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追夢人”葉劍芝:18年憂樂只為小康夢(圖)
岳陽9月14日電 (付敬懿)“我願在這個崗位再幹一年半載,平江明年脱貧了,我的心願也就實現了,安排我到哪都沒有意見。”在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扶貧辦主任葉劍芝看來,即便是升官發財的清閒崗位,也抵不過他18年心繫家鄉貧困羣眾生活的憂樂。
讓平江每一個村能通上水、電、路;讓村裏每一户有下雨不受驚的家;讓家裏每一個人生病有錢救治;讓家裏每一個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讓每一名困難鄉親都奔上小康路……2000年任平江縣扶貧辦副主任,2011年任扶貧辦主任至今,葉劍芝踏遍773個村引進扶持資金10億元以上,脱貧人口減少29.2萬人,一步步追逐着自己為山區鄉親編制的“小康夢”。
長壽鎮湯F村宋興隆危房改造前的危房。資料圖
立夢:“我是農民的兒子,嘗試過吃不飽、穿不暖的味道”
平江是國家級貧困縣,著名的革命老縣區,湘贛邊秋收起義發源地之一。“到過嚴寒的人最知道太陽的温暖。”葉劍芝説,因為對貧困感同身受,他最能瞭解貧困羣眾的所思所想。
1965年出生在平江縣伍市鎮一個小山村的葉劍芝,父親是一個獸醫,母親患有肺結核,常年吐血無錢醫治,八口之家全靠父親微薄的工資維持。葉劍芝對童年最深刻的印象,是常常以紅薯或紅薯絲充飢處於半飢餓狀態,全家只有他能接受教育,冬天穿破鞋上學,兩隻腳長滿了凍瘡。
2000年後,從平江縣畜牧聯站調任扶貧辦擔任副主任的葉劍芝,需要清查貧困“家底”。當他來到原南橋鄉永聯村走訪,走進貧困户馮雨平半山腰上兩間搖搖欲墜的土坯房,眼前的一幕讓他直掉眼淚:牀上的舊竹蓆上放着一牀薄薄的破被子,下面墊着稻草,冷風從殘破的窗紙吹進來,凍得人直打哆嗦。
跑遍全縣773個村,途中因為路不通,經常有老人得不到急救、產婦難產喪命的悲痛事例戳痛葉劍芝的內心。兒時餓到前胸貼後背、兄妹幾人抱着母親嚎啕大哭的一幕幕,瞬間湧入葉劍芝的腦海,通路、安居、醫療、教育富足的“小康夢”穩穩的紮根心頭。
“紅旗插上天安門城樓半個多世紀了,我們的蘇區人民卻還過着這樣的日子。我是一名共產黨員,‘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我到扶貧辦,就應該不辱使命,將全部的熱血傾灑在這個神聖的崗位上……”葉劍芝在日記中寫下立下自己的夢想與誓言。
長壽鎮湯F村危房改造後的新房 付敬懿 攝
行夢:“他就是一個移動U盤,裝滿平江全縣扶貧信息情況”
在葉劍芝辦公桌對面牆上,貼着兩份圖紙。一份是平江脱貧攻堅三年行動貧困村分佈圖,一份是平江貧困村聯絡名冊,每到一個村,他就在地圖上畫個圈,在聯絡冊上寫上負責人與聯繫電話。
原平江縣扶貧辦的向勇説,除扶貧年中檢查、年終驗收進村入户外,葉劍芝抓住一切時間下村,遠的就搭班車去,近的就騎摩托跑,半年時間就跑爛了三雙鞋子。“地圖上的圈越來越多,一户户貧困情況看在眼裏,記在紙上刻入心中。”
三墩鄉公平村孩子上學要爬半小時山,有的小孩9歲都沒有上學;鍾洞鄉和眾村屋頂蓋的是石片,幾個小孩沒有衣服穿只能光着屁股跑……當葉劍芝將集中在三大山區、七大庫區的貧困村示意圖送到政府案頭,掀起全縣貧困摸底熱潮。經過調查統計,2006年平江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346元,再次進入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行列。
“這一帶幾十公里,有多少貧困户,哪一户因何致貧,哪一户缺什麼,生什麼病,需什麼藥,他心裏都有一本譜。”扶貧辦辦公室主任王紅管過貧困數據3年,對數據熟悉程度自愧不如葉劍芝。
情況摸清了,政策把準了,心中有底了,扶貧攻堅也就能對症下藥。10多年來,在葉劍芝的參謀建議下,平江先後推出了通村修路、就業輸出、改水改廁、農電低改、危房改造、產業培育等一系列扶貧舉措,並助推形成了指導全縣精準幫扶、脱貧攻堅的總體思路。
2016年12月葉劍芝在伍市鎮躍進村貧困户餘存根家中走訪。資料圖
解夢:“擔點風險怕什麼,這事建成了再怎麼處分我也樂意”
在長壽鎮湯F村,山谷小溪旁整齊排列着紅色外牆的兩層小樓,水泥路沿房前而過,門口的絲瓜藤爬滿房牆,這裏是方斌文、宋興隆等81户的新家。2014年12月,他們搬出山林深處峭壁上的房屋,永遠告別了擔驚受怕的日子。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葉劍芝深知,安居方能樂業,但2013年平江還有4896户無房,11729户D級危房。山區貧困户破舊土屋斜靠在絕壁之上,房屋頂蓋腐朽不堪,土牆裂痕處處,整座“建築”下雨天隨時可能坍塌。
為加快推進危房改造,儘快將鄉親們從危房搬出來,葉劍芝進省城,跑京城,磨破嘴巴皮,磨穿腳板皮。2013年,葉劍芝爭取到平江縣率先在湖南省“百村示範、千村聯動、萬户安居”危房改造工程試點工作。
但試點項目剛開始就遇上難題:按照規定危房改造建築面積不能超過60平方米,第二層隔離層最高只能建70公分。這樣4口以上的貧困户就住不下,老百姓的雜物、糧食等也沒有地方放,大家紛紛反對。在反覆調研論證下,葉劍芝大膽打破條條框框,在設計建築方案時提出主體建築嚴格控制60平米,但加上廚衞和過道可達100平米;第二層高度增加80公分,方便羣眾利用。
面對葉劍芝的大刀闊斧,同事朋友們紛紛為他擔心:“你按規定搞就行了,這樣搞吃力不討好,弄不好最後‘帽子’都會丟掉!”葉劍芝卻不為所動:“試點試點,就要敢試。老百姓都不滿意的事,做了有什麼意思?不去試試,又怎能為改進現行政策提供經驗?”
方案一變,81户房屋立馬建成了。“多虧了葉主任幫我們搬進新家,不然我們家都沒了。”宋興隆説,在搬新家幾個月後,他們山上的房子陸陸續續在大雨中倒塌了。
到目前為止,平江縣改造貧困户危房7000多户,易地搬遷建房5000多户,3萬多人告別危房喜遷新居。葉劍芝創新探索出的貧困農户危房改造成為“平江模式”,為湖南省建設安居房提供了可複製的藍本。
圓夢:“葉主任改造了我孩子的命運,引導了致富的門路”
原本輟學在家的二女兒成為會計在深圳過上白領生活,自己靠着培訓得到的養蜂手藝一年能賺近十萬元,因病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宋三元直呼葉劍芝是“救命的親兄弟”。
宋三元從小患有嚴重的胃病,妻子身體也不好,此前家庭收入甚微,三個女兒都已輟學外出打工。當葉劍芝看着牆上貼滿的三好學生獎狀,多次做思想工作鼓勵宋三元讓孩子上學,並申請政府資助。後來二女兒宋平得以在湖南省商業技術學院繼續接受教育,現在在深圳月薪6000多元,知識改變了命運。當得知宋三元幫別人養過蜂,葉劍芝又掏出兩千元錢給宋三元買了10箱蜂,並組織他到縣城進行系統的培訓,幾年下來,現在已經繁衍到了200多箱,每年可創利近十萬元。
平江縣有110萬人口,閒散勞力多,大都“困”在家裏。葉劍芝常説:困難、困難,困在家裏就難;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於是,他把勞務輸出作為脱貧奔小康的突破口,將人口多的劣勢轉化為人力資源的優勢。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葉劍芝説,要讓農民到大中城市賺錢,沒有一技之長是不可能的。他聯合縣勞動局等單位,先後開展了“扶貧工程”、“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短期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以及訂單培訓,一批批掌握了一技之長的貧困家庭的勞動力被送到上海浦東造船廠、廣州遠洋公司等地跟班學習,全縣20多萬農民走出去,每年賺回30多億元現金。
不少脱貧致富的老闆還懷着感恩之心反哺家鄉扶貧。他們共捐建學校135所,捐修公路2400公里,捐建水利設施368處,救助失學兒童3650名,捐助1068名寒門學子圓了大學夢。“目前,全縣沒有一個小孩在正常情況下沒有讀書,這是我最快樂的事。”葉劍芝多年來提倡普及教育終於見了成效。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的誕生地岳陽滋養了千古憂樂精神。作為黨的一名基層幹部,葉劍芝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新時期的“憂樂精神”,在革命老區、在自己的家鄉、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衝鋒陷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