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野果,恐怕沒多少人會把當一回事,閒來無事去野外摘點嚐嚐還行,要是真把它當作產業來做,估計大多數人都不看好。但是在兩廣地區,當地農民卻將一種野果發展成了主業,並且靠它實現了脱貧致富。
這種野果叫做“益智果”,名字很獨特,很多人或許沒聽過,但它是著名的“四大南藥”之一,藥用價值很高,同時還兼具食用價值,經濟價值非常高。
(樹林下的益智)
益智果在古代就是非常知名的藥材,人們將野生的益智果採摘之後曬乾,得到的乾果被稱為“益智仁”,具有温脾、固腎氣的作用,很多中藥方中都有它。因為益智果的藥用價值高,因此和檳榔、巴戟天、砂仁一起被稱為“四大南藥”,與北方的“四大懷藥”相呼應。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它叫益智果,其實這與三國時期的一個故事有關。
相傳曾寫出《七步詩》“煮豆燃豆萁”的曹植,在幼年時期身體較弱,後來吃了別人送來的益智果之後不僅身體強壯了,智力也提高了,人們認為這種果實有使人增加智力的作用,於是給它起名益智果,這個名字就這麼流傳下來了。
(益智果)
益智果其實是山姜屬的一種植物,它的果實並不適合生吃,因為味道較為辛辣,一般都是加工成涼果蜜餞,就好像橄欖一樣,在南方市場上很受歡迎。益智果結果都是一串一串的,果實個頭不大,但是產量還不錯,種植兩年左右就可以結果了,如今5月份正是它成熟的季節。
種植户們帶着蛇皮袋,進入山林之中採摘,一次能摘上百斤左右。以前人們主要採摘野生益智果,近幾年才開始發展人工種植。
(農民採摘益智果)
益智果是一種非常好種的野果,它對環境基本上不挑,只要滿足陰涼這個條件就成了一大半。如今人們種植益智果可謂是因地制宜,在當地的樹林下種植益智果,充分利用了林下經濟,既不影響樹木生長成材,又能種植大量的益智果,一舉兩得。
能在樹林下種植的作物不多,能大規模種植的更是少之又少,益智果這一特性節省了土地資源,種植成本也降低了,目前在廣東陽東、廣西梧州、雲南等地,有不少農户開始種植益智果,它也成了農民們增收的“致富果”。
(曬乾的益智果)
除了將益智果開發成涼果蜜餞和藥材之外,益智果的花也可以開發成茶飲,它的花朵帶有姜科植物獨有的清香,同樣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開發成健康養生茶。此外,益智果的樹葉寬大,還可以用來包粽子,端午節快到了,用它包粽子別具一格。
讀者朋友們,你們的家鄉是否有益智果這種植物?歡迎留言説出你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