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全面取消博士統考的消息,引發考博圈廣泛關注。從今以後,上海交大博士對外招生全面實行“申請-考核”制度,外校學生想去上海交大讀博士,指望統考是行不通了。事實上,“申請-考核”制度正成為我國高校博士招生的趨勢,這種做法是好還是壞,會不會滋生教育不公?…[詳細]
要點速讀
1
博士生教育應該是嚴格意義的“精英教育”,“申請-考核”制有助於改變“水博士”氾濫的現狀。2
取消博士統考儘管可能存在一定的公平性問題,但這不必過分擔憂,對於很多考生也許反而是好事。3
取消博士統考,讓許多志在攻讀博士的非985、211學生感到失望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發佈了新的招生簡介,明確表明,“從2018年起,學校不再組織統一的博士生入學考試”。想在交大讀博,要麼本科直博,要麼碩博連讀,要麼就只能進行申請然後指望考核通過了。根據以往“申請-審核”制的經驗,幾乎只有“985工程”高校畢業的碩士(或其他相似條件)才有資格進行申請,這就絕了很多普通高校學生的上海交大博士之夢。目前,許多實行“申請-審核”制博士招生的高校,都有類似的硬條件。
上海交大取消博士統考
消息一出,就有來自普通高校的考生在網上悲嘆,比如其中一位寫到“我對申請考核制是很避諱的,不得不承認自己能力有缺欠,需要準備的材料,很多項都不得已填無,我深感可恥,於是對統考錄取是極其熱衷的……”――然而,“直到今天,得知上交實行申請考核制,取消了自主命題的考試,嚐到了心裏苦是什麼滋味。本來多少對於跨校考還有那麼一些迷之自信,現在被冷水一澆,所有的劣勢都顯露無疑。”
如果取消博士統考會引發教育不公,那確實會引發爭議,那我國高校博士招生從統考轉向“申請-考核”制,到底是基於什麼考量呢?
博士招生實行“申請-考核”制,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改變我國“水博士”氾濫的狀況正如許多人指出的那樣,“申請-考核”制是歐美大學博士招生的常態。這一做法基於的理論是,高等教育應當屬於“精英化教育”,雖然如今高校大規模擴招,大學生這三個字已經不能代表“精英”,但博士研究生教育理論上仍然應該是嚴格意義的“精英教育”。這裏的“精英”,指的不是受教育者的身份與地位,而是指這些人在教育的模式上更適應個性化需求。能夠接受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學生,大多在本科階段就有較好的知識積累,在碩士階段就經受了一定的科研訓練,一定程度上,已脱離了“受教育”的層面,而是能夠與導師合作或者在導師指導下獨立開展學術、項目研究。這是百餘年來歐美博士生教育得出的結論。
那麼,怎麼把“精英”找出來呢?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大多采用“初試外語+2門筆試+面試”的選拔模式。在很多人看來,這其實又是高考和考研的延續。考生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準備,而卷面成績卻不能反映導師需要側重考核的能力。造成的結果是,“考進去”的博士在高校往往屬於不被重視的,導師經常抱怨所帶的“考進來”的博士太多,甚至於這些博士畢業求職時,還要被“查三代”,如果本科、研究生階段“血統不好”,要遭受隱形歧視。
國外大學對博士在本科階段的要求就很高
歐美大學的經驗,就是實行“申請-考核”制,考生提交個人材料,然後導師和學校對其進行全面、綜合的考察,如果合適就能通過,而不必參加統一的考試。這種做法好處多多:首先這種做法更能考察學生的能力,比如發表過哪些論文、有怎樣的研究設想等等,而如果是依賴考試,則考察到的往往是考生的應試技巧;其次,這種做法能夠促進考生在本科、研究生階段就努力往科研的路子上發展,這方面國外大學有明確的參考對象,例如,哈佛大學要求所有申請者必須提供本科階段的成績單,特別的,外國的申請者必須提供課程、研討會和考試記錄的成績單,內容包括年級、分數、分級表和學位授予情況,國外大學普遍認為,沒有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將只能在低水平重複與徘徊;再次,申請制讓考生不必耗費大量時間備考,發達國家的許多優秀博士生來自於企業和研究機構,多為有實踐經驗的人士,讓他們忙於備考實際上是一種浪費。
總的來説,現代教育的核心和本質就是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和潛質,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申請-考核制”使真正有學術研究趣向、有學術研究背景、有學術研究潛質的申請者進入學術研究的領域更為便捷,無疑是博士招生改革的方向。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試行“申請-考核”制進行博士招生的高校已經越來越多,去年清華已經全面取消博士統考,今年上海交大跟進之後,恐怕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會全面實行“申請-考核”制,很多比較好的學校實質上已經沒有多少“考進來”的博士了。有研究對6342位高校教師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區域、不同層次高校的教師對博士招生入學申請制,一致高度認同。復旦大學研招辦主任吳宏翔則表示,自從復旦在醫學博士招生中首次嘗試“申請-審核”制後,生源質量大為提高――畢業自“985”高校的生源超過此前10個百分點。
不必對取消統考後的公平性問題過分擔憂然而,用985生源人數的提高,來評價“申請-審核”制的效果,正是被人所詬病的――很多人為非985、211院校的考生感到不公平,明明這些學校也有能發SCI,能搞科研的優秀學生,認為取消博士統考會阻擋這些優秀人才上升的路徑。
這種想法,其實沒有必要。對於基礎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這毫無疑問是國家和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去實現的。但對於高等教育,過於重視公平性,無疑會損害教育的效率。如果説,由於高考對所有人的命運都有着重大影響仍然要儘量追求公平的話,到了博士生階段,再談教育公平的問題,已經沒有太大的必要。招一個博士,是期望其能夠做出成果的,所以招生階段就應該是以研究成果為導向,而不是課程成績為導向。正如前面所引的那位外校考生所説的那樣,“不得不承認自己能力有缺欠,需要準備的材料,很多項都不得已填無”。如果一個人的科研能力只能通過考試來體現,那確實是很值得懷疑的,知乎網友“小狼CHARLES”對這個問題有比較精到的分析,“如果一個人科研能力強,文章發表的好,往往意味着他數學和英語寫作不錯,這樣的人一般高考不會太差,即使高考嚴重失常去了普通院校,學習能力和吃苦精神也大大勝過周圍同學,往往在本科的學習中也早已抓住機會通過保研或者考研進入到985或者211高校的研究生院,再退一步講,即使他本科沒反應過來,碩士期間非常努力,Publication(論文)很多,也往往能通過申請制入學獲得導師的青睞。”
“考試”不應再成為讀博士的方式
所以,取消博士統考儘管可能存在一定的公平性問題,但這不必過分擔憂,對於很多考生也許反而是好事,因為很多人實際上對博士需要做什麼,能不能夠博士畢業都沒有清晰的認識,報考博士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慣性”,及早打消念頭不是壞事。
結語
2005年,著名藝術家陳丹青因其招的博士生外語差一分上不了清華,從而憤怒出走的事件,曾引發廣泛關注,當時很多人還表示“規則就是規則”。十多年過去了,不合理的規則理應淘汰,人們應該意識到,博士就應該是“精英教育”,不能讓“水博士”過於氾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