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8號)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也被看作是老人節,相信很多人都會陪着老人一起過節,帶着家裏的老人出遊賞景、登高遠眺。在自強社區,有一位105歲高齡的老人,雖然腿腳不好無法經常出門,但她身邊有一羣孝順的兒女和貼心的孫子孫女,晚年生活也豐富多彩。
今年105歲高齡的杜芳臣,1935年,22歲的杜芳臣和丈夫結了婚,但那時,生活動盪,飢一頓飽一頓,經常搬家逃難。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杜芳臣和丈夫才過上安定的日子。那時夫妻倆已經生了一個女兒,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夫妻倆的日子越過越好,兩個兒子也相繼出生。兩兒一女,一家五口,孩子們漸漸長大,成家立業,杜芳臣和老伴也一天天變老。後來,老伴去世,就剩下她和三個兒女一起生活。如今,杜芳臣的女兒已經81歲了,最小的兒子也六十多歲了。
這些年,杜芳臣一直住在大兒子家,為了更好的照顧老母親,女兒李淑賢一年中有十個月的時間待在弟弟家,悉心伺候母親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雖然,李淑賢自己也是年過八旬的老人,不過照顧老母親她一點不覺得麻煩,在她看來,家人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她想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儘量陪在母親身邊。
孫女李爽是杜芳臣一手帶大的,雖然現在也有了自己的家,也成為了母親,但在奶奶面前,李爽還是小時候那個乖巧聽話的好孩子,由於住的比較近,李爽只要有空就會過來看望奶奶,嘮嘮家常。碰上天氣好的時候,全家人還會帶着奶奶外出遊玩,賞花賞景。
都説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一家人歡聲笑語,一家人幸福相伴,如今,杜芳臣不光有兒女,就連外孫都有了孫子,可以説是少見的五世同堂,每當節假日的時候,也是最熱鬧的時候,一大家幾十口就會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最美是重陽,美在一份孝心,這份孝心,如小溪般流暢,叮咚迴響,在這裏我們也祝所有老人福壽安康。
據閬中市民政局統計,閬中市百歲老人有32名,年齡最長的要數閬中市飛鳳鎮橋亭村的長壽老人張蒲氏了,今年已經有106歲了,今年12月1日就將迎來107歲的生日,如今已經是五世同堂,女兒已經是88歲高齡,最大的玄孫已經有9歲。
磅礴融媒體特約記者 張曉東 | 發自四川閬中
説起長壽秘訣,老人説,“我沒有啥子長壽訣竅,孫子們吃啥子我就吃啥子,他們到哪裏去,我也就到那裏去。”
生活簡單喜歡吃醋
10月23日下午3點半,正是老人家休息的時間,我們前往採訪,家住閬中市飛鳳鎮橋亭村張家溝的張蒲氏今年已經是107歲,她的老家在閬中市治平鄉任家山蒲家灣.我們在她女兒張國秀(88歲)和孫媳婦羅素清(60歲)的帶領下,來到了孫媳婦羅素清的家裏,老人正在堂屋的沙發上休息,見到記者前來採訪和村子裏的幹部來看望她,連忙吩咐女兒和孫媳婦給大家搬凳子,並反覆説道“謝謝你們來看我,我這個活得太長了,不好意思。”老人十分幽默風趣。
説起長壽老人,自然要關心起她的飲食起居和生活環境來,老人精神矍鑠,眼睛清亮,白皙的臉面上沒有皺紋,就連老年斑都很少,除了牙齒掉光外,只是耳朵有點背,在孫媳婦羅素清的“翻譯”下,她能全部聽懂明白我們的問話。首先是吃飯,老人説,女兒和孫媳婦給她煮什麼飯,她就吃什麼,從來不挑嘴,老人喜歡吃蔬菜,而且現在還迷上了果汁飲料,酸的、甜的、肥的、瘦的什麼都吃,而且最喜歡吃酸菜,尤其是喜歡多加醋,不怕酸。孫媳婦介紹説老人的飯量和一個年輕人差不多,每次吃麪條都是二兩左右,吃餃子要吃14-15個,稀飯要吃一大碗,老人從60多歲牙齒基本上掉光了,但是她胃口好,吃什麼東西都不怕,每天都要有肉,每次可以吃上2-3兩,現在家人為了她的健康,家人在肉食數量上進行控制,而且她吃的蔬菜和肉要多在鍋裏炒一下。其次是運動,老人喜歡勞動,在去年的時候還經常幫助女兒和孫媳婦做一些小農活,沒事的時候就在房前屋後的枇杷園子裏走來走去,也算是鍛鍊身體。老人家居住的地方是一個小山溝,四周羣山環繞,門前一眼望出去都是千畝枇杷園和綠油油的莊稼地。老人的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早上七點多鐘就起牀,九點左右吃早飯,中午在一點鐘左右吃飯,中午要午休一會兒,晚上在七八點鐘吃完飯。晚飯後洗腳睡覺,老人的生活起居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孫媳婦羅素清,從1978年羅素清結婚進入張家後就和她生活在一起,因為女兒已經有88歲了,其他的孫輩們都在外地,所以洗腳、洗澡等活路全都是依靠她,。去年老人生病卧病在牀,每天小便不斷,羅素清給她買來了尿不濕,天天給她搽洗,終於讓她重新站起來,生活還可以自理。“屋裏有年邁的老人在家,我每次進城趕場都是快去快回,放心不下她。”羅素清快人快語,對老人特別的貼心。
出生富裕性情不急不躁
老人的家庭背景很好,以前是家庭富裕,16歲的時候嫁到張家溝與張連地成為一家人,二人相濡以沫,張連地81歲去世,至今已經有30多年。老人回憶説,那個時候,她的婚禮也是十分的風光,那個時候加上張家的一個親戚升官當上了保長,喜上加喜,就辦了50多桌,當時轟動了張向家兩溝的人。但是那個時候兵荒馬亂的,國民黨大肆拉兵,讓貧民百姓雞犬不寧,剛剛結婚後的丈夫張連地為了躲避拉壯丁,不但被關押了十二天,還是託人用錢去贖回來的,而且還經常給保長甲長當下人,做苦力,在他們的庇護下躲兵役。老人性情不急不躁,對人和藹可親,與周圍鄰居和睦相處,也從來不為家裏的事情操心,所以説天天都有一個好心情。無論是在舊社會,還是在後來的大集體生產中,都是十分勤勞,做農活,打雜,什麼都幹,手也很巧。老人特別注重對子女後代的教育。以前那個舊社會,孃家人重男輕女,不準女孩子讀書,不到16歲就嫁人,讓她當了一輩子的睜眼瞎。所以後來對於孫子們都是要求他們好好學習,多讀書。“老人時常給孩子們説,現在社會好的很,不管是吃的、穿的,處處都比當年的地主還好,教育孫子們必須要走正路,多做好事,積德行善!”張國秀説道。
老人生活閒適,在休閒的時候,還喜歡看電視,西遊記、電視連續劇和戰爭片都是她的最愛。
飛鳳鎮村村社社水泥公路通到了家門口,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枇杷園子,進閬中城也只有20多分鐘的時間。老人的孫子們遍佈閬中、南充、甘肅、上海、廣東等省市,這讓老人對於他的孫子、曾孫子、玄孫們都十分的牽掛,經常孫子們都打來電話問候,關心她的身體,回家給她買吃的穿的,這讓她很幸福,而她也十分關心他們的孫輩們,今年的她的最大心願就是遠在甘肅的曾孫媳婦和玄孫還沒有調回閬中,所以成天唸叨着,這也是她的心事。
老人最為高興的就是在百歲壽辰的時候,她的孫子、重孫子和玄孫們從天南海北都回到了飛鳳鎮,在村上的農家樂裏,一家人大聚會就有九桌,老人沒有請客,也沒有收禮,她説孫子們回來就是一種幸福。而對於為老人盡孝,雖然膝下只有一個女兒,但是孫子和重孫子們很多,老人的糧食吃不完,每月還有很多零花錢,孫輩們説:我們家裏人都十分的團結,對婆婆、祖祖都十分孝順,各盡各的孝,表達自己的心意!
老人除了身體有風濕病外,沒有其他什麼疾病,她最喜歡拄着枴杖在自家的房前屋後轉悠,和大女兒、孫媳婦們一起聊天講講笑話,回憶一段往事。很多孫子、重孫子都在閬中城,她還和孫媳婦們一起到閬中城市居住,隨時去看望他們一下,叮囑兩句。吃住都能和年輕人一起適應,老人心胸寬廣,從不與孫輩們計較什麼,幾十年都沒有吵過架,所以她走到哪裏,都受到擁戴。“現在國家的政策好,我們家的生活也好,我希望婆婆健健康康,多活一些年,我們一定把她伺候好!”
另據初步統計,閬中市飛鳳鎮現在有九十歲以上的高齡老人30多人,出了當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舒適的氣候外,主要原因是現在物質生活條件好了,醫療保障到位,老人們不愁吃穿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被稱之為長壽之鎮。
(2017-10-24)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户端訊 昨天中午,在合肥北一環一家酒店內,來自合肥的百歲老人李月榮奶奶,坐在輪椅上,手捧鮮花,頭戴生日帽,滿臉歡喜地接受後輩、親友們的道賀。“今天我給母親舉辦這場壽宴,希望母親平平安安,健康幸福。”壽宴上,老人的小兒子項學和説。
後輩與李月榮老人合影。
壽星與兒一起過生日
李月榮老人出生於1918 年2 月18日(農曆正月初八),老家在巢湖烔煬,三歲時生母就去世了,幼年時生活艱辛受盡磨難,後嫁到合肥老郊區的大楊鎮附近。老人育有7 個子女,四個女兒,三個兒子,自上世紀80 年代開始,老人跟着小兒子項學和一起生活,如今住在合肥北一環一小區。
項學和是皖籍扮演毛澤東的特型演員,他告訴記者,母親的百歲壽辰提前幾個月舉辦,原因在於,“一是習俗,二呢,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母親受難的日子,我把我的生日用來給母親做壽。”
項學和告訴記者,母親一生拉扯了七個兒女,很不簡單,“包括我哥哥姐姐家的孩子,都是母親拉扯大的,母親一生勞苦功高。”在項學和的記憶中,母親心地特別善良,在家門口的口碑很好。項學和告訴記者,在自己小時候,當時糧食不夠吃,有人來家門口要飯,“母親在自己沒有吃飽的情況下,把碗裏的飯扒給要飯的,寧願自己餓着肚子。”
七十多位後輩齊祝壽
前來參加壽宴的友人方煒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户端記者,自己認識李奶奶有好些年了,在方煒的印象裏,李奶奶是一位非常善良的老人,待人和藹可親,“雖然現在網絡時代很發達,百歲老人比以往更常見一點,但是這種現象還是要弘揚的。”而對於李月榮奶奶的長壽,方煒表示這與老人的生活習慣、家庭的和睦,子女的精心照顧是分不開的。
方煒表示,中華民族本來就是禮儀之邦,但因為現代社會工作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大,孝文化也一點點退化了,但是孝文化還是需要推崇的,“舉辦這場百歲壽宴,可能比孩子過百日宴,升學宴,更能鼓舞人,更能教育後代。”
如今,李月榮老人的直系後輩有90 多人,已經五世同堂。在壽宴現場,雖然有在外工作沒能趕回來道賀的後輩,但共有70 多位直系後輩前來參加壽宴。見到一大家子歡聚一堂,李月榮老人心情十分喜悦,後輩們給老人送上鮮花、生日蛋糕,戴上生日帽,祝老人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李奶奶手捧鮮花,滿心歡喜地接受子孫後輩的祝福。
飲食規律沒有忌口
記者瞭解到,項學和的父親1979 年去世,項學和1981 年當兵歸來後,母親李月榮跟着項學和生活居住至今,面對別人的稱讚,項學和表示,不敢説自己有多麼孝順,但作為中國的傳統美德,孝字擺在先,“我感覺我做得還不夠,有多大的感恩,在母親活着的時候表達,否則在父母百年之後,留下遺憾再懊悔也沒用。”
昨日上午,老人的重外孫女徐瑩和丈夫彭海勇,帶着3 歲半的女兒朵朵,來參加太奶奶的壽宴。“太奶奶現在和我舅爺爺(項學和)在一起住,我們每個月都會見太奶奶。”在徐瑩眼中,太奶奶的身體挺好的,喜歡喝粥、吃雞蛋,平時吃糖、也吃酸酸乳,“飯菜沒有忌口,飲食規律,腿稍微要差一點。”
在現場,李月榮奶奶頭戴時尚的紅色小圓帽,手捧鮮花,神采奕奕,記者與李奶奶互動、拍照,她也很欣喜地看着記者笑,記者注意到,雖然李奶奶耳朵不太好,但是思維清晰,見到每個後輩都能認得出來,“媽媽90 歲時生了一場大病,92 歲摔了一跤,把腿摔壞了,現在只能坐在輪椅上。”項學和告訴記者。
楊存岡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户端記者 許佳 攝影報道
□鏈接
我國的壽誕習俗
壽誕:即為生日舉行慶祝儀式,俗稱“做壽”、“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 歲生日叫做“長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慶賀。中、青年生日,沒有請客慶賀之例,俗諺“不三不四”,是説20、30、40 不慶壽,逢這樣年庚,只增加一些葷菜而已。40 歲不做壽,還因“四”與“死”諧音,做壽不吉利。壽慶通常從50 歲開始,50 歲為“大慶”,60 歲以上為“上壽”,兩老同壽為“雙壽”。兒女們在壽辰日要給父母做壽。諺雲“三十、四十無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鑼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説。80 歲壽辰多沿至下年補行。俗稱“補壽”、“添壽”,也有提前一年慶壽的。凡成年人壽慶,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計足齡;女子則“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皆“賀九不賀十”。舊俗還因百歲嫌滿,滿易招損,故不賀百歲壽。
壽禮:慶壽之家,先期為壽翁蒸制米粉或麪粉“壽桃”(壽越高,桃越大)分送親族好友,同時告知為家中某老人幾十壽慶之喜,祝壽以女婿女兒為主,兒子媳婦陪襯。
壽慶形式:慶壽之家發出請柬,同時佈置壽堂,堂前正中掛金色“壽”字,或掛“百壽圖”,兩邊掛賀聯“福如東海大,壽比南山高”。先擺好壽堂,壽辰前一天晚上,紅燭高照,壽翁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後,端坐上座,受子孫和幼輩叩拜禮,俗稱“拜壽”。壽誕日為正日,清晨,鳴放鞭炮,親族好友登門祝賀,俗稱“拜生日”。至時,壽翁迴避,堂上虛設空座,賀客向虛座行禮,兒孫侍立一旁答禮。
壽宴:先招待雞蛋、茶點、長壽麪。有不少地方,請全村、全族吃壽麪,未到的還送上門。吃壽酒,壽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幾個年齡相仿的老者作陪,在裏屋另開一席。菜餚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壽之兆。壽宴過後,壽翁本人或由兒孫代表,向年高輩尊的親族賀客登門致謝,俗稱“回拜”。富有人家還於晚上請戲班坐棚清唱(不化妝、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樂伴奏。大多唱喜慶戲文,如《打金枝》、《九錫宮》等。
(2017-10-09)
社區工作人員為百歲老人劉儼然祝壽。
中國江蘇網9月14日訊 9月9日,崇川區虹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聯合勞動保障服務站開展“為百歲老人過生日”活動。一大早,社區工作人員手捧鮮花帶着生日蛋糕來到街道轄區內的百仁堂敬老院,為百歲老人劉儼然祝壽。
家住虹橋新村139幢的劉儼然接過鮮花,笑得合不攏嘴,今年99歲的他,秉承南通人“過九不過十”的習俗,選擇在今年慶祝自己的百歲生日。五世同堂的他平日在家中也能盡享天倫之樂,他的6名子女中最大的76歲,最小的今年也有60歲了。伴隨着生日快樂歌的響起,蛋糕上的燭光映着幾代同堂的臉,一脈相承的血液在他們身上流淌。
“虹橋新村的居民偏老齡化,居家養老一直是我們的重要工作。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已經是近年來,我們轄區第5位過百歲生日的老人了。”虹西社區黨委書記劉德炎笑着説,“每次我們社區都會精心準備,替老人家祝壽,送上最衷心的祝福。”虹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長期以來針對高齡、獨居、孤寡老人提供讀報、維修電燈、上門理髮、惠民商家送餐等各類服務,同時整合資源,開設聲樂、民族舞、陶藝、書法、京劇等各類公益文化課程,為提高轄區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數不斷努力。
(2017-09-14)
2017年8月18日訊,“我都六十一了,回到家後還能熱熱鬧鬧地叫聲奶奶,您説,我這是多大的福氣呀。”説這話的人名叫範寧,他的奶奶程益蓮今年剛好102歲,而範寧是老太太的長門長孫。
程益蓮和家人
初秋的早晨,在江蘇如皋,記者終於見到了傳説中的百歲老太太程益蓮。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一切都是那麼自信:自己走出房間,坐到沙發上,自己端水喝茶,還指揮給我們沏茶倒水。問老太太長壽秘訣?孫子媳婦説:其實我奶奶就是心態好,真應了那句話,“神馬都是浮雲”,吃飯也不講究,我們吃啥,她吃啥,更喜歡吃鹹魚鹹肉,每天中午睡上倆小時,起牀就看中央台戲曲頻道,愛聽京劇,喜歡梅派、程派……
頭天晚上,家裏人告訴老太太,北京的記者要來採訪,估計老太太有點激動,平常都是八點起牀,今兒不到七點就起來了,所以今天還不是最佳狀態。孫子媳婦如是説。
程益蓮1916年農曆六月初二出生在如皋如城鎮,兄妹五人,她排行老三,現有一位弟弟,名叫程益康,也九十有七了。老太太17歲結婚,一生共育有十位子女,七男三女。老太太自小就聰明能幹,做的一手好針線活。
雖然老太太説的如皋話聽不大懂,但記者的到來,肯定讓老太太對自己的光輝歲月思緒萬千:她説:拉扯十個兒女不容易,除了讓他們餓不着,凍不着,我覺得這輩子最大的功勞就是讓兒女們上學讀書。
老太太的功夫沒有白費,老太太最大的兒子今年已八十有五,曾經是如皋中學的高級教師,其他的兒女也事業有成。如今兒女的兒女也各自成家,要是天南海北的全家人都到齊了,五代同堂,有六十五口!
“前年冬天,老太太摔了個屁墩,尾巴骨摔裂了,我想這下壞了,老太太肯定下不來牀了,誰知老太太三個月後,完好如初,又能下牀走路了。”孫子範寧講這話仍心有餘悸。
“那是我孫子和孫媳婦孝順,伺候的好,這輩子,我可享了孫子福了。”説這話時,奶奶一臉的幸福。“奶奶這輩子不容易,養活了十個兒女,又一手把我養大,如今我們最大的心願是我們陪奶奶安度晚年。”可不是嗎,範寧成家後,就和奶奶一起過,現在也巳度過了三十一個年頭。
快到晌午飯了,記者起身告辭,祝福老太太健康長壽時,老太太樂得合不攏嘴,説這輩子知足了,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孫子儘快抱上孫子。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卞軍
(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