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娃被父母丟雪山 實在是太任性了

  夫妻吵架居然丟下了幾歲的娃,實在是太任性了。本來計劃來一場愉快的爬山體驗之旅,沒想到遇上大雪,還有一對夫妻把剛滿一歲的奶娃丟在山上。為了救這奶娃,9名驢友輪流揹着娃娃,一路連滾帶爬總算將奶娃交回到他的父母手上。昨日,成都的何先生在自己的微信上將這段“離奇”經歷曬出後,迅速得到朋友的回應、轉發,他也被朋友們熱情地稱做“2016成都好人”。

奶娃被父母丟雪山 實在是太任性了

  “回到城裏,已經是晚上9點了。”何先生説,他家裏也有一個一兩歲的娃娃,父母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有多不開心,怎麼可以丟下娃娃,更何況還是在雪山上那麼惡劣的環境下。希望這對父母今後別再犯糊塗,做這樣危險的事情了。

  年幼的孩子會把父母的爭吵歸咎到自己身上

  爭吵是一種激烈的情緒反應。大人這種激烈的情緒,在孩子眼裏會有怎樣的解讀,恐怕是很多父母沒有認真考慮過的。吳國源表示:“孩子的觀察點和大人完全不一樣。打個比方,我們去逛街看到的是櫥窗裏的擺設,五光十色的街景,而同樣的場景裏,孩子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的腿和鞋子而已。大人的激烈的情緒,比較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害怕、悲傷、無助等負面情緒。大多孩子都會以哭來表達自己的這種恐懼害怕。有時候,也會有其他的表現形式。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個案。夫妻兩個當着孩子的面吵架,受驚的孩子嚇得大哭,小便失禁了。幾年之後,孩子都已經上學了,但是隻要一緊張恐懼還是會小便失禁。”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説,他們很難理解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孩子們大多會認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特別是有些時候,夫妻之間鬧矛盾,卻把孩子當出氣筒。吳國源提醒説,這會造成孩子心中的黑色記憶和黑色自我認知。孩子會覺得“我是個沒人要的孩子,我不聽話,都是我的錯。”有些孩子拼命努力讀書,希望父母能喜歡自己,減少爭吵。他們把父母的不和歸咎到自己身上,結果一生都很自卑,遇到問題時,還容易採取自殺等極端手段。一般來説,6歲以後的孩子才能對父母吵架的問題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到青春期以後,會完全意識到自己是獨立個體。

  潛移默化中孩子習得用吵架處理事情的方式

  孩提時代是學習模仿能力非常強的階段。而父母往往是孩子首先學習模仿的對象。父母經常當着孩子的面激烈爭吵,會讓孩子看到父母之間在採用攻擊性行為解決親密關係問題和矛盾。當他發現父親或母親採用責罵、摔東西,甚至暴力來解決問題,居然使另一方閉嘴了或是勝利了,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學會這些不好的處理方法,並且認為吵架、謾罵、暴力都是解決人際問題的辦法,這些方法會被孩子用到自己的社交中——在幼兒園或者學校裏面,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和同學的關係。

  更糟糕的是,在當着孩子的面爭吵時,夫妻一方採用自我虐待,如撞牆、自殺等方式,這樣產生的負面影響會更嚴重。吳國源指出:“中國農村女性自殺率很高,就是因為不少女性在和丈夫吵架後,喝農藥證明自己的清白,或是以此證明自己是正確的。這實際上是通過自我傷害來懲罰別人。這樣極端的方式如果被孩子習得,那麼等孩子長大後,在處理戀愛婚姻等親密關係時,一哭二鬧三上吊就是常事了。”

  最好的補救方法是當着孩子面和好

  如果已經當着孩子的面大吵了一架了。那該如何補救呢?最好的辦法,是當着孩子的面和好。吳國源指出:“夫妻吵架後,要明確地在孩子面前和好,告訴孩子,吵架的事情過去了,爸爸媽媽和好了,爸爸媽媽都愛你。也可以鼓勵孩子把當時的感受説出來,給與孩子擁抱、撫摸、陪伴。也可以採用孩子的方式,比如拉鈎啊,親一個啊。”

  作為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細心觀察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也成為了父母的鏡子。你是怎樣的,孩子就會習得。吳國源提醒説,為人父母者,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和其他小夥伴在一起時,有沒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如果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那父母們要更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表現正確處理矛盾的形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3 字。

轉載請註明: 奶娃被父母丟雪山 實在是太任性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