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中國脱貧攻堅地方實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貴州遵義9月2日電題:中國脱貧攻堅地方實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作者賀先青

  扶貧怎麼扶?遵義師範學院黨委書記王大忠説:“扶貧先扶智”。智力怎麼用?中國社科院副秘書長韓大川説:“發揮專家戰略研究、建言獻策的專長”。近日在貴州遵義舉行的2017中國・貴州第五屆“後發趕超”論壇上,專家學者探討交流中國貧困地區脱貧攻堅的地方實踐,彰顯地方各有特色,脱貧各有神通。

  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科研局)、貴州省社會科學院主辦,以脱貧攻堅中的地方實踐為主題,重點聚焦脱貧攻堅、跨越發展。

  “青海三江源因其特殊的地理、生態、宗教民族等成為中國比較典型的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青海社科院副院長馬起雄説:“經過調查研究,青海探索出‘飛地經濟’模式”,即根據青海特殊的生態特點,整體統籌規劃產業發展,打破行政區限制,引導、支持三江源區將因保護生態、不適宜在當地發展的工業企業、項目向省內三大工業園區轉移建設。形成以生態為統籌、貧困人口積極參與的產業扶貧模式。

綜述:中國脱貧攻堅地方實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青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馬起雄在演講中介紹青海扶貧的實踐經驗。 賀先青 攝

  福建在扶貧攻堅的探索中,首先提出了“山海協作”的扶貧模式。福建社科院副院長黎昕介紹説:“安排23個沿海經濟較發達縣(市、區)與23個重點縣建立對口幫扶關係,實現資金幫助、‘面對面’會商、‘點對點’幫扶”。據瞭解,“山海協作”模式推動了共建山海產業園、培育發展支柱產業等項目。

  “扶貧扶智”,思想先脱貧,湖南走出了一條“文化扶貧”的道路。在湖南的扶貧實踐中,把轉變思想觀念,開展對話“心連心”的“文化扶貧”放在脱貧攻堅的重要位置。據瞭解,2016年,湖南建成首批400個貧困地區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點,2017年將繼續推動288個示範點建設,啓動民族縣和邊境縣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全覆蓋工程。此外,湖南還致力於打造“文化+旅遊”扶貧模式,把貧困地區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甘肅扶貧重在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在甘肅農村,突破農地制度瓶頸解決農民收入,以農地改革使農民變成中等收入羣體。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福生説:“激活中國農村經濟,要害在於激活生產要素,改革農地制度,為‘農工業’的發展創造土地規模使用的條件,使留在農村的農民成為擁有家庭農場的中等收入羣體”。

綜述:中國脱貧攻堅地方實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黎昕在論壇演講中介紹福建扶貧的實踐經驗。 賀先青 攝

  國發[2012]2號文件要求貴州走出一條“符合時代要求和自身實際的後發趕超之路”,貴州探索並提出了“大數據、大生態、大扶貧”的發展戰略。貴州根據生態、地理地貌、民族文化等特色大力推進山地旅遊,國際山地旅遊聯盟秘書長何亞非曾説:“貴州用旅遊打造了山地貧困地區脱貧攻堅的國際樣板”。互聯網時代,貴州利用大數據的優勢,發展農村電商,讓深山裏的黔貨走出山門,成為貴州農民脱貧攻堅、後發趕超的關鍵利器。有公開報道的數據表明,貴州山地旅遊與電商扶貧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中國各地脱貧攻堅的地方探索與實踐,正緊緊圍繞區域特色走出一條精準扶貧之路,走出產業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文化扶貧、制度改革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扶貧等眾多形式。(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4 字。

轉載請註明: 綜述:中國脱貧攻堅地方實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