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千年唐塔佛龕門被盜 現場狼藉不堪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綜合

  千年唐塔佛龕門被盜,現場狼藉不堪。房山的下寺村古塔,是北京現存的八座唐代佛塔之一,建成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

  近日,《法制晚報》記者探訪發現,這座千年唐塔上精美的漢白玉佛龕門被盜,盜賊只留下一根木樁支撐塔身一側。此外,雖然30年前下寺村古塔就被確定為區級文保單位,但至今未掛設文保牌。

千年唐塔佛龕門被盜 現場狼藉不堪

  《法制晚報》記者上午從張坊鎮文體中心獲悉,他們接到區文委的通知後,立刻前往古塔失竊現場查看,在山溝裏找到了被盜的漢白玉佛龕門,但文物已被摔成了三段。目前,鎮裏已收藏保管這三段佛龕門並報警處理,警方尚未鎖定嫌疑人。

  記者探訪 漢白玉佛龕門被盜 僅留一根木樁支撐

  始建於唐代的下寺村古塔,位於房山區張坊鎮下寺村西北約兩公里的羣山之中。蜿蜒的羊腸小道、徒步攀爬約40分鐘,登上一塊巨大的崖石,周圍三面羣山環抱、視野極佳,古塔便坐落於此。

  毛石壘砌的塔座、中間用四塊厚板石組成方形佛龕、七級密檐收至塔尖。下寺村古塔是一座典型的筍狀四邊形小塔,通高約3.7米,形狀好像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的微縮版。去年,曾有文物愛好者因找錯方位,在網上發佈下寺村古塔整體被盜,文物部門經核實后辟謠。然而時隔一年記者尋訪發現,盜情真的發生了。

  記者注意到,古塔上最精美的石構件——漢白玉佛龕門已被人盜走,盜賊只留下一根木樁支撐塔身一側,古塔看上去好像被掏空。今年4月3日,記者曾走訪此地,當時佛龕門尚存,盜情應發生在此之後。

  記者曾測量這座漢白玉佛龕門的尺寸:高1米、寬0.7米、厚0.12米。從此前拍攝的照片看,佛龕門的上方為獸頭吐水浮雕,精緻且頗具想象力;門洞兩側雕刻身穿甲冑的金剛力士,雙臂舞動、神態威武,只是歷經千年,面部細節已不可見。

  當地村民告訴《法制晚報》記者,古塔的佛龕門由四塊漢白玉石板組成,其中三塊被盜,後來又補了石材,如今整個佛龕門都被盜走了。記者還看到,塔座底部有一處存在已久的盜洞,又在洞口附近撿到一枚滿是銅鏽的古幣,上面刻着“開元通寶”四個字,可見這枚古幣與古塔同樣出自一千多年以前的大唐。

  專家推斷 盜賊使用千斤頂 托起塔身偷走石構件

  記者看到,古塔位置偏僻,遠離村民聚居區,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全無,即便是白天實施盜竊,也很難被察覺。即便偶有放羊人經過,但對於古塔被盜一事並不知情。記者致電下寺村村委會,一位姜(音)主任稱對於文物被盜以及相關保護情況都不瞭解。

  北京市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劉衞東分析,大約20年前,房山區也發生過類似盜情。盜賊用千斤頂撐住塔身,將精美的石構件拆下運走,留下一根木樁支撐塔身。“下寺村古塔的被盜如出一轍,而且這座漢白玉佛龕門體量不大,用人力就能揹走。”

  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秘書長梁欣立,已走訪北京的496座古塔,他提到北京現存的唐代佛塔只有八座,下寺村古塔便是其中之一。“這座塔十分珍貴,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資料。”梁欣立説,他第一次走訪下寺村古塔是2010年春節後,發現有人在古塔周圍燃放煙火,甚至將鞭炮塞進佛龕門點燃,導致塔身內部被燻黑。

  文保志願者馬質璞認為,下寺村古塔時代特徵明顯,是北京地區少有的唐代石塔,也是北京最早的佛塔之一。他提到,塔內的石刻在近代被盜走。此次佛龕門被盜,可謂雪上加霜,而且已經對塔身結構造成了影響,文物安全岌岌可危。

  馬質璞表示,對於田野文物屢次被盜的現象,除了與日漸流行的收藏熱有關外,還與文物愛好者隨意在網上公佈詳細路書有關。“個別愛好者把文物的細節、線索,乃至精確到米的路書發到網上。早年就曾發生過盜賊按圖索驥的例子,這無異於為賊指路,也在無形當中,增大了文物被盜的風險。” 馬質璞説。

  最新進展 山溝裏找到失竊文物 已被摔成三段

  今天上午,房山區文委文物科負責人許卓證實,下寺村古塔被盜確有其事。就文保牌缺失的情況,他表示一直在做,但沒有説明準備何時設立。

  張坊鎮文體中心工作人員告訴法晚記者,他們前天接到區文委的通知,立即去現場查看,在山溝裏找到了被盜的漢白玉佛龕門,發現文物已被摔成三段,懷疑是盜賊在運輸過程中摔壞遺棄。目前,鎮裏已收藏保管這三段佛龕門並報警處理。警方找村裏的文物巡查員詢問了情況,但尚未鎖定嫌疑人。

  多知道點 全國存世唐代佛塔 北京8座全在房山

  唐朝的289年間,佛教大為發展,也建立了很多寺院、佛塔。佛教在唐朝有五個重點發展地區,分別為陝西西安、河南嵩山、山西、山東歷城和北京房山。

  北京現存的8座唐代佛塔,全部在房山區境內,且集中在雲居寺及附近。其中五座在雲居寺內,兩座在石經山上(雲居寺以東約1公里),一座在張坊鎮下寺村(雲居寺西南約5公里)。

  另據楊亦武所著《房山歷史文物研究》記載:房山區有古塔108座,約佔北京地區古塔數量的一半,素有房山古塔冠京師之譽。其中8座唐塔年代最早。

  記者調查 系區級文保單位 30年來沒“身份證”

  早在1986年9月8日,下寺村石塔便已公佈為北京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而30年過去了,最基礎的文保碑牌還未設立。沒有“身份證”的文保單位,告知、説明、教育作用也就存在缺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十五條規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市、縣級人民政府劃定必要的保護範圍,作出標誌説明,建立記錄檔案,並區別情況分別設置專門機構或專人負責管理。

  房山是北京的文物大區,區裏對文物保護工作也很重視。房山區文委網站顯示,該區近年爭取資金5.8億元,對全區144處文物進行了修繕、保護。但房山仍有一些文保單位沒有“身份證”。《法制晚報》曾報道,房山區級文保單位環秀禪寺,文保牌遲到了29年,建築內外盜坑多達六處,曾有盜竊嫌疑人稱“不知道這是文物”。

  張坊鎮文體中心一位任姓負責人告訴記者,下寺村古塔位置較高,周圍也沒有保護措施,而且上山的路不止一條,感覺防不勝防。他們在村裏安排了文物巡查員,對文物進行不定期的巡查,巡查員在工作上也算認真負責,還委託放羊人幫忙留意文物,但很難做到24小時盯防。通過此事,鎮裏也在摸索有效的保護措施。

  記者查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看到第六十四條規定:盜竊、哄搶、私分或者非法侵佔國有文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