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前快遞漲價打的什麼算盤?
中通韻達這一舉動除了成本壓力或有其他考慮
金志剛
昨天,韻達快遞宣佈漲價,而就在前天,中通快遞已宣佈漲價。鑑於“通達系”快遞公司的緊密關係,不排除其他民營快遞公司跟進漲價的可能性。選擇離雙11剛好還有一個月的時候漲價,這些快遞公司在打什麼算盤?
資料圖:遞工作人員在分揀中心忙碌着分揀“堆如小山”的快遞包裹。王彪 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説漲價但未宣佈漲幅
10月10日,中通快遞宣佈,今年以來,快遞業受運輸成本增加、人工成本提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種因素影響,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保障客户利益,中通快遞集團經綜合考慮,決定從即日起調整快遞價格,具體情況諮詢當地服務網點。
10月11日,韻達快遞宣佈,隨着快遞市場發展的進一步成熟,為了持續提高服務質量、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更高效的快遞服務,同時受人力、物料及運營成本攀升等影響,從即日起,對快件價格進行調整,具體諮詢韻達全國當地網點。
目前,中通和韻達均未宣佈漲價幅度。但由於眼下是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節備戰期,中通、韻達快遞的這個漲價決定引發市場關注。
或有意主動選擇客户
中通、韻達此次漲價最主要原因“歸於”成本壓力,這並非隨口找的理由,而是事實。快遞成本主要有三大塊:一,快遞行業屬於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力成本佔比較高。今年春節出現過“快遞員荒”,有的快遞員甚至因為收入低轉向送外賣。二,運輸費用,包括路橋費、燃油費、維修費等。三,原材料成本,主要是原紙、紙箱、塑料、油墨等,這些原材料從去年開始價格一路飆升,由此帶來的採購成本自然水漲船高。
而業內人士分析,中通、韻達選擇在雙11之前漲價,除了應對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另一個主要意圖就是通過價格槓桿來優化業務結構和控制增長。前幾年的“價格戰”,一方面讓“通達系”民營快遞企業迅速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副作用”也不容小覷――快遞企業在雙11這樣的旺季非但賺不到錢,反而要“扔錢”或“燒錢”。如今,各民營快遞公司已紛紛上市,但凡投入必然要考慮長遠利益和綜合效益,每一筆投入的賬目更是要清楚明白,在市場份額分配基本“塵埃落定”的情況下,漲價也意味着主動選擇客户。這點順豐可謂國內先行者,去年順豐在雙11期間有意控制業務量,為保證優質客户的服務穩定,不惜砍掉數千萬元的生意。
消費者關心網購成本
此次漲價,若論“涉及到的人”,恐怕關係最密切的是快遞員、電商賣家和消費者。首先,根據今年4月28日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2017年中國電商物流與快遞從業人員調查結果》,74.6%的電商物流和快遞從業人員月平均收入在3001元-5000元,月平均收入在8001元以上的僅佔1.44%,快遞員“月薪過萬”只停留在個別媒體的報道中。漲價能在一定程度上“補貼”快遞員,從而提高待遇、穩定隊伍。
由於除了EMS和順豐,國內其他快遞企業的業務主要來源是電商快件,因此漲價無疑會對電商賣家產生影響。而對於消費者來説,最關心的有兩點:一是漲價後快遞服務質量能否相應提升,比如遞送時效、包裹完整程度等;二是雙11馬上就要來了,據國家郵政局和中國快遞協會預測,今年雙11期間全國快遞業務量可能超過10億件,快遞漲價後,消費者的網購成本會否進一步上升。因為即便包郵,上漲的快遞成本也可能會被店家“打包”進商品的總價中。
本報記者 金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