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納西族老人用18年心血幹了這件事
在麗江,有這樣一位老者,他用18年心血成就了被譽為“雲南第二部藥典” 的《玉龍本草》於去年出版問世,自首版問世後,他又開始為《玉龍本草》的再版伏案努力,他就是今年已是78歲高齡的納西族老人和德紹。
和老記憶中的《玉龍本草》
1940年,和德紹出生於麗江古城裏的一箇中醫世家“紹恆堂”,成了“紹恆堂”的一員。因在藥房里長大,和德紹從小就對中醫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9年,和德紹考入雲南省畜牧獸醫學校,1962年畢業後,分配到怒江州瀘水縣從事科技工作,1977年,從怒江調回到麗江地區永勝瓷廠,成了該廠醫務室的一名醫生,1979又調到麗江地區農校任教,長期講授中醫獸醫及藥材班的中醫理論,並編寫了中醫理論教材講義。
關於《玉龍本草》,和德紹的最早記憶始於1946年的麗江“三月龍屆會”,當年和德紹的大哥和德藻帶着6歲的他,在黑龍潭的神龍祠大殿裏展出了《玉龍本草》97頁,及378種動植物標本。人們的讚歎聲給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記憶。但是,讓和德紹痛心的是,1966年“紹恆堂”藥鋪發生的一場大火,讓《玉龍本草》受損嚴重。
隨着年紀的增長和工作閲歷的豐富,和德紹對《玉龍本草》的實用價值、歷史地位、重要意義認識越來越深刻。同時,《玉龍本草》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他的工作,他在工作期間撰寫了多篇關於醫藥方面的論文,其中,《用茶麩榆隔散治療仔豬白痢病》中藥製劑論文,1993年2月在《中國農業文庫》發表,並被《中國獸藥雜誌》轉載,後獲評麗江地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玉龍本草》的魅力
“南有《滇南本草》,北有《玉龍本草》,一南一北構成研究雲南民族醫藥文化的完整性,極具魅力,具有很高的應用和研究價值。”雲南省衞計委副主任、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鄭進,曾這樣評價《玉龍本草》。
成書於1436年的《滇南本草》是雲南歷史上第一部中草藥專著,書中收錄有中草藥266種。據瞭解,被譽為“雲南第二部藥典”的《玉龍本草》是麗江“紹恆堂”十八代人心血的結晶。該書創作始於明代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的納西族名醫阿普井日,阿普井日將自己在進山採藥、行醫治病實踐中總結、驗證的各種草藥的形狀、藥性、功用、配方、調劑服用及產地、採挖季節、加工方法等,用東巴文字進行了記錄,並將一些草藥製成實物標本傳之後人。該草本自阿普井日之後代代相傳,不斷增補、整理記錄,傳至清代已逐漸改用漢文記錄,到了清代中期,共收錄有中草藥500多種及眾多配方。可惜,在清咸豐、同治年間發生的“滇西之亂”中,麗江古城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浩劫,《玉龍本草》這一珍貴的醫藥資料多數毀於兵燹。到了民國時期,在著名植物學家秦仁昌的幫助下,動用現代植物學知識對《玉龍本草》進行重新分類、鑑定、命名並規範製作標本。20世紀5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這部珍貴的民族醫藥著作一度下落不明。1959年,經過多方努力,《玉龍本草標本圖影》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藥物標本328種。
退而不休成就新版《玉龍本草》
1998年,“紹恆堂”十八代傳人和德紹退休了。面對家裏成箱的醫藥古書、標本,適年58歲的和德紹決心退而不休,發揚“紹恆堂”精神,讓新版《玉龍本草》出版問世,讓人們重新認識《玉龍本草》的魅力。
和老説到做到,整理、充實、豐富《玉龍本草》成了他退休生活的主工內容,十多年來,他走遍了麗江的山山水水,用照相機收集草本資料,並製作成標本,堅持每天伏案工作2小時以上。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和德紹主編的《玉龍本草》基本完成。在隨後的4年時間裏,在麗江市民族醫藥協會、麗江雪山書院等的幫助下,集中進行了文字輸入、圖片拍攝、編輯校對、排版設計等方面工作,同時,聘請專家進行了三評、三審、三訂。2015年,和老被評為古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玉龍本草》傳承人。2016年,和老被雲南省民族民間醫藥學會授予“文化傳承獎”。2016年7月,新版《玉龍本草》出版問世,同年7月30日,舉行了首發式。新版《玉龍本草》約有31萬字,分為上下冊,結合麗江的環境、氣候、飲食習慣等,內附368種草藥圖譜,328種標本掃描圖,同時附有藥方、驗方、家藏方、方劑方及醫案錄共100多方劑。
新版《玉龍本草》問世後,其明確的醫藥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對麗江醫藥資源的生產、經營、開發利用價值,受到人們的追捧。被人們譽為納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目前,精神矍鑠的和老正在為《玉龍本草》的再版伏案而作,或收集資料,或下筆寫作。自《玉龍本草》新版問世後,他就開啓了《玉龍本草》再版之路,他決定在新版《玉龍本草》的基礎上,再增加一部份內容,使之更完整、更豐富。
讓和老更為高興的是,紹恆堂受到了投資方的青睞。目前,麗江市民族醫藥協會與北京大學未名生物集團(雲南神宇總公司)簽訂了《紹恆堂投資合作協議》。他相信,實力投資商的加盟,將使紹恆堂精神被更多的人認識、瞭解、發揚光大。
採寫:麗江日報全媒體 記者王桂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