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親"路上康復脱貧

  新華社記者 姜磊

  “弟弟來了!”看到自己的“親戚”開車來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策勒縣恰哈鄉都維力克村的村民麥提亞森·艾拜杜拉放下手頭的活,熱情地把“親戚”請進門。這位“弟弟”,和麥提亞森非親非故,但在他看來,卻比親戚還親。

  兩個月前,剛到恰哈鄉任職的黨委副書記王強來到都維力克村結對認親,認了這位大他4歲的哥哥。“恰哈鄉20個行政村分佈在沿恰哈河、阿希河自上而下100多公里的河牀上,村民居住極其分散。”王強指着遠處覆蓋着茫茫白雪的高山説,山上同一個村相距最遠的兩户農牧民,最遠的距離達30多公里,“步行、騎車都不成,開展不了工作”。

  “外來幹部,尤其需要經常走村入户,快速熟悉、融入當地。”王強説,“妻子聽説這種情況,立馬湊了3萬元匯過來,讓我買輛好點的二手車。”

  從鄉里到親戚家近20分鐘的車程,有事沒事王強就開車過來坐坐聊聊,這個外來的“弟弟”很快融入了這個家庭。

  麥提亞森一家4口人,女兒在和田師範專科學校讀大專,兒子在策勒縣第一中學讀高一,夫妻倆在村裏務農。兒子讀書全免費,女兒的花銷卻不小。棚圈裏養的一頭驢、十來只雞、20只羊、30只鴿子,家旁邊的十畝承包地、十畝開荒地,以及20多棵杏樹、30多棵核桃、十來棵蘋果樹和上百棵楊樹等,是麥提亞森的全部家當。如何盤活這些生產資料,成了縈繞王強心頭的一件大事。

  “國家幫我們蓋了富民安居房和棚圈,又改造了庭院,贈送了驢、羊和電視等。”麥提亞森説,一年一萬五千元的收入,雖然脱貧了,但日子並不富裕。“從一開始建議我搞休閒觀光旅遊,再到搞林下養殖土雞,‘弟弟’幫我分析了好多次,我的思路也慢慢打開了。”

  一隻土雞能賣好幾十元,一個土雞蛋1元,既能賣雞又能賣蛋,而且不需要多大成本,買些鐵絲網把種樹的地一圍就行。地裏有玉米和小麥,等收成了可以直接用來餵雞,總之家裏吃不完。家門口的巷道也開始修了,出行愈發方便……麥提亞森一一盤算着。

  “國家幫助我們脱貧了,但要把日子過富裕了,還得靠我們自己的努力。”王強説完,站起身來和“哥哥”握手告別,又開着那輛二手車趕往40公里外的另一個村去了。

  一次結親,終生結緣。據瞭解,截止到2017年2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各單位共有2050名援疆幹部與2446户各族羣眾結對認親,103萬餘名幹部職工與135萬餘户各族基層羣眾結對認親,辦理就醫、就學、就業發展生產等好事實事104萬餘件,惠及各族羣眾158萬餘户。

"結親"路上康復脱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9 字。

轉載請註明: "結親"路上康復脱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