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説過985、211 可你知道“雙一流”高校嗎?
你可能聽説過“985”、“211”,可你知道“雙一流”高校嗎?名校標籤或將進入更替倒計時。
你可能聽説過“985”、“211”,可你知道“雙一流”高校嗎?從2015年國務院正式公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開始,國家“雙一流”建設正式拉開大幕,與此同時,關於“雙一流”將取代“985”、“211”的消息也開始甚囂塵上。去年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將統一納入“雙一流”建設。今年6月,隨着網上有流傳42所雙一流大學入選名單一事,教育部回應:“雙一流”建設的有關工作仍在過程中,最終名單確定後擬於8月底左右正式公佈。這也意味着“統治”了大學江湖近20年的名校標籤或將進入更替倒計時。
隨着名單公佈時間日趨接近,“雙一流”是什麼?什麼樣的大學有機會進入“雙一流”?為何説會取代“985”、“211”?今天新浪高校駕到欄目將帶領大家提前做好功課,解密這些讓考生和家長困惑不已的大學建設舉措。
一、“雙一流”到底指的是什麼?
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雙一流”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槓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總體方案》從建設、改革兩方面共安排了10項重點任務。5項建設任務包括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着力推進成果轉化,5項改革任務包括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關鍵環節突破、構建社會參與機制、推進國際交流合作。
梳理高校標籤可以發現,其實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985”、“211”都是國家為增強高等學校教育、科研水平以及學科水平而採取的一系列建設舉措,而且這些舉措也都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最初的“211”還是即將公佈的“雙一流,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建設全國頂尖高校、並在此基礎上建設世界一流高校。
二、“985”“211”、“雙一流” 這些標籤意味着什麼?
雖然前文已經解釋了國家在高等教育建設上所實施的一系列大型的“工程”和“計劃”,但估計大家依然覺得雲裏霧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國家折騰出的這些個舉措,究竟意味着什麼?能憑這些來判斷大學的優劣嗎?
傳統序列——985>211>普通高校
現在“985”和“211”基本上已經成了名校的代名詞,而且在社會上、特別是招聘時也獲得廣泛認可。“985”一定是“211”,“211”不一定是“985”。在中國大學中,“985”、“211”、普通高校就像是金字塔一樣的層級關係。關於這些高校“常識”,考生和家長並不陌生,但至於它為什麼會成為判斷大學優劣的標籤,不少人卻説不出個所以然。
“985/211”高校資金相比普通高校佔有壓倒性優勢
從這兩項工程的建設內容可以看到,入選的學校都需要在教學、科研、基礎建設、國際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全面進行改革和建設。為實現這些目標,國家每年在這些“985”、“211”高校投入的資金相比於其他普通高校,佔有壓倒性優勢,而39所“985”高校又是這一系列高校中的“高富帥”。在2017年教育部直屬高校部門預算中,居於首位的清華大學2017年預算數達到了233.35億元,而居於末位的中央戲劇學院(非985/211)經費只有3.98億元,不過清華大學的一個零頭。
“
《方案》明確了10大任務,五項建設任務(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着力推進成果轉化),五項改個任務(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關鍵環節突破,構建社會參與機制,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可以説設計了雙一流建設的總體框架和發展目標。在雙一流建設中,我想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建設規模和數量的問題。我們大學數量較多,怎樣從這麼多的大學選擇出具備這一條件的大學是關鍵的第一步。我們是從數量的變化來尋求質量的突破,還是在少而精的條件下集中發展。這一點我們要有個規劃和設想,畢竟我們在人力財力上還有一定的限制。廣種薄收的思路,自由發展的狀態最好,但我們肯定不能兼顧所有。必須有一定的重點,優選一批,發展一批,成功一批。發展的數量要有個規劃,多少大學,學科中培養多少,不能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第二,我們要清楚是規劃還是一個新的評價辦法。如果是規劃就有先期性,先導性,也就是我們建設是有重點的,先佈置再建設。如果我們是一個評價,那就是大家都建設,然後評估誰達到標準誰上,從整個創建思路上也應該是這樣,這樣做能極大的調動學校創建的積極性,但有一個問題要想明白,這麼多的大學參與進來(當然是好事),其投入是巨大的,會不會撒了胡椒麪。因為在農村學校建設中,我們確實感受到了這一點,建了很多學校,一部分卻閒置了,造成浪費。在大學建設中,這一點是不是也適用?怎樣做好大學的建設,也應該超前考慮,也應該考慮成本和效益的問題,也應該做以整體規劃和調整。
(2017-08-08)
7月28日下午,由貴州省企業聯合會、貴州省企業家協會聯合省直有關部門主辦的“2017貴州企業100強、貴州民營企業100強發佈暨第十八屆管理創新成果推廣大會”在貴陽召開。中國煙草總公司貴州省公司、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貴州茅台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位列企業100強前三;貴州宏立城集團、貴州通源集團、貴州以晴光電集團有限公司位列民企100強前三。
會上,發佈2017貴州企業100強、貴州民營企業100強和2017年貴州省“成長之星”企業名單;為貴州雙百強企業和管理創新成果單位進行授牌;企業代表分別作交流發言。
據悉,貴州省企業聯合會參照國際通行慣例和“中國500強企業”及全國各省市區“企業100強”排序發佈規則,在企業自願申報基礎上,採取2017貴州企業100強以上一年企業營業收入為入圍標準排序和2017貴州民營企業100強以營業收入、增加利税、淨資產、研發投入、職工總數等五項指標綜合排序的方式,經專家審核,最終排出2017貴州企業100強、2017貴州民營企業100強,這是貴州省連續第12次發佈貴州企業100強和第三次發佈貴州民營企業100強榜單。
貴州茅台(圖片來源網絡)
2017貴州企業100強
在經營規模方面,2017貴州企業100強實現營業總收入8218億元,較上年增長624億元,增長8.21%。資產總額達22284億元,較上年增長2051.86億元,增長10.14%。其中,營業收入達到百億元及以上企業25户,户數佔全部100強企業的四分之一;營業收入達5874.77億元,佔貴州企業100強營業總收入的71.48%。
在税收總額方面,2017貴州企業100強納税總額847.09億元,較上年增加15.36億元,佔當年全省税收的75.46%,為全省財政總收入35.15%。其中,納税總額在1億元及以上的企業有69户,較上年增加3户,有11户企業納税額超過10億元。其中貴州中煙草公司以210.58億元穩居納税大户首位,茅台酒集團以187.29億元排名第二。
在企業效益方面,2017貴州企業100強共實現淨利潤474.83億元,較上年減少2.20億元,下降0.46%,降幅比上年收窄2.82個百分點。2017貴州企業100強入圍門檻為11.01億元,較上年增加31.61%。企業主要分佈在貴陽、遵義、六盤水等市州,其中貴陽市74户、遵義市9户、六盤水6户。
在產業發展方面,2017貴州企業100強中工業企業58户(含製造業、煤炭採掘業),其營業收入、淨利潤、税收分別佔47.89%、55.97%、68.51%。有31户服務業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3075.66億元,實現淨利潤186.02億元,分別佔貴州企業100強的37.42%和39.17%。建築業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增長24.10%和70.41%。
在產業專利方面,2017貴州企業100強新產品銷售額522.80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達6.36%。填報專利數據的61户企業共擁有各類專利12145件,比上年增加2465件。此外,貴州企業100強全年新增就業人員34978人。
花果園夜景
貴州民營企業100強
2016年“貴州民營企業100強”在提高民營經濟比重五年行動計劃的大力推動和全省第三次民營經濟發展大會的鼓勵下,貴州省民營大企業發展加速,實力增強,成為推動全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強力“引擎”。
在經營規模方面,2017年貴州民營企業100強企業實現營業總收入1577.44億元,較上年增6.13%。貴州民營企業100強入圍門檻為2.14億元,較上年提高0.97億元,提升率達82.90%。有17户營業收入20億元及以上企業,其中有3户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
老乾媽陶華碧(圖片來源網絡)
在納税方面,2017貴州民營企業100強共實現利潤98.53億元,納税83.70億元,較上年增長12.90億元,增長率18.22%。其中,貴州宏立城集團以8.34億元的納税總額位居第一,貴州老乾媽風味食品公司以7.55億元排名第二。年度納税超過1億元的企業有25户,比上年增加6户。此外,貴州民營企業100強全年就業總人數為119840人,比上年增加5308人。(中華工商時報 興雲)
附名單:
2017貴州企業100強名單
2017貴州民營企業100強名單
2017年貴州“成長之星”企業名單
(2017-07-28)
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牽動了全社會心繫教育強國的情思。無疑,我國的“雙一流”建設具有鮮明的“國家倡導、地方助推、高校主體”的中國特色。鑑於之前高校進入“211”、“985”工程就能獲得國家高額財政補貼,而且身份固化、利益固化,所以現在高校都把能否進入各類“雙一流”建設名單看作決定學校命運的“生死符”。在這樣的格局下,各類“雙一流”建設名單和配套方案“你方唱罷我登場”,眾多高校為了真真假假的“雙一流”建設名單“魂不守舍”,其最終結局無外乎是幾家歡喜多家憂。
面對這樣的鬧鬨,不禁發問,對於“雙一流”建設,政府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其作用究竟該發揮在哪裏?高校作為辦學主體又該擁有哪些職責和擔當?個人認為,在目前經費緊缺已不再是制約中國高校“雙一流”建設主要矛盾的客觀現實下,學校的發展定位和目標應交由學校自己來主張和實現,政府無需推出具體的官方“雙一流”建設名單。理由有五:
第一,世界一流大學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它沒有絕對的標準,也沒有固定的對象,説到底它是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本質上不易推出“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國成就世界一流高等教育指日可待,因為一來強大的綜合國力及中華民族對於教育一流的孜孜求索,沒有任何理由和困難可以阻止中國實現“雙一流”的步伐,二來中華民族的長盛久安也離不開一流高等教育的支撐和保障。只是具體的“雙一流”對象應該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造化,就像國外有的一流大學可能就是應合了某項重大社會事件的契機而發展形成,所以前期沒必要人為地豎起壁壘或對“入圍名單”過分渲染。
第二,最近教育部聯合五部委辦發佈的《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要向地方和高校放權,所以高校的目標規劃理應由高校自己來制定。中國提出建設“雙一流”的戰略目標明智而及時,但在國家層面上無需具體規劃到各所大學的發展目標與路徑,政府不能代替學校做決策。在目前各高校對“雙一流”入圍資格極度敏感和依賴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充分估計推出官方“雙一流”建設名單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之前第四輪學科評估併發的有高校為了學科名次而短期內關停並轉專業的非理性現象不容忽視。
第三,政府對“雙一流”建設的職責更多在於建立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競爭環境和保障機制。各行各業的翹楚,哪一個不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抓住機遇、發奮圖強的?其中不乏有不起眼的“蝦米”靠着一股拼勁,一路成長為業界“大佬”,也有大企業因一味等靠要、吃老本而最終破產的。同理,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最終“花落誰家”,唯有憑實力和成果爭得!所以,可否不要行政框定“雙一流”建設的入圍對象,讓有雄心、愛挑戰的高校都有“用武之地”。良性競爭,可以從根本上促進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上升,這是“雙一流”建設的基礎,也是拔出有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的制度保證。
第四,“雙一流”建設,終究是要靠學校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而目前高校尤其需要“安靜”的氛圍。類似入圍名單之類的選拔活動,要耗費學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因為入圍與否關係到學校的發展定位和經費投入,所以高校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都會心神不定四處打聽或被各種消息左右,無法保持辦學治學應有的沉靜和專注。 説到底,當一所大學在其辦學的各項職能上發揮出色,穩定地領先於世界範圍內的同行之時,世界一流是跑不掉的。所以,社會和政府部門推進“雙一流”建設,可能更需要營建讓高校能安心、靜心、專心搞建設的外部環境,把關注點放在學校的建設成果上。
第五,因為高等教育資源和經費緊張,所以國家需要把資金集中在若干所重點建設大學身上,這種早前國家推出各類教育工程名單的理由已不再主要。隨着國力的強盛及全社會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這種“捆綁”國家財政投入的需求,已大大緩解。的確,國外有國家和地區推出各類“頂級大學”建設計劃,這是因為他們普遍存在教育經費捉襟見肘的問題,而這種重點投入可能加劇高校兩極分化、投入效率低下和選拔機制不科學公平等問題也已引起各方重視。中國的國情不同,目前國內的一流大學最缺的並不是錢,而是科學的管理體制機制和氛圍等。所以,中國的“雙一流”建設不必蹈他國覆轍。
作者 | 樊秀娣,同濟大學辦學質量評估院專家,上海高校智庫管理與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7-06-20)
根據教育部官方微博“微言教育”發佈的最新消息:擬於8月底左右正式公佈“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值得關注的是,教育部此次發聲,是針對日前在網上廣泛流傳的一則“42所雙一流大學出爐,世界一流大學名單!”的網帖做出的回應。這份網帖稱,原“985”工程高校進入雙一流建設的共有39所,其中A類36所,B類3所,此外再新增3所B類學校。
針對這份網傳名單,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大決策。根據《總體方案》《實施辦法》,按照穩中求進、繼承創新、改革發展的基本原則,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遴選認定了一批“雙一流”擬建設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有關工作仍在過程中,最終名單確定後擬於8月底左右正式公佈。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教育部第一次針對“雙一流”進展進行闢謠。就在今年3月, 針對“雙一流”建設以及網上出現的所謂“雙一流”學校名單,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明確表示,這兩年關於“雙一流”的故事很多,“其實用一句話説,他們想多了。”
去年8月,還有一份“首批‘雙一流’建設擬定的大學名單”在帖子在網絡流傳。這份名單顯示,目前“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名單”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名單中還顯示,全國的259所高校的數百個學科入圍“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教育部也迅速針對這份網傳名單回應,稱從未發佈過“雙一流”大學名單。
在業內專家看來,“雙一流”假名單不時出現於網絡,引發關注和熱議,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可以理解為各地對於“雙一流”進展的高度關注。從政府到高校再到普通的民眾均意識到,“雙一流”建設事關我國高等教育未來走向。根據今年1月25日發佈的《實施辦法》,“雙一流”將按照每五年一個建設週期,2016 年開始新一輪建設,並建立建設高校有進有出動態調整機制。
可以確定的是,在教育部正式公佈“雙一流”建設名單前,網傳的名單均不實。
(2017-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