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期檔,兩部被寄予厚望的《鬼吹燈》都沒有掀起太大波瀾。
《鬼吹燈之黃皮子墳》儘管有“電影效果”加持,但緩慢的劇情、偏離的人設、尷尬的選角和表演,都讓看過的人大失所望。
另一部《鬼吹燈之牧野詭事》有過之而無不及。
它本身是屬於“鬼吹燈番外”一般的存在,觀眾對其期待值不如《鬼吹燈》老八本那麼高。誰知導演還要在此基礎上花樣作死,把一部“懸疑探險劇”硬生生的拍成了“搞笑綜藝”。
所以我們看到,在本該嚴肅、緊張的下墓環節,主角們有為了緩解耳鳴戴起耳機進入無敵狀態的。
有騎着會噴火的行李箱逃跑的。
還有跟隨着廣播體操的音樂做操取暖的。
這些無腦的情節也讓《鬼吹燈之牧野詭事》至今仍保持着豆瓣2.8的超低評分。
上週,《鬼吹燈之牧野詭事》終於迎來了大結局,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官方很快就發佈消息稱,《鬼吹燈之牧野詭事》第二季已於8月7日開播,與第一季無縫接軌。
第二季的故事緊接第一季大結局展開。胡天一行人逃出霸王冢,去到了海搬山雷家,依靠胡八一留給雷厲父親的信用卡賬單,推測出了胡八一等人的方位。
可以發現,第二季無論在劇情、演員還是服道化方面,都沒有明顯改變。
顯然,《鬼吹燈之牧野詭事》是將所有內容一齊拍攝完畢後,拆分成兩季來播出。
是一種“偽季播劇”。
▼
對於《鬼吹燈之牧野詭事》這樣的做法,我們並不難理解。
一方面是為了促進觀眾的消費。
據瞭解,該劇第一季會員是8月1日完結,非會員則是8月8日完結;第二季會員從8月7日可以開始觀看,非會員則得等到8月14日。
對於非會員觀眾來説,第一季結局剛好停在了最關鍵的時刻:胡天身上的明月石發出亮光解除了機關,他身後的樹根褪去,露出了一張熟悉的臉龐。
突然沒了下文,很容易促使心急的非會員觀眾購買會員,緊接着第一季觀看接下來到底發生了什麼。
而對於會員來説,儘管他們與非會員之間存在一個星期的看劇時間差,但他們也只能多看兩集而已。
不能一次看完全集,這無疑延長了會員的觀劇時間,進而促使會員繼續購買更多月份的會員,增加平台的收入。
另一方面,分季播出也有利於延長一部劇的熱度。
數據顯示,《鬼吹燈之牧野詭事》第二季會員開播首日,愛奇藝點擊量便突破了2000萬,而第一季開播時,會員與非會員的點擊總量才不過3500萬。
可見第一季還是為該劇打下了一定的粉絲基礎,迅速推出第二季,不但能延續第一季的熱度,也更容易引發新一輪的話題討論。
其實不僅《鬼吹燈之牧野詭事》,“偽季播劇”無論是在電視劇還是網劇領域,都非常常見。
比較知名的如《餘罪》《花間提壺方大廚》《狐狸的夏天》《大唐榮耀》《青雲志》等,都是將原本可以一次性播完的內容分割為多季播出,且間隔時間很短。
▼
“季播劇”的概念起源於美國,是指根據觀眾收視習慣呈季節性變化、有播出週期的電視劇或者網絡劇。
一般在特定時間段裏一週播出一集,並採用邊拍邊播的模式,根據受眾反饋隨時做出續播、修改或停播的決定。
然而到了中國,“季播劇”卻完全被“本土化”了,淪為資本操控下的“注水劇”。
有的電視劇會故意拉長劇情時長,以達到分季的目的。根據央視索福瑞的數據顯示:2004年一部電視劇的平均集數是24集,到了2016年,增長到每部劇43.5集。如今電視台的購劇方式大多是按集數購買,劇集增多,勢必影響全劇的價格。
有的網劇則會將本已拍完的故事硬生生的從中截斷。比如當年愛奇藝的《蜀山戰紀》就被分成了五季播出,從2015年9月開始,每個月上線一季。
這也令該劇在播出期間,愛奇藝會員數量不斷增長,狠賺了一筆。
第一季賺流量,第二季“撈金”。國內的“偽季播劇”們似乎無意將到手的流量打造成精品IP,而是更注重能不能吸引到新會員、廣告商、投資商,獲得實際回報。
不過,這些“偽季播劇”的口碑通常不怎麼樣。
首先,大多數劇為了促使觀眾繼續看第二季,存在胡亂剪輯、刻意製造懸念、強行結尾的情況,這樣做通常導致第一季結束的不明不白,最終“爛尾”,使觀眾對第二季的興趣和好感大打折扣。
其次,因為兩季實際是同期拍完的,這些“偽季播劇”在質量上並沒有什麼明顯改變,反而會因為中間短暫的停頓時間,使得觀眾轉移注意力。
即使有些劇得到了更高收視率和更高回報率,但也並不等於劇集成功。
季播劇的出現,本身是為了取悦觀眾,製作出符合觀眾審美趣味的作品,而這一模式對於現在急功近利的國內電視劇市場來説,無異於東施效顰,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對於劇方來説,與其放眼未來搞季播劇,不如先做好當下,做出“慢一點、穩一點、好一點”的電視劇。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因缺思汀”:最搞笑的還是敲地傳音的那段。別人通過敲擊發出的聲響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溝通。而他們,,,你確定不是在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