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2篇扶貧“入户日記”裏看泰山區脱貧攻堅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綜合

“今天到了五里井村李大爺家,他兒子一直有精神殘疾,不過吃藥維持效果不錯,大爺説上個月去醫院給兒子拿了8瓶藥,都報銷完才花了24.5元。這讓我想起了同事説起的黃家莊患尿毒症張大姐,她以前每次透析要花100多元,現在只花10.5元,以前入户愁眉不展,如今見面笑逐顏開。”

4月20日,泰山區扶貧辦工作人員王紅在朋友圈裏記下這樣一段“入户日記”。在剛剛過去的4月份裏,她一共寫下22篇這樣的“日記”,記錄下的不僅是入户所見所聞,更是一名名脱貧羣眾的真實感受。

眼下,疫情尚未結束,泰山區已然在奮力寫好脱貧攻堅的“收官之卷”。4月1日起,該區抽調扶貧、教育、衞健等9個部門18名工作人員,邀請15名“兩代表一委員”,組成9個入户工作組,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脱貧成果自查評估,截至4月30日,累計走訪全區52個村500户貧困羣眾。

“脱貧攻堅以來,圍繞讓貧困羣眾敢看病、敢住院、有報銷、有救助,形成了系列因病致貧的‘泰山區解法’。”泰山區扶貧辦主任李永榮告訴記者,當地貧困人口中,因病因殘佔比高達95.8%,60歲以上老人佔54.4%,因此,“兩不愁三保障”成為此次自查評估中檢驗脱貧成效的硬指標。

為給貧困羣眾減輕醫療負擔,該區陸續織密醫療保障政策“兜底網”——2016年在全省率先實現“三次報銷”,為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户購買意外健康險;2017年投資162萬元,建設健康扶貧管理平台,發放“關護通”,實現“智慧扶貧”;2018年,實現街道鎮醫院“零付費住院”全覆蓋,對政策範圍內診療花費全部報銷,當年救助1163人次,理賠達203.9萬元;2019年增加普通門診報銷,簡化慢病辦證流程,報銷費用2860人次101萬元,特惠保理賠130餘萬元;今年,包括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醫療機構減免、醫療商業補充保險在內的“五重保障”,及“一站式”結算、家庭簽約醫生上門隨訪等,繼續為貧困羣眾健康“保駕護航”。

“4月9日,今天去的大官莊村整體脱貧,貧困羣眾都住上電梯房,日子越過越好。”“4月16日,居嶺莊村的老年房安置了貧困老人,平常老人們院子裏種種菜,拉拉呱,一位大爺笑着説,這哪是脱貧啊,是一腳邁進小康了。”

民生工程是脱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在側重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的同時,泰山區打出了扶貧惠民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例如,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實現從幼兒園到大學階段資助全覆蓋,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社會最低保障範圍,定期開展住房安全摸底核查,對鑑定的危房及時納入危房改造計劃等,累計受益人羣達2萬餘人次。

“4月14日,來到山清水秀的亓家灘村,艾條加工廠裏生產了坐墊、靠背、艾灸盒、坐灸儀等100多個品種,今年貧困户項目分紅有指望。”王紅所説的亓家灘村,過去是當地的省級貧困村,如今,村裏不僅建起艾條加工廠,還依山而建了360平米的繪畫寫生基地,村集體年收益達到8萬元,早在2017年就已脱去省級貧困村的“帽子”。

脱貧是拼出來的,致富是幹出來的,美好生活是用點滴努力換來的。從宋官村“萬家樂”果蔬採摘項目,到東燕村鋼結構廠房項目,再到茶旅小鎮合作經營項目,2016年到2019年,泰山區投入扶貧專項資金2192萬元,實施扶貧項目21個,項目累計收益達337.7萬元,其中分配貧困户收益235.2萬元,整體來看,扶貧項目呈現出“由單一到綜合、由重點村到全覆蓋”的特點,項目內容覆蓋了農業大棚種植、工業、基礎設施建設類領域。

“脱貧不是終點,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脱貧勝利我們要拿下,貧困羣眾新生活的‘趕考’我們也要答的漂亮。”泰山區委書記趙斌的脱貧攻堅承諾擲地有聲。

2018年底,伴隨當地351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脱貧,泰山區開始着手形成鞏固脱貧成果的長效機制。目前,該區每年為1800餘名60歲以上建檔立卡貧困老人定期發放獎補資金,確保貧困老人每人每年有不低於1800元穩定收入;推動扶貧公益崗位開發,為200餘名貧困羣眾分別安置治安維護、公共衞生、保潔等公益崗位;建立扶貧愛心基金,累計籌集資金92.2萬元用於發放貧困羣眾生活補貼、即時幫扶等;並撥付資金54.5萬元落實貧困户脱貧質量提升獎補,激發貧困羣眾內生動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薛瑞通訊員黃麗娟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