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何紹森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讀研究生,年僅24歲,但年輕的他已經從事公益志願服務5年。
從大學一年級時擔任志願者教師,到後來參加“扶殘助學送教上門”志願服務項目併成為骨幹,再到後來成為海淀區文明志願者協會秘書長、公益組織“夕陽再晨”聯合創始人,一路走來,何紹森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公益達人”。
從參與者變成組織者、管理者,隨着志願服務的深入,何紹森所從事的志願活動逐漸走出校門,走向社會。何紹森告訴重案組37號(微信ID:zhonganzu37),不論以後是繼續深造還是參加工作,公益志願服務這條路他還將一直走下去。
▲海淀區文明志願者協會秘書長、公益組織“夕陽再晨”聯合創始人何紹森。 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攝
德育課上的學生“教師”
如今已是海淀區文明志願者協會秘書長、公益組織“夕陽再晨”聯合創始人的何紹森,形容自己志願服務經歷的開端,更像是無意中種下的一顆碩果。
正如無數其他大學新生,2012年剛來北京讀大學的何紹森,課業之餘喜歡遊覽首都數目繁多的名勝古蹟,但一個大學新生的空閒時間仍有很多。
在同學的建議下,何紹森加入了所在學院的學生會。時值地大60週年校慶,何紹森與十幾個學生志願者在操場擺放了3000把座椅,初次品嚐了志願服務的辛苦。一次偶然的機會,何紹森參與到學校義務支教的行列中,赴天通苑一所打工子弟小學擔任思想品德志願者教師。
六年級課堂紀律比較鬆散,志願者們需要一人維持紀律,另一人講課,才能將課順利上完。為了讓孩子們專注下來,何紹森除了認真上課,還想了一個辦法讓孩子們記住課堂內容。
“老師這節課講了什麼?”、“你聽到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每次上課,何紹森都將這三個有針對性的問題寫在黑板上,臨下課10分鐘,讓同學們寫下回答交上。回學校後,何紹森都會一一在學生的回答上作批語,下次上課時再發給學生。通過這個辦法,幾堂課下來,學生的專注力明顯提高,每次需要兩人才能維持的課堂紀律,何紹森一人就能應對。
就這樣,何紹森每週一下午都要坐1小時的地鐵來到這所小學授課,他一直堅持了近3個月,成了志願者隊伍中的資深“教師”。
▲志願服務活動中的何紹森。 受訪者供圖
“助殘送教”帶來觸動
初期的志願服務打開了何紹森參與公益項目的窗口,隨着志願服務的深入,何紹森通過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平台組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四所高校常年開展“扶殘助學送教上門”項目提供免費的送教上門服務。
不同於此前為正常學生上課的經歷,在何紹森記憶中,第一次送教到殘障兒童家中就給他帶了極大的震撼。“項目針對的殘障兒童往往殘障程度極為嚴重,嚴重到連特教學校沒法上。”
在這些兒童中,有的是因先天疾病失去了語言能力、行走能力;有的生活不能自理,吃飯都需要家長餵食;其中有一位16歲的少年,因身體停止發育,身高只能到志願者胸口位置;有的則有智力障礙,雖然20多歲了智力水平還停留在幾歲。
教課的難度也比此前大大提高,且不僅侷限於文化課內容。何紹森對接的殘障兒童是一個14歲的男童,有智力障礙和行走能力障礙,每次都需要何紹森手扶着走路,以鍛鍊腿部肌肉。而有的志願者,為了教一個兒童畫一個首尾相連的圓,就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當這個兒童學會畫圓,家長感動得流下眼淚。
在志願服務中,教殘障兒童練習説話也是難點。時間長了,何紹森與殘障兒童形成了默契,能從其咿呀的發音中,判斷其表達的意思。在志願者的不斷努力下,這位男童的語言能力得到了一定恢復,最終親口説出了“謝謝”兩字。僅在2014年一年,何紹森帶領全市193名志願者為29個殘障兒童家庭提供了1541人次,長達4623小時的志願服務。
▲從事公益志願服務5年的何紹森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公益達人”。 受訪者供圖
科技助老讓“夕陽再晨”
早在2011年,北郵學生張佳鑫發起“夕陽再晨”公益助老項目,和志願者們走進北京多個社區,義務教老人們使用電腦、智能手機。2013年秋天,何紹森結識了張佳鑫,隨後與其一起組織成立了北京市海淀區文明志願者協會和北京市夕陽再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科技生活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在許多老人面前,科技生活似乎還很遙遠。在夕陽再晨服務初期,何紹森他們發現,很多老人連電腦都不會操作,但其本身並不是不想學,而是沒有機會。
“記得有一個老人,子女交代家裏的電腦不能碰,一碰就壞。老人很納悶,電腦顯示器上的指示燈老是一閃一閃,到底關了沒有?但在子女的交代下又不敢碰。”在夕陽再晨早期的志願服務中,志願者免費到街道舉辦培訓班,手把手教老年人學習操作電腦,這樣的荒唐事就沒再發生過。
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逐漸普及,教授老人如何用手機連接現代生活也成了志願服務的內容。幫助老人使用手機、網上掛號、網上購物、網絡約車,許多老人在志願者的幫助下成了網絡達人,在現代生活面前毫無障礙,“基本上年輕人玩什麼,我們就教老人玩什麼。”
▲志願活動中,何紹森教老人使用手機。 受訪者供圖
在公益之路上繼續前行
為什麼熱愛公益?一路走來,何紹森覺得,志願公益服務本身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不僅使自己增長了見聞、開闊了心胸,還實實在在地鍛鍊了自己的能力。
“老師,你下節課還會來嗎?”何紹森還記得大一做志願者教師時,一個喜歡調皮搗蛋的學生在課後這樣對他説。他當時承諾,下節課一定來。結果,這個以前不認真聽課的學生不僅每次上課都認真聽講,還會認認真真做其留下的課堂作業,為的就是獲得他這位老師的認可。那時,何紹森就覺得,志願服務能夠改變一些人、一些事。
在隨後的“扶殘助學送教上門”中,當自己所服務的殘障兒童用清晰的語言説出“謝謝”時,何紹森的觸動極深。“志願服務的意義就在於此。”
在何紹森印象裏,老人並非不好學、不能教,許多老人學起來非常認真,“80多歲的老人上我們的課,每次都用筆記本認真記筆記”。現在,何紹森手機上還經常收到老年學員發來的“作品”——一幅幅用圖片軟件製作的美圖,甚至還有複雜的PS作品。這些都是何紹森繼續從事公益的動力。
從參與者變成組織者、管理者,隨着志願服務的深入,何紹森所從事的志願活動逐漸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工作本身也極具複雜性。如今的何紹森,還是在讀研究生,同時已經是海淀區志願服務者協會秘書長、夕陽再晨志願服務項目的聯合創始人,同時因志願服務獲得無數榮譽。“如果不是從事公益活動,我的工作能力不會得到這麼多提高。現在,不論工作多忙、壓力多大,我都能從容應對。”
何紹森覺得,不論以後是繼續深造還是參加工作,公益志願服務這條路他還將一直走下去。
責任編輯:張玉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