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危的李敖: 他給文化圈帶來了什麼?
近日,年逾82歲、身體抱恙的台灣知名作家李敖,通過其子社交帳號於3日晚間向外界“報平安”。
有消息稱,李敖日前因免疫力下降導致肺炎惡化,一度病危插管,經歷7天才脱險。今年稍早,被查出腦瘤的他稱,壽命只剩三年。經紀人公開親筆信中稱,想與家人、友人、仇人“作個告別“——開新節目《再見李敖》向世界告別。預計,7月中旬出院後隨即籌備錄影。
——狂人李敖
李敖上個世紀30年代生於哈爾濱,14歲舉家赴台。19歲自學靠上台大法律系,後退休重考,再度考上台大歷史系。
一生中,當兵,出書,被禁,入獄,寫雜文,入政壇,辦雜誌,上綜藝,取明星,離婚。一生委實精彩。
——梁啓超的隔代傳人
李敖17歲讀梁啓超《少年中國説》,之後讀完《飲冰室合集》。一生頗得梁啓超真傳,直言自己是梁的隔代弟子。
1898年梁啓超在日本提出了涵蓋詩歌、散文、小説的“三界革命”,希望藉助文學領域的個革新推動人民大眾的思想啓蒙。
在詩歌上李敖繼承了梁啓超“三長”理論,即以“新意境”、“新語句”為主,兼之“以古人之風格入之”。在散文上,李敖的狂狷文風頗有梁啓超主張的“流暢鋭達”和“俗語寫作”,一反當時的生澀複雜的桐城派文風。在小説上,梁啓超的“歐西文思入文之中”理論,更是成為李敖一輩子丟不掉的“自由與民主”的烙印。
——關門弟子:80、90後第一人
李敖人如其名。學貫中西,一生狂傲。隨着新世紀到來,他的書籍開始流入中國大陸,受其影響的少年不計其數。其中韓寒和吳子尤最甚。
韓寒,17歲新概念作文大賽成名,18歲退學,19歲出版《三重門》,暢銷百萬。25歲賽車冠軍,34歲十億票房導演。
吳子尤,4歲聽故事,5歲學相聲,6歲看卓別林電影,8歲開始作文,9歲開始寫詩,15歲對探病的李敖説——你也曾青春似我,我也會快意如你。16歲因癌症去世,《誰的青春有我狂》記錄下病魔歲月。
——三不朽,還是知行合一
李敖常説:“500 年內,白話文第一名是李敖,第二名是李敖,第三名還是李敖。”在70歲高齡終於走出台灣,來到北大,並反贈當年北大教授胡適名言——爭取你個人的自由,就是爭取國家的自由。
而李敖等身著作,出書過百。也不過只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中的一個。三個半聖人之一王陽明説——知而不行,是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至知。故而,青年人只要能做到“知行合一”是為真英雄。是以李大釗、毛澤東,一直以王陽明為榜樣。
“聖人之道,吾性俱足”
“能克己,方能成己”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從惡之魁”
而李敖一生,生於傲,失於傲。始終不能勘破這個字。
用王陽明的話來做批語最貼切——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只因為“知輕傲處,便是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
“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Starbucks,
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
——《在紫藤廬與星巴克之間》
被龍應台如此喜歡,
甚至寫了一篇散文力薦的紫藤廬,
其實是台北的一家茶館。
這間被稱為“最雅的茶館”,喝茶人心目中的“聖地”,一開始連個招牌都沒有。
路過新生南路的一個巷口,一棟90多年曆史的二層老屋,綠竹枝葉繁盛到翻牆而出,往裏稍稍張望,屋裏點着數盞暖黃色的燈,便就是這裏了。
推門半掩的雕花鐵門,
沿着青石板鋪成的小路往裏走,
最先注意到的是三株近60歲的紫藤樹,
這也是茶室名字的由來,
聽説當初主人,只花了五秒不到,
就脱口而出“紫藤廬”這個名字。
除了三株古樹,
石板路的兩邊,還種滿了芭蕉和其他綠植,
樹下則是幾張石桌石凳,
對了,還有一個魚池,
數十條錦鯉正遊着歡脱;
推開紫藤樹後面的木門,
人還沒進去,已經聞到了淡淡的茶香,
這就到了茶館。
客廳不大,
只夠擺放幾張木製長桌和凳子,
談不上有什麼裝修,
不過是牆上掛着幾幅字畫,
用農村常見的罈子,隨意插着一大捧花草;
奇怪的是,倒讓人覺得很舒服。
因為以前這裏都是日式建築,
所以客廳的左側保留了榻榻米,
客人必須脱鞋才能入座;
另一邊則是單獨的小茶室,
剛好能容納一幫朋友;
主人周渝還根據光線的不同,
給茶館的不同空間分別取了名字:
花廳、紫蘇房、紫雲閣、佑庭以及紫青閣......
隨意挑一個自己喜歡的座位,
然後點一壺茶,
有趣的是,紫藤廬出售的茶名,
也特別雅緻:兼葭、夕陽古道、太和......
終於有空細細打量這間屋子時,
忽然發現,嘿,隔壁那桌,
不就是李安拍《飲食男女》的那個場景嘛;
但名氣這麼大的一間茶館,
牆壁卻是斑駁的,
連木桌椅都有着年代已久的使用痕跡,
看起來,好久都沒塗新漆了;
“因為我們不刻意設計。”説這話的正是紫藤廬的主人周渝。
他的好友立馬出來拆他台:“當初開茶館時,他拿出了16萬,有一半都花在了木地板上,就為了讓它牢固,走動起來不知嘎響。”
這間老宅子,其實是周渝自己的家。連大門都不關,朋友隨意推門而入。聊開心了,舞蹈家便在房子中央跳舞,旁邊則是一羣人圍在一起,煮一大壺熱茶。
沒有什麼講究的茶器,喝的就是一個舒服、自在。於是在大家的慫恿下,1981年他開了這間茶館。
李敖、龍應台、陳文茜等文人學者,都把這裏當成了自己家的客廳。一轉身,可能還會遇到坐在角落裏的李安。
有人贊它是“會呼吸的房子”,可不是嘛,茶壺在爐火在咕嘟咕嘟冒着熱氣,屋子裏到處都是茶葉被沖泡開來的香氣。
也有學生弱弱的表示,不懂茶怎麼辦啊,
周渝擺擺手讓大家寬心,
除了茶館是對所有人開放以外,
他相信,只要喝一口會讓人不由自主微笑的,
就是好茶,這就夠了。
他還堅持,茶館裏只用普通的茶具,
對於現在大家喜歡的都是動輒數萬,數十萬的金壺,
周渝認為這是很不好的風氣,
喝的是茶,不是排場。
至於如何泡茶,
旁邊的服務生,也都是愛茶的人,
討教兩招,自然就能上手了;
紫藤廬的茶食也都特別簡單:
綠豆糕,鳳梨酥、杏仁糕,椰子球、落花生,
雖然比不上西式甜點的精緻,
做法卻很講究,清爽不膩,配茶是剛剛好;
如果餓了,
還可以叫一份簡餐;
簡單的食物,倒也吃得出用心;
在紫藤廬,
聽琴音,煮新茶,翻閲一本書,
靜靜地坐在一下午,
彷彿連時間都在這裏慢了下來;
茶館的二樓,
還會定期舉辦展覽和講座,
值得一提的是,
牆上的很多字跡,都出自周渝本人。
紫藤廬,
從早上十點營業到晚上十一點,
一年只休息四天。
大門從不關,喜歡喝茶,自己推門進來就是了。
讓很多人驚訝的是,
這裏的茶並沒有想象中的天價,
百來元一壺茶,就能泡上一下午。
因為周渝相信,
茶從不挑選知音,
每個人喝茶都會有自己的體會。
他還希望大家能從茶中,
領悟到人與自然的關係,
學習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快樂。
周渝在台灣被稱為“茶仙”,有人像他請教,什麼是好茶?他卻説自己格外喜歡不完美的茶。
“我喝過一次美味,是一個很樸素的茶。有一次和朋友爬山,結果走錯路了,終於看到一户農家,對方拿了大鐵壺出來,我喝了一口,當時就覺得:哇,整個身體都被滋潤了......"
原來不在乎價格的高低,只要心意在,都是好茶。如果細細品,你甚至能喝出不同茶裏春天的氣,秋天的風......
他還有一泡將近百年的老台灣茶,喝一口,就特別容易讓人哭。
因為他想起了幼時自己和祖母長大的日子。埋在記憶深處的老的庭院、老的景都突然清晰了起來。最重要的是,老的情。
他相信茶有記憶,每一杯都藏着為人所遺忘的故事,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
周渝忽然時常想起自己小時候,
最喜歡看茶葉在水裏慢慢地展開,
一直看,看很長時間,
他覺得世間萬物的美,也不過如此了。
“紫藤廬像一扇半開的門,
也許有人來到這堵牆,
經過那個半開的門,裏面好像有些風景,
但這個風景是你要真的推門,
才能夠看得到。”
“我喜歡在台北的古蹟紫藤廬喝茶,會朋友。茶香繚繞裏,有人安靜地回憶在這裏聚集過的一代又一代風流人物以及風流人物所創造出來的歷史……
紫藤花閒閒地開着,它不急,它太清楚這個城市的身世。”
——龍應台《在紫藤廬與星巴克之間》
部分資料來自周渝的採訪,
以及龍應台的散文《在紫藤廬與星巴克之間》
(2017-07-11)
可能好多人還不熟悉李敖,小編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李敖是台灣著名學者、作家和時事評論家,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所以自詡為“中國白話文第一人”。而他與小S的罵戰則讓他在娛樂圈也頗有話題性,這樣一位風流才子,一生閲女無數,而讓他至今念念不忘的胡因夢就是他的第四任女友,也是他結婚的第一人,可見此女不凡。
李敖與胡因夢合照
其實在李敖和胡因夢成為男女朋友之前,李敖正與其第三任女朋友也是他的伯樂和之後的摯友劉雲會相戀。而1979年舊曆春節過後,李敖出版了《獨白下的傳統》,由此衝出了因當局打壓而造成的陰霾。李敖的復出,震動台灣文壇。電影明星胡茵夢也為李敖出山寫了一篇叫好的文章,
由台灣最有影響的《工商日報》刊發,名為《特立獨行的李敖》。劉會雲漸漸發現,李敖變了,常常回避她的眼睛。後來她發現了情書,寫信者正是她最擔心的大影星胡茵夢!劉會雲主動從三個人的關係中退了出來,1980年2月,毅然飛往美國康乃爾大學求學。在分別的前夕,李敖給了劉會雲全部去美的學費、生活費共210萬元台幣。
(2017-06-17)
隨便拉出一個人都能對國民劣根性數説一二,可是提到怎樣克服劣根性、改造國民性,多數人就表示“不好説”。其實不是“不好説”,而是“不好做”。因為凡是在生活中碰過幾次壁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劣根性並不是某些人的“私有財產”,而是多數人的“共同財富”。
面對多數人忽而主動忽而被動秉承“劣根性”奉行潛規則辦事的社會現實,任何人單方面嘗試克服劣根性、改造國民性的舉動,收穫都不樂觀。非但不樂觀,要是嘗試者執着到底,不認清形勢及時迴歸最廣大人民陣營,迎接他的命運百分之九十九是被孤立、被省略、被淘汰。
曾經意氣風發立志迥異於傳統中國人的青年學生一等到與現實社會親密接觸,便或早或晚“向人民投降”,半推半就擁抱起“中國人那一套”。可以説,批判劣根性、呼籲改造國民性的思潮雖然川流不息,然而“中國人那一套”卻日復一日洶湧澎湃。更何況,生為中國人,一出孃胎就被“中國人那一套”重重包圍,舉手投足都難脱離醬缸文化這隻“看不見的手”的操控——連反傳統鬥士也未能倖免。這也就是魯迅被曹聚仁在《魯迅評傳》裏指出“其實也很阿Q”,而魯迅也不否認的原因所在;這也就是柏楊著書《醜陋的中國人》痛斥醬缸文化而被妻子張香華戲稱其本人就屬醜陋的中國人而柏楊也不否認的原因所在。
就真的沒有例外了嗎?有沒有百分之九十九克服劣根性,改造國民性接近成功,可以作為我們改造國民性示範樣本的眼前一亮的中國真人呢?有沒有在古書堆裏摸爬滾打六十多年仍然出淤泥而不染,某種程度上堪稱擺脱醬缸文化黑手操控,拒絕“醜陋的中國人”定位,敢於拍胸脯宣稱自己是中國第一真人的大師級人物呢?
有。——李敖。
李敖成長在中國的一島——台灣,卻擺脱掉島民性格;李敖線裝書幾乎讀遍了,卻化解掉傳統思維殭屍氣;他在理論上給醬缸文化打“×”,給醜陋的中國人打“×”;他在行事上憤世嫉俗卻人緣極好、以真面目生存卻笑傲江湖、不來“中國人那一套”卻體現中國人的智慧氣節……他怎麼能做到?
因為他是李敖,李敖狠角色,改造國民性,像李敖一樣硬起來。
(2017-06-05)
有人説"為啥李敖啥都罵,從台灣、國民黨到陳水扁,就是不罵***?"覺得這個論點很有意思。就像當時他和王朔互掐,李敖説:"我敢罵讓我坐牢的人,你能嗎?"王朔説:"我也敢罵讓你坐牢的人,你敢罵讓我坐牢的人嗎?"
以前覺得他就是個敢於直面慘淡人生的勇士和英雄,和這樣的男人在一起一定很幸福,直到胡因夢和他離婚後説李敖用高倍望遠鏡看對面施工,發現偷工減料就威脅他們,不然檢舉揭發。其實是個私慾很強,渴求金錢的人。突然就意識到,其實思想上"求真"的性格有時候在生活上也反映的是"較真"。
我覺得很多人,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他的人,都只願意看到和相信表面的東西。李敖有句話:“(競選總統這事)大家都以為是我上了賊船,其實是賊上了船。”這話是解讀他整個人生的關鍵。你現在隨便問一美國小孩,為什麼愛看冰球比賽?回答肯定是:因為這裏有打架!(美式冰上曲球比賽允許雙方隊員以肢體衝突方式解決矛盾,冰球裁判身兼自由搏擊裁判工作)。看李敖的書,就是看論據,看打架。
(201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