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孩子以後,父母都會無條件地愛孩子,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手上有什麼好吃東西,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她的孩子,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會毫不猶豫的留給孩子,因為這就是父愛/母愛。
我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小時候,如果家裏偶爾有什麼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捨不得自己吃,而是留給孩子吃。
那麼50後、70後、90後這三代人,對於有了孩子後會不會潛意識地把好吃的留給孩子,就有很大的不同做法。
50後父母,有了孩子以後想把好吃的留給孩子吃,最具代表性的正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那一代。
那個年代物資匱乏,還是用糧票兑換的年代,家裏孩子很多,父母潛意識裏是真的想把好吃的帶給或者留給孩子吃,自己捨不得吃。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老人,即使現在過上了生活富足,吃喝不愁的日子,那種緊缺感還是深深地留在了骨子裏,有了好吃的依然自己捨不得吃,要留給孩子或者孫子輩。
70後父母,父母代表是爸爸媽媽那一代。我覺得從我們父母這一輩開始,把好吃的留給孩子這個做法沒那麼嚴重了,他們也會分情況給孩子留着。
他們這一代的愛是心中的“惦記”,把認為你會喜歡的留給你,等待你驚喜的笑容,他們就很滿足。
90後父母,父母代表也就是我們這一代,有了孩子以後想把好吃的留給孩子吃?不不不,好吃的有可能我們自己就先吃光了。
而且有時候不僅不給孩子留好吃的,還偷偷地揹着孩子吃好吃的,甚至和孩子搶吃的:比如自己偷偷喝奶茶,還要藏起來不能被孩子發現。
90後父母的這種做法,雖然看起來“不那麼愛孩子”,但我卻非常欣賞這種心態。
90後父母心態上好很多,不是我們不靠譜,有個寶寶後,逛街的時候還是會想給寶寶買什麼東西的,潛意識裏會惦記的,但是給孩子留好吃的是不會滴。
我們對孩子的愛,是一起分享,一起感受。
1、好東西全家一起享用,孩子才會學會平等和分享
父母讓孩子吃“獨食”或許是出於愛孩子的表現,但卻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如果讓孩子習慣了好東西都是他的,是不需要分享的話,那麼孩子就不會懂得分享,從而形成自私的性格。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沒有誰該讓着誰。誠然,孩子要長身體,可能需要更多的營養,但只要不是家庭條件特別困難,父母吃了孩子就得捱餓那種情況,只要家裏有好吃的,就應該全家人一起分享,而不是讓孩子獨享——或者父母可以少吃一點,但決不可做得過於明顯,讓孩子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2、父母懂得愛自己,孩子才會更懂得愛
90後父母的這種不再把好吃的全都留給孩子吃這種做法,並非完全自私,其實也是懂得愛自己的表現。父母懂得在愛孩子的時候也愛自己,孩子才會明白在家庭中每一個人都應該被愛,才會懂得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愛自己。
上一輩父母的這種“全身心付出”的愛,很多時候沒有養出知恩圖報的孩子,反而養出了白眼狼。究其原因,是父母的這種愛太沉重,讓孩子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以至於想要逃離;同時,也是父母不懂得愛自己,沒有教會孩子愛,以至於讓孩子忽視了父母也應該被愛。
當然,並不是在鼓吹父母們不要愛孩子,不要讓孩子吃好的,而是讓父母們摒棄那種完全失去自我式的無私付出精神,教會孩子分享,和孩子一起感受快樂,讓孩子學會如何去愛!
對於孩子來説,父母看着自己吃,那是壓力;全家一起分享好吃的,那才是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