是有個紅戳印,皮脆而粉,又潛伏着幾分韌,豐腴的肉汁慢慢滲透其間的蘇式月餅,真是“打耳光也不肯放”。老大房、王家沙、光明邨……到現在的中秋節依然是大排長龍,供不應求。

新聞哥:記憶裏的中秋節

  説到八月半,自然是少不了芋艿和毛豆。八月半又為“芋艿生日、毛豆生日”,“毛豆莢烤芋艿”是上海人過中秋的必備,所選毛豆搭仔芋艿是上海郊區特產。

  本地的“紅梗芋艿”,根部稍微帶一眼粉紅,煠了勿糊,香糯爽口;本地的“牛踏扁”(因豆子像撥牛踏過一樣扁平肥大而得名),莢又長又寬,一煠就酥,有點甜津津,放在一隻鍋子裏煠熟剝了吃,實在是別有風味。

新聞哥:記憶裏的中秋節

  還有什麼好吃的?老鴨湯最不能錯過。很多老上海在中秋節前一些天就託人去買老鴨了。

新聞哥:記憶裏的中秋節

  關於中秋吃老鴨,這裏還有一個典故。傳説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於是漢人決定推翻蒙古統治但當時統制嚴厲,不能明着組織鬥爭,就用暗語。因為蒙古人被稱為“噠子”,就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中秋節吃鴨子,就是中秋節大家一起採取行動,推翻元人統治。喝老鴨湯的的時候當然是顧不了這麼多,只要記得放點扁尖筍,鮮到“眉毛都要掉下來”。

  過去上海中秋之夜前會互相串門,送月餅水果和營養品,當夜還要燒“香斗”,香斗俗稱斗香。

  還有老上海的“齋月宮”(祭月)情景:月亮升起來,露天擺張台子,上頭供月餅、擺上時令瓜果,隨着香煙飄逸,婦女先拜,男人後拜;接下來,就一家人吃頓團圓飯,真是相當開心。

新聞哥:記憶裏的中秋節

  現在的我們,在月圓風清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做些愛吃的飯菜,擺上月餅,聊聊近況家常好像都變成了非常困難的事。老人獨居,年輕人離家為生活忙碌各自打拼成了現狀。好像這濃情的團圓之味,童年記憶裏的温暖關懷,因美食而倍感幸福的狀態再難找回。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新聞哥:記憶裏的中秋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58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聞哥:記憶裏的中秋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