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的四大地標性總部建築
中國銀行是中國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銀行,經孫中山先生批准於1912年成立。作為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中銀機構遍及世界各地,業務範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保險、航空租賃等。2019年7月,《銀行家》公佈2019年全球銀行1000強,中國銀行排名第4位。
中國銀行成立至今,尤為注重銀行辦公樓的建築設計,常以地標建築的規模、形象示眾,提升品牌區域影響力。以下為四座最具代表性的中銀總部建築。
上海中國銀行大樓
建築設計:英商公和洋行、中國建築師陸謙受
中國銀行大樓,建成於1937年。原址是上海德國總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總會被中國政府接管。中國銀行購進後,改建成銀行營業樓,1936年建新樓,次年建成。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國建築師陸謙受共同設計,陶桂記營造廠承包。此樓,是外灘建築羣中一座由中國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高層建築,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樓之一。
大樓分主樓和次樓,主樓鋼框架結構,共17層,高76米;次樓高4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外牆均用花崗石飾面,屋頂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平緩的四方形攢尖頂。大樓到處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圍,這些雕樑畫棟、碧瓦飛檐,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中國銀行大樓,是近代西洋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結合較成功的作品。
北京中國銀行總部大樓
建築設計:貝聿銘
從北京地鐵西單站的F1口出來,直陳眼前的便是這座貝聿銘設計的中行總行大廈。身處這片既古老又摩登的北京重要區域,設計者和業主都希望能夠將古典和現代的元素融合進來。
從外觀上看,敦厚方正的體態擁有顯著的莊重感,身處周圍90年代的其他建築之中(比如西單圖書大廈)並不顯得突兀,其風格與香港中銀大廈俊秀挺拔迥然不同,可以説兩座建築都十分應和各自城市的氣質。但從建築的東南立面又能找到和香港中銀同樣風格的玻璃幕牆。從玻璃穹頂下進入大廳,其內部空間感和光線的引入都十分的貝聿銘,並且容易讓人聯想起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大廳主體色調為黃褐色,穩重的色彩與從屋頂的玻璃天窗泄入的日光相得益彰,柔和中帶有潤意,而大廳內佈置的石與竹無疑就是為其增添了靈與氣。在厚重的軀殼之中挖出一箇中庭,沒有費力的鑿池堆山,靠一兩個元素造活了中式園林,從而擁有了古典的內核。
貝聿銘在古稀之年創作了這個作品,當時也曾被戲説是“最後一座大房子”,其中可以看見過去多個作品的精髓,因此外觀雖略顯保守,仍被認為是集大成之作。
寧波中銀大廈
建築設計:SOM
寧波中銀大廈是寧波金融區的最新地標。作為中國銀行的地區總部,這幢高246米,共50層的塔樓容納了近8,000名員工。建築依據場地條件設計,圓角三角形塔樓沿縱向漸升扭轉,與周遭的城市、山巒和大海這三種背景元素融為一體。
該塔樓由全玻璃幕牆覆蓋,讓人能享受高聳入雲、日光充足的空間,以及毫無遮擋的城市景觀。這座大樓由寧波市規劃局委託設計,旨在一改金融業建築的古板形象, 其還對該區域的總體規劃形成補充,凸顯了公共場所和城市的天際線。
寧波中銀大廈廣場將該場地與附近的奉化江連接起來,構成穿越金融區中心地帶的通道。包覆穿孔金屬面板的大面積雨篷圍繞塔身,並一直延伸到廣場,為行人遮陽擋雨。在建築頂部,由格柵構成一個露天觀景區,使得浙江寧波和附近山脈的景色一覽無餘。
香港中銀大廈
建築設計:貝聿銘
中銀大廈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大樓,位於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由貝聿銘設計,原址為美利樓,地處中區經濟和金融核心地帶。
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1985年4月動工,1989年建成,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樓。大廈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着力量、生機、茁壯和鋭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徵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