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龐雷 文/圖
晨風徐來拂面輕,院落明淨待客人,翠竹不知庭中事,悄悄落葉探書本。
6月9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大早,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員便忙碌開了,他們有的搬桌子,有的擺展架,有的放書籍,有的掃院壩。當天,“2017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在此展開。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文物這張國家“金色名片”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色彩,是文物保護人肩負的使命。
展板的力量
8時20分,記者到達現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塊展板。近一人高的展板上,我市最為典型的20餘處文物已被“記錄在板”。
記者發現,展板所顯示的,不僅有舊石器時代的回龍灣洞穴遺址、明清時期的新村坪子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有現代工業文明留下的歷史印跡,如攀鋼一號高爐、二灘水電站歐方營地等,還有攀枝花開發建設初期留下的紅色記憶,如十三棟等。
正在擺放攀枝花文化歷史書籍的小李説,今天早晨不到8點,他們所有工作人員便已到位。為了這次活動,他們早在兩個月前就開始準備了。記者問她累不累,小李淡淡一笑説:“哪能不累?但能讓市民近距離接觸文化遺產,值得。”
市文物局首席專家劉勝利説:“2017年6月10日,是調整後的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原為“中國文化遺產日”)。今天的系列活動,目的就是為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一塊展板前,一個小夥子正在聚精會神地觀看,他告訴記者:“真沒想到攀枝花還有如此多的文物,一定要抽時間去實地看看。這些東西可不能弄壞了,那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小夥子姓羅,家住米易縣陽光城小區,看到《攀枝花日報》刊登的公告後,專程趕來參加活動。
記者略數了一下,從8時20分到9時,觀看展板的市民有40人。
發放“三普”畫冊
據悉,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宣傳口號是“‘一帶一路’新舞台 文化遺產活起來”。
上午9時,“三普”畫冊《我們都是發現者》正式發放。
劉勝利介紹,該畫冊由市文物局精選我市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73處不可移動文物彙編而成,較完整地展現了攀枝花發展的歷史年輪。
劉勝利表示,這部專著是我市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成果展示,不僅涉及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還涉及傳統民居、工農業遺產、老字號遺產、紅色遺產、20世紀遺產等文化遺產新類型。專著回答了“攀枝花有沒有文物”這個問題,更是廣大民眾對城市尊嚴、鄉土情感、人文秉性、歷史厚度進行認識與再認識的最為重要的實物資源,也成為今後專業人土及文物愛好者引用的權威資料。
當天,市人大、市政協、攀枝花軍分區、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以及攀鋼集團、攀煤集團、國網攀枝花供電公司等28個單位的代表領到了該書。
發放儀式後,一位老者來到市文物局負責人的辦公室,“這畫冊很好,我也想要一本,行嗎?”老者懇切地問道。記者仔細一看,原來認識,老者多年前曾擔任市電視台領導,我們稱他滕老師,已退休多年。
“這本畫冊較全面地介紹了攀枝花不可移動文物的相關情況,對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想要一本作些研究。”滕老師言辭懇切。
“沒問題,沒問題,希望您今後能更多地關心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市文物局負責人一邊説一邊從書櫃裏拿了一本畫冊送給了滕老師。
7位專家免費鑑寶
當天活動的一個重頭戲,是來自市內外的7位文物專家免費為市民鑑寶。
“我今天早上五六點鐘就起牀了,從縣城趕過來的。”來自鹽邊縣紅格鎮的周愛科老人中氣十足地説,他帶了10件寶貝,要請專家看看。
不過有些遺憾的是,老人的“寶貝”大多是一些工藝品,管不了幾個錢。比如老人很看重的一顆夜明珠,文物專家楊林稱,夜明珠又稱“沸石”,其特點就是具有留光作用,因而被製作成工藝品出售。周愛科老人這顆夜明珠,市場價在50元至100元。
當天,也確實有不少真寶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兩件。
一件是清末青花瓷異型對瓶,由攀鋼黨校楊先生帶來,受到文物專家楊林和楊莉琴的肯定。他們稱,該對瓶為清末民窯出品,具有內蒙風格,檔次較高,粗估市場價應為3萬元至5萬元。
楊先生説,這件寶貝是自己的爺爺奶奶留下的,前幾年,曾有人想高價收購,他沒同意,因為他覺得祖上留下的東西應作為傳家寶傳下去。但他表示,如果市裏要搞民間文物展覽,他願意無償供大家欣賞。
另一件寶貝是棉麻製品“毛澤東同志像”,由市三中的旭先生帶來,該織像由中國杭州絲織廠制,規格為129x189釐米,感覺相當細膩。文物專家成鋼在仔細觀看後説,該織像精緻、大氣,是難得的好東西。但在具體價格上他沒有明確,只説專業市場上很可能價格驚人。
旭先生稱,這幅織像是其母親收藏的,距今已近50年,並説一家人都對毛主席十分敬仰。所以,他會把這幅織像長期保存下去。
從來的文物專家白杳沂(中國寶玉石文化研究會南紅瑪瑙專業委員會主任)説,這次來攀枝花參加鑑寶活動,感覺非常好,不僅市民參與熱情高,帶來的寶貝也真的不錯,這讓他對攀枝花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利用前景充滿信心。
據瞭解,當天,共有16位市民帶來了包括書畫、玉器、陶器、瓷器、銅器、錢幣等近百件寶貝請專家鑑賞。
“想為攀枝花做點事”的志願者
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志願者的參與必不可少,系列活動的壓軸大戲便是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的面試。
據介紹,在文物部門發出招募通知後,短短一週就有38人報名,他們中年齡最大的51歲,最小的17歲。在對這些人的採訪中,“想為攀枝花做點事”成了記者聽得最多的一句話。
志願者中,汪慧算是比較典型的一位。出現在記者面前時,她穿一襲淡藍色的裙裝,舉手投足間頗有幾分古典的風範。但她其實是個運動員,而且是國家級運動員。在記者表示驚訝後,她笑着説:“我是下圍棋的。”
汪慧説,她是棋院的註冊職業棋手,曾獲得過全國圍棋比賽的亞軍,前不久才從回到攀枝花。談到為何要做志願者,她的第一句話就是“想為家鄉做點事”。她説,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她就曾做過志願者,並且對文物很感興趣,加之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相信為攀枝花做點事的願望能夠實現。
與汪慧不同,蒲芝濱説,他從上大學開始,就對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算下來,他在圈內已有17年的歷史了。
蒲芝濱在金沙江木材水運局工作,單位雖屬雲南省,地點卻在攀枝花。他説,這讓他對攀枝花更有感情,也更願意為攀枝花做點事。
最終結果,汪慧、蒲芝濱等20人以他們各自的優勢,都通過了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