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一個都不能少》拍攝地:貧困村早煥然一新

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編者按]

  9月底10月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一個都不能少”大型專題報道團隊由總編輯帶隊、分三路走訪多地扶貧一線。採訪範圍涉及5個省、8座城市、7個縣14個村莊。

  從沙漠前沿的美麗村落到中國薯都的廣袤土地;從黃河沿岸的丘陵溝壑到川、滇交界的小涼山;從北京西北的綠色屏障大海陀到“一個都不能少”的莘莘校園;都活躍着看法新聞記者的身影。

  今天,我們推出系列報道之京津冀線第二站——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水泉村。

探訪《一個都不能少》拍攝地:貧困村早煥然一新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拍攝地。本文圖片均來自看法新聞

  一部電影,讓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貧困山村走入人們的視線。1998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水泉村拍攝,影片選用的所有演員均是普通中、小學的教師和學生。他們都未經過專業的培訓,但卻以其真誠質樸的表演,演繹出感人的故事。

  2017年9月26日,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來到電影拍攝地探訪。

  電影拍攝後建起希望小學 如今是扶貧工作隊駐地

  2012年,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被定為國家重點扶貧縣,根據當時的標準,赤城縣內四百多個村子被定為貧困村,《一個都不能少》的拍攝地水泉村就是其中一個。

探訪《一個都不能少》拍攝地:貧困村早煥然一新

  9月26日,還沒到達採訪的目的地,記者老遠就看到村口立着一個高十幾米的拱形鐵架子,上面寫着“水泉村”三個大字。與二十年前電影中的水泉村面貌截然不同,如今的村子乾淨明亮,一排排整齊的房屋、一條條寬敞的水泥路,都在告訴人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早已煥然一新。

  當時電影拍攝完成後,張藝謀在原有水泉小學旁邊捐助建設了水泉希望小學。

探訪《一個都不能少》拍攝地:貧困村早煥然一新

  如今,水泉小學已廢棄,空蕩蕩的土坯房與旁邊紅磚建造的樓房形成鮮明對比。水泉希望小學在學校基礎設施的建造上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室內寬敞明亮,與城市裏的學校幾乎無差別。

  “當時新學校建好了,所有孩子都到新學校上課了。”村民司精花説。不過,幾年前,村裏年輕人到鄉里、縣城居住,村裏的孩子也就越來越少,學生們也到鄉里的學校上課,現在的水泉希望小學已經是水泉村扶貧工作隊的辦公用地。

探訪《一個都不能少》拍攝地:貧困村早煥然一新

  給村民做示範、講理念 工作組門口常“排大隊”

  在水泉希望小學,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見到了進駐該村的扶貧工作組。工作組組農業專家李明威老師告訴記者,他們從年初就來到水泉村,幾個月以來,一直在水泉希望小學辦公。

探訪《一個都不能少》拍攝地:貧困村早煥然一新

  李明威介紹,他們在進駐水泉村後,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長遠的發展規劃。“主要從3個方面對水泉村進行扶貧,一個是發展林果產業、一個是發展馬鈴薯產業,還有一項就是政策兜底,主要是對一些貧困户、低保户的補充。”

  2000年之後,張家口市逐漸退耕還林,水泉村當時種植了大量杏樹,“但是老百姓在種植後荒於管理,老百姓沒有管理的意識。”李明威説,“水泉村的小山杏產值很低、管理也很鬆散,通過扶貧組進駐給農民做示範、樹立一種觀念,升級改造之後,會產生效益。”

  李老師根據村民種植的杏樹情況,通過自己專業的嫁接技術,為村民們改良了新品種,增加了村民的收益,“他們每年山杏會收一些苦杏核,這些收益挺低的,我們就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嫁接一些新的品種進行改良,原來一斤的價格是2元多,嫁接後一斤6元多”。

  此外,由於村民沒有管理林木專業知識,在進行林果養殖中時常會遇到各種問題。李明威告訴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剛到村裏時就發現村民不會科學管理果樹,“比如之前村民司強就來找我,去年他家的果樹還結了很多果實,今年這棵樹成活都很困難了。這個時候我就會給村民講一些基本的知識,讓他們及時修剪、及時施肥保證林果樹的負載量,甚至給他們做示範修剪兩棵樹,保證他們掌握這個技能。”

  自從扶貧工作組來到水泉村後,村民們時常就自己在耕種中遇到的問題,請教專家,工作組門口甚至會時常“排大隊”。

  發展商品馬鈴薯產業 每畝純收入達1000元

  除了發展林果,水泉村村民們脱貧致富的另一條道路是生產商品化的馬鈴薯。水泉村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都十分適合馬鈴薯的種植。“村子過去種馬鈴薯,雖然能成活,但是比較小,外觀不好看,達不到商品化,基本只能自給自足。”李明威老師説。

  扶貧工作組進駐水泉村後,重新幫助村民選取優質的馬鈴薯品種,並聯繫了收購的渠道,“儘量讓村民做到能出售就自家來賣,不能賣的,我們找人收購以此保證農民的收入”。

  據瞭解,去年水泉村馬鈴薯畝產在3噸左右,以前的收成只有兩三千斤。現在村民種植的馬鈴薯外觀好看,能夠達到商品薯的標準,“去年的一畝地的毛收入在2400元左右,除去所有成本,純收入也達到一千元以上了,而以前村民們純收入遠遠不及現在。”李老師説。

  像水泉村這樣,不少村子都有精準脱貧駐村工作隊的幫扶。赤城縣扶貧辦介紹,駐村工作隊的工作要圍繞每個村子的具體情況開展,駐村工作組的工作人員需要深入瞭解村莊基本情況、經濟發展、資源,熟悉村裏每户家庭的人口構成、收入來源、子女等多方面,針對每家每户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

探訪《一個都不能少》拍攝地:貧困村早煥然一新

  做長遠規劃 讓每一户村民都脱貧致富

  談到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扶貧工作組成員閆小強依然記得剛到水泉村時的情景,電影裏的土路不見了,已經都是水泥路面。由於“村村通”政策,水泉村在幾年前便全部改成了平整的水泥路。

  對於未來的工作計劃,李明威老師表示,一定會從村子各方面自然條件出發,作出長遠的規劃。除了幫村民們改良農作物品種,接下來還要有滴灌技術的引進,來保證村民們旱澇保收,“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幫助每一户村民脱貧致富,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張玉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23 字。

轉載請註明: 探訪《一個都不能少》拍攝地:貧困村早煥然一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