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實拍愛爾蘭百年老校靈異現象 櫃子亂晃門自己打開
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5日報道,愛爾蘭科克市的鹿苑中學建成於1828年,近來,這所中學曝出靈異現象,有很多人反映學校一間過道房間常常會有奇怪的現象和聲音出現。學校為此在這間過道房間安裝了感應監控相機,只要一有風吹草動,相機就會拍下畫面。結果,本月1號凌晨3點左右,這台監控相機真的拍下了這間房間裏的靈異現象。
視頻中,過道的門會突然打開。過了一陣,過道房間裏擺放的儲物櫃中,有一個櫃子突然亂搖晃,還發出“哐哐”的聲響;沒過多久,儲物櫃的一個櫃子也“砰”的一聲,自動打開了門,從裏面扔出好幾張廢紙;又過了好一會兒,地面上放置的提示牌莫名其妙被踢到一邊。
校長凱文·巴里説,人們每次從那個過道房間經過的時候,都會覺得空氣中都有一種寒意,大家就覺得這裏肯定有蹊蹺的事兒。更有意思的是,學校有一位老師帶着自己的寵物犬,在經過這個地方的時候,寵物犬怎麼都不肯從那兒走。
校長説,他也不清楚是不是有人特意設計了一種精心安排的惡作劇,是不是有人故意和大家玩遊戲。他説,這座學校的建築都很老了,都有着深厚的歷史,人們經常會在樓裏聽到奇奇怪怪的聲響。為了弄清真相,學校決定在這座樓裏安裝多個感應相機。結果,除了這間過道房間的感應相機被觸發,其它都沒有啓動。這是校方第一次通過監控看到靈異現象。
(編輯:王鵬 董智傑)
上次問了一下大家想了解的學校,求知小學是徐匯公辦二梯隊的一所百年老校,始於1904,今年辦學113年,教學、硬件、理念各方面都不錯,值得關注。
“求知”如是説:
“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無時無刻不在‘求知’當中,人類所以異於別種動物,就是在此。在‘求知’的途徑當中,尤其要緊的是小學的這個階段,這個階段是做人的基礎。‘知’的解釋,有人説就是知識,而實際上包括的範圍很廣,所有一切的道德、學問、衞生、體育,無所不包。譬如道德不能真正瞭解,或是瞭解得不正確,會是怎樣的修養人格?怎樣處社會?怎樣對國家?這就是道德的知,書本上的一切衞生常識,以及學校內的運動、遊戲,假使不知或沒有實行,豈不至與身體有害嗎?這就是體育的知。至於學問的知,更不必説了,所以‘知’是無所不包。小學的‘知’,在舊學裏説有‘蒙以養正’的意思,這個‘正’就是正確,要能辨是非,知善惡,這才算做到知。”
▲ 求知小學校史館
歷史沿革:
求知小學創建於1904年,學校歷史悠久。
1904
漕溪小學堂
1913
更名“漕河涇鄉立第一初等小學校”
1928
更名“上海特別市市立求知小學”
1938
以“私立漕河涇求知小學”(校舍毀於日寇的戰火中,1938年薛惠人以“私立漕河涇求知小學”之名在周邊地區設點授課,克服千難萬險,堅持辦學。)
1946
更名“上海市第廿六區求知國民小學”
1949
更名“上海市市立龍華區求知國民小學”
1985
更名“徐彙區漕河涇中心小學”
2004
更名“上海市徐彙區求知小學”
2009
匯知學校小學部併入求知(漕東支路115號 原校址成為求知東校區)
辦學理念:
自吾求知 蒙以養正
培養目標:
樂求真知 手習腦勤 心康體健 爭冠治生
師生現狀:
學校現有東、西兩個校區,教學班37個,在校學生1500多名。
師生配比15:1
2017招生對口居委:
漕河涇街道的西街、習勤、康健、梓樹園、九弄、科苑、中海馨園、月河、薛家宅、金谷園、漕溪南一、漕溪南二、漕東、華富、佳友、宏潤、漕溪四村部分(限龍漕路221弄、235弄、245弄、田東路70弄、漕溪四村1-93號單號)、 凱翔居委部分(限龍漕路135弄)和康健街道的桂康居委部分(限桂林路117弄、柳州路300弄、康健路341弄、363弄)。
學區房均價:
特色:
閲讀、科技、七巧板、STEM+等
關鍵詞:
百年老校;五年一户;對口入學;分段入校;班額40人左右;二梯隊;
2017年校園開放日:
3月19日
入學驗證材料:
徐彙區
第一梯隊:
(民辦)愛菊、世外、逸夫、盛大花園
(公立)高安路一小、向陽小學、匯師小學、建襄小學
第二梯隊:田林第三小學、徐匯一中心、上海小學、田林四小、東安二小學、求知小學等。
上下“求知”:
分段入學:四五年級上課在在習勤(求知西校區),一二三年級在漕東四路(求知東校區)
求知小學報名驗證有拼圖、跳繩,還有看圖説話
求知公立小學,所以收費比較低,學校的學習壓力相對而言會低一些,競爭相對要弱一些,求知在公立學校中排名靠前,教學質量也是受到了肯定的
漕溪一村裏有晚託班,每個月600塊,那裏有人可以幫忙去學校接,還是比較划算的
求知小學好像比徐匯實驗好
求知在徐匯公立小學裏面中等偏上
比菜小好,算二梯隊的吧,但對口的中學不好
初中是龍華和中國
中國中學還行,但是要搖號
徐匯47家學校,4家民辦,1家特殊,還有3家是一貫制
師三哪有求知好啊
師三還不如求知吧
只知道師三這兩年很熱門,但好像並沒達到一梯隊啊
師三是個新學校,要到今年7月才有第一屆小學畢業生,到底好不好誰也不敢説;求知麼,百年老校了,這個歷年升學率都是可知的,暫時沒什麼可比性吧
“求知”門檻:
求知三年是沒問題的,不會被統籌
據説2017年統籌了100+
他的對口居委很大,所以肯定會有很多人報名
看來2年不到的希望渺茫
最少3年
求知也是五年一户,徐匯都是
買學區房老破小,保底拼民辦
現在説不定求知比匯師都難近
我朋友買的求知,好幾套可以挑,總價是不高…就是房子實在破
好像求知有統籌到向陽和建襄的
素材來源於網絡
由去哪學編輯整理
(2017-09-25)
李漢功(左)和孩子們玩跳繩
民國初年,靜寧方圓200餘里以內僅有幾處私塾,就學者僅少數富家子弟,教材純系四書五經之類。當地進步人士李早勤先生為了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創辦了一所可供絕大多數學齡兒童上學的新式學校,這便是雲萃小學。學校設立後,附近兒童薈萃如雲,遂以“雲萃”二字為校名。開學後,附近十多個村的學齡兒童大部分入學。1917年(民國6年),經當時的甘肅省教育廳批准備案,正式任命李早勤先生為雲萃小學校長。當時,因山區交通不便,新式教材一時購備不全,那時尚無複寫及油印設備,就靠教師謄寫初小國文等課本,發給學生進行教學。由於雲萃小學教育質量一直保持優良,學生升學率逐年提高,從而引起各方重視,成為當時甘肅頗負盛名的4所鄉學之一。
採訪中,李漢功説:“我家就在雙峴鄉,因此我對這裏的感情很深厚。還記得我小時候,雲萃小學非常紅火。那時不論有什麼大點的活動,都在雲萃小學裏。每次從省上或者市上下來的電影放映隊,也都是在這兒放電影。那個時候啊,雲萃小學可謂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的交會處。”
雲萃學校以“為國育才”為辦學宗旨,教育學生“要立大志、做大事、不希圖做大官”,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富民強國”,一切圍繞愛國思想啓迪教育學生。早年間,當地羣眾均以把子女送往雲萃小學就學引以為榮。自1916年(民國7年)首屆畢業生到現在,共培養出近4000名學生,不
但對地方文化教育事業有深刻的影響,而且為國家培育出一大批有用人才,其中有許多人成績卓著。
李漢功老師翻開自己的記事本,裏面有對雲萃小學的各種記錄,比如雲萃小學那年那月有過翻修,何時何地發生了什麼事,只要是他覺得值得回憶的,都用筆記在了這個記事本里。李老師一邊向記者介紹學校的設施一邊説:“我在這裏教了22年學,很多學生已走出深山成家立業,也有很多學生和我一樣成了教師,在靜寧縣城的幾個中學裏任教。有時候學生碰到還會經常問候我,但我有時都記不起來是我哪年教的學生了。”
近年來,由於城鎮化和老齡化逐漸凸顯,很多鄉村學校都呈現出校大無生的現象。條件稍好點的家庭,孩子都隨父母去了城裏的學校讀書。加之鄉村小學原本就在偏遠山區裏,每逢雷雨天或冬季的大雪天氣,走路上學的孩子非常不方便。此外,偏遠的深山鄉村裏隨着人口減少,娃娃也更少了,村裏幾乎都是留守的老人。李漢功老師帶着記者在校外邊看邊介紹,雲萃小學所毗鄰的兩個鄉村,分別是胡河村和樊梁村,距離學校也是既隔山又隔着溝,最近的學生也要走路3公里才能到達學校。李漢功説:“雲萃小學往日風采不可能再現了,雖然學校要消失了,但深山裏的孩子都走出去了,我心裏也很安慰。”
對於這所百年老校,李漢功老師充滿着複雜的感情。從教22年,他見證了雲萃小學教育教學的巨大改善,但同時,這位即將退休的老師也為母校的命運深深惋惜。李老師説:“1995年時,雲萃小學學生人數最多,達到182個,各科教學在全鄉也名列前茅,但如今卻只有4個娃娃了。到了明年7月,這4個娃娃也將小學畢業升入初中。到時候,雲萃小學很可能將再無學生可教,這所百年老校也許要畫上一個遺憾的句號了。”
(2017-09-18)
師宗縣丹鳳小學歷盡滄桑更迭,校名變更較多,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歷經明、清、中華民國三個歷史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多年。現位於師宗縣城北郊山麓。2000年被雲南省教育廳認定為“雲南省一級示範小學”。2004年被曲靖市教育局認定為“素質教育示範學校”。
丹鳳小學既然是“素質教育示範學校”就有它的獨特之處,如今踏入校園一派文學祥和的氛圍映入眼簾。翻新的泮池,新增的學宮,層層而上的雲梯,登梯至頂,學宮中央屹立着一尊儒雅博學的孔子像。翻新的泮池到孔子像各有各的獨特之處,各有各的意義所在。
保持舊貌,稍加翻新的泮池
“泮池”又稱“泮宮”,是位於文廟大成門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宮之池”,它是官學的標誌。泮池上一般有石橋,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單座多洞不等,稱為泮橋。
科舉時代,新入學的生員都要在當地官員的帶領下過泮橋、繞泮池、進入大成殿禮拜祭祀孔子,然後拜見教官,這個入學儀式稱為“入泮”,在學宮就讀則稱為“游泮”。
民國以前,每年農曆二月、八月第一個“丁日”都要祭祀孔子,稱丁祭,後來改為每年9月孔子誕辰日前後祭祀。祭孔大典中,只有考取秀才以上者才能從泮橋上步行而過,徑直去大成殿參拜孔子塑像,其餘人等只能泮池兩側繞道而行。
新增的學宮
學宮即孔廟。舊時,孔廟往往就是地方上供子弟讀書的場所,故又名學宮。
層層而上的雲梯
佛珠108顆,每一顆都有它的意義所在,這些雲梯也是一樣的。人生下來就在不斷學習中成長,丹鳳小學的師生們每天都登梯而上,面見聖人。於老師而言可以更加做好表率作用。於學生而言他們以孔子為目標,向更高更遠的方向展翅高飛。
儒雅博學的孔子像
在丹鳳小學,學宮內樹立一座孔子雕像。雕像中孔子的動作是,雙手交合於胸前。這是因為,孔子説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這個禮包括禮儀、風俗、等政治制度,這個手勢是在作揖,是禮的表現。又可以理解為孔子像別人請教問題。不露大拇指,象徵謙恭,四指併攏,代表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
對於丹鳳小學的學生來説,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孔子產生尊敬感,這也是他們對於知識和學習的尊重。石雕孔子像的意義不僅是傳統文化的潛在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繼承。
(2017-09-08)
太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太倉也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
百年韶華,歲月流轉,
土生土長的太倉人,
你知道太倉有幾所百年老校嗎?
你的母校又有多少年的歷史?
原市一中的口字樓
快來看看陸鍾其老先生
盤點的太倉百年老校吧!
網上所傳蘇州大市在2015年的統計中稱:太倉當時有百年老校15所,其中小學12所,中學3所。但據我的不完全統計,我們太倉的百年老校當時小學就有20多所,最早的是南郊和雙鳳兩所小學,至今已有150年曆史,且均為義塾發展而來。
南郊小學
清咸豐年間(1850——1861年),在太平軍與清軍激戰之時,為避戰亂,我母親的祖父葉貽德隨逃難大流,落户於太倉南郊,居住在後稱為中倉橋東堍4號的地方。葉貽德的父親是清朝武將,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中陣亡,家族曾享受朝廷的補助。葉家是安徽歙縣望族,在當地樂善好施,有一定聲望也有一定家底。葉貽德跟隨母親落户南郊後,繼承樂善好施之家風,經常無償救濟逃難人員和貧困鄉親,住地被鄉民稱為葉貽德慈善堂。葉貽德本人舉人出身,嗜書喜學,故在辦慈善事業之餘,又在1868年,利用居所創辦了義塾,開始時有學生十餘人,均為6至10歲之孩童,延請一位朱姓蒙師任教,從教方塊字開始,循序《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神童詩》而至四書五經內容,不分班級,因人施教。被鄉人稱為“葉貽德堂義塾”。
現在的科教新城
南郊小學
大約在1888年(光緒十四年)左右,縣衙有人下來視察,聽説此事,又親到義塾察看,表示了支持之意。因為其時雖有鎮詳知縣於同治七年(1867年)所辦的城南義塾,但地點在南門內福德土地祠,未能惠及南郊百姓。隨後縣、鄉提供文昌廟舊址作為辦學場地。後葉貽德過世,我外公葉子青在當時南郊鄉的有識之士錢叔桓、錢大僅、季晉才、季位東、湯建周等人出資並鼎力相助之下,一起將舊廟進行改造:大殿改為禮堂,另在邊上建平房五、六間為教室,闢了晴雨操場,添置了圖書、標本及文體用具等。我外公又利用隙地,置備了鞦韆、翹翹板等簡易設施。並在學校附近開闢了一塊園地,作為植物園。開學時共收學生50多人。接着義塾被縣、鄉更名為弇南義塾、南廂小學堂。光緒末年,經縣統一安排,南廂小學堂又改名為太倉南路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遵江蘇省都督府令,將學堂全部改稱學校,遂改為南郊小學校。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學校又複稱南廂國民學校。1948年正式開辦高年級,而成為完小。解放後,於1952年改為南郊中心小學,後曾因南郊併入東郊鄉而成為輔導點完小。1966年建立南郊公社,又恢復南郊中心小學校名。文革中曾改稱南郊“五七”學校,粉碎四人幫後於1979年再次恢復南郊中心校名,後為城廂鎮南郊小學直至建立科教新城。
雙鳳小學
雙鳳小學,其前身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在雙鳳鎮吉利橋創辦的義塾。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義塾改建為雙鳳初等小學堂,校址遷至李家橋堍育嬰堂。民國時先後更名為雙鳳鄉第一初等小學、第一國民學校和第一初級小學。民國15年(1926年)成為完小,民國18年(1929年)改名為雙鳳中心小學。民國35年(1946後)時又改稱雙鳳中心國民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於1951年更名為雙鳳中心小學。
雙鳳中心小學
除上述兩所小學之外,辦學至2015年已有百年曆史的小學至少還有20所。其中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創辦的有4所:新塘學校小學部原為新塘小學,當時建在育嬰堂內,名新塘初等小學堂。港口開發區第一小學,前身為浮橋中心小學。當時由浮橋地區商界籌資興辦,名私立浮橋初等小學堂,後增設高小部,遂定名為浮陸思兩等小學堂。由商界人士閔理齋任名譽校長,傅夢溪任校長,教師中有留學生數人,因學風好、質量高而蜚聲全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改為公立。榮文學校小學部原為璜涇中心小學,其前身是當時由文昌宮義塾改辦的璜涇初等小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增設高小部,旋改稱璜涇兩等小學堂。還有鹿河小學,其前身為鹿河小學堂,當時由民間集資在鎮西崇福道院,利用餘屋創辦,民國成立後始轉為公立,並更名為鹿河鄉第一初等小學。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創辦的有6所:沙溪鎮小,在撤鄉時沙溪鄉小事實上併入鎮小。而沙溪鄉小學前身為沙溪小學堂,當時辦在河南街毓秀堂。城四小,前身為西郊小學和太倉婁東小學,最早為當年西門外義塾改建而成的養正學堂,地址在李王廟。港城小學,原名茜涇中心小學,最早為茜涇初等小學堂,校址在茜涇毛家弄內。嶽王學校的小學部原為嶽王小學,前身為私立嶽王初等小學堂,創辦於嶽王北市梢關帝廟內。新毛小學,初名毛市益智初等小學堂,當時校址在高真堂。從辦學地址看後曾為太倉特殊學校。從生源集散角度看後與金倉湖小學有關。直塘小學,初名直塘啓蒙小學堂,創辦於城隍廟,次年8月改名為直塘初等小學堂。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創辦的有2所:時思小學,其前身系前清舉人,塾師陸誦芬當時利用三官廟創辦的時思初等小學堂。王秀小學,初名王秀橋啓秀小學堂,當時地址在王秀鎮東市梢石橋堍的庫房內。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辦的有3所:陸渡中心小學,其前身是建於城隍廟內的私立陸渡橋初等小學堂。牌樓小學當年由北街後義塾改建,初名牌樓初等小學堂,後遷至西市梢城隍廟後埭。九曲小學的前身九曲初等小學堂,當時暫借董家房屋上課,次年才遷址西觀音堂廟。
清宣統三年(1911年)創辦的1所,為歸莊小學。原有東、西兩校,西校為創建於1911年的常熟縣歸莊初等小學堂,地址在原歸莊水龍閣。
民國後創辦的有3所:老閘小學其前身是民國元年(1912年)3月創辦於西市梢城隍廟的三老鄉第二初等小學堂。新湖小學其前身是民國元年(1912年)8月創辦於湖川橋西市梢的湖川鄉初等小學堂。明德小學,其前身為創辦於民國2年(1913年)3月的瀏河鄉立女子初等小學。瀏河鎮中心小學其前身為創辦於民國2年8月的瀏河鄉第三初等小學堂,地址在海神廟。後兩所學校合併為明德小學。
城一小
比較特殊的是城廂一小。按《太倉縣教育志》載:“其前身為毓婁女子小學堂,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正則、公益兩所女子小學堂合併而成,原址在海寧寺弄。”但民國時期,它有過前身為太鎮高等小學堂的城市中心小學併入之經歷,而太鎮高等小學堂則是利用原婁東書院舊址,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創設的新學。城一小也是我市迄今為止仍在原址辦學的百年老校之一。
太倉城一小建校100週年留念
關於中等學校的百年老校,情況比較複雜。《太倉教育志》上説太倉縣中和沙溪中學均創建於民國15年(1926年),是為當時太倉縣立初中之甲、乙兩部。太倉師範創建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但新編的《太倉教育志》(1988——2005年)中則認為沙溪中學創建於1914年,前身為沙溪高等小學堂;而前身為大倉縣中的市一中仍為創辦於民國15年之學校,此中可能忽略了當年縣立初中甲部曾兩次併入省立太倉中學的事實,而當年省立太倉中學的前身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於太倉州考試院舊址上的太倉州屬中學堂。所以網上所傳2015年蘇州大市統計的百年老校數中我們太倉的中等學校有3所,為太師、市一中和沙中。但事實上應是兩所:沙中和市一中。此外有高校一所: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其前身之一為太倉師範。
省沙高的百年銀杏
原市一中的紅樓和600年紫藤
原市一中正大門
市一中今貌
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除此之外,在當時面廣量大的村校中也不乏百年老校。如浮橋的陸公小學,其前身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商尹小學堂。此處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舉人陸彥珍等創辦的商尹書院舊址,為紀念康熙二年(1662年)舉人顧梅(號商尹)在陸公市創立文會,故定“商尹”之名。還有如方家橋小學前身為宣統元年的方橋競明小學堂;三家市小學前身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茜水小學堂;新豐小學其前身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的弇南蒙學堂;楊林小學的前身為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楊林初等小學堂等等。但村校中的百年老校,基本已經撤併和消亡。我們只能通過現存的中心校的存在和發展,去推演其文化之流變,並儘可能用文字將其歷史記錄下來、留存下來。
百年老校往往藴涵着自身獨特的教育個性、治學風格、辦學特色和人文精神,對於我們今天的教育有着不可多得的參考價值,值得好好珍惜。
“
主要參考印證資料:王祖畲主撰的《太倉州志》卷九;《鎮詳縣誌》附錄;《太倉縣教育志》等。
聽了這麼多熟悉的名字,
你是否回憶起了學生時代的點點滴滴?
這些學堂裏是否藏着你珍貴的回憶?
悠悠歲月,滄海桑田,
縱使你容顏大改,
我依舊愛你深沉,
我的母校!
【作者:陸鍾其】
【編輯:未來】
(2017-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