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成渝記:封閉盆地躍入開放前沿|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⑤

成渝雙城志⑤ 山水相依

千年成渝記:

封閉盆地躍入開放前沿

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偏處西南的四川周邊均是鐵璧合圍的山地,這些山地把天府之國圍成一個巨型的、自給自足的城堡——西部是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北部是大巴山、米倉山,外圍則是橫斷中國南北的秦嶺;東部是巫山,東南部是大婁山;南部是大、小涼山以及雲貴高原。

如此“侷促”之盆地,古往今來,外人進入四川或川人去往外省,只有翻越川北蜀道和乘船過川東三峽這兩種主要途徑。

蜀道三峽,一北一東,山水相依,串聯起雄關高嶺、大江大河,也穿越着中國歷史的重重山川。這兩條水陸要道,既是見證中國交通發展的活化石,也是人類築路、航運史上的不朽奇蹟。

如今,無論是蜀道還是三峽,交通條件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蜀道易”與“高峽平湖”為內陸開放提供了交通物流支撐,水陸空立體交通物流網絡,讓成渝更快、更好地連接世界。

千年成渝記:封閉盆地躍入開放前沿|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⑤

劍閣縣古道遺址

天路雲端 神奇蜀道

先民們以血肉之軀修築眾多隱秘古道,如同草蛇灰線一樣,穿越川陝之間的千山萬壑,把偏安西南的四川與中原大地連接起來,是為蜀道。

蜀道因“蜀”而得名。古蜀國最早為商、周方國,歷經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代。戰國時秦滅蜀,設蜀郡。三國時,劉備建蜀國。五代時王建、孟知祥建前、後蜀國。元代以後,蜀為四川省別稱。《史記·範睢蔡澤列傳》説“棧道千里,通於蜀漢。”唐代大詩人李白《蜀道難》詩:“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更是傳誦千古。 在中國歷史上,若能取得秦嶺以南的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經常能成就“王霸之業”。 在眾多歷史節點,蜀道都扮演着主角,或是大一統的肇始者,或是王朝的拯救者,與其説這是一種巧合,不如説是一種得天獨厚的歷史必然。 許許多多精彩的歷史故事都發生在蜀道上。血雨腥風,旌旗獵獵,殺伐之聲迴盪在關隘叢林。對於中國古代政權來説,要王天下,就一定要取漢中和巴蜀;而要奪取漢中和巴蜀,對於中國古代傳統的崛起於黃河流域的軍事政權來説,就一定要開鑿從北向南、連通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四川盆地的蜀道。

千年成渝記:封閉盆地躍入開放前沿|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⑤

《四川全圖》之劍閣圖

明清之前,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穩定在北京,這使得關中地區的政治地位隨之下降。 明清以後,蜀道的主要交通方向從原來的南北走向,重點變成了東西走向,即變成了以長江為主幹的峽路交通地位的上升,這也使四川的對外聯繫重心從川西轉向了川東南,其重要表現就是重慶(渝州)的地位崛起。 由於重慶的崛起,使得四川盆地形成了以成都和重慶為雙中心的城鎮分佈格局。重慶被設為直轄市,更是蜀道的交通重心從南北向東西轉移的重要表現。 蜀道沿線的交通也發生了鉅變。到2019年底,川渝新增G8515線榮昌至瀘州段高速公路,南渝、遂渝、成安渝和成渝高速公路逐漸構成川渝公路網主骨架,讓天塹變通途。按照瀘州市與重慶市榮昌區、永川區、江津區今年4月簽署的行動計劃,正在緊鑼密鼓推進的一系列重點任務中:成渝鐵路擴能改造;隆黃鐵路隆敍段擴能改造及敍畢段建設;南充—榮昌—瀘州—畢節城際鐵路等一批項目,打造便捷聯通區域節點城市的城際鐵路和普速鐵路網;重慶-瀘州-宜賓沿江貨運鐵路、永川至瀘州市域鐵路(延伸至川南城際鐵路)、瀘永高速公路、長江瀘渝段生態航道整治項目等,將更進一步地便捷川渝兩地的交通,密切兩地的聯繫。

川江航運 水陸通衢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蜀道難》,最經典的名句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而詩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一句,有學者認為這是李白描繪的長江三峽的自然景觀。 長江三峽自古交通不便,特別是峽江兩岸絕壁夾江而起,壁刃千尺,瞿塘峽和西陵峽段更是以灘多水急著稱。灘險處,水流如沸,泡漩翻滾,洶湧激盪,驚險萬狀。每遇洪水季節,川江航行中斷,上下往來交通斷絕。 三峽兩岸,懸崖峭壁,壁立千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奉節古城草堂河口,還可看到北岸那刀砍斧削般的絕壁腰際,纏繞着如腰帶般的石徑,這就是長江三峽非常有特色的與長江並行的纖道。

千年成渝記:封閉盆地躍入開放前沿|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⑤

嵌鑿在懸崖峭壁上的三峽纖道(1911年)

歷史上的三峽纖道,自瞿塘峽附近的白帝城起,經巫山至與湖北交界處鯿魚溪,全長97.5公里,號稱“二百里纖道”。纖道中,水急灘多,上行船需人力拉縴助航。上灘時,需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絞灘”。絞灘的縴夫,既辛苦又危險,需匍匐前行,進寸退尺,稍有不慎,便船毀人亡。 為便於通行和出於其他功用方面的考慮,先人在峽江兩岸留下了許多古棧道遺蹟,有名的有瞿塘峽棧道、孟良梯棧道、偷水孔棧道、大寧河古棧道(鹽道)等,這些硬生生從懸崖峭壁開掘出來的棧道、鹽道,既是峽江交通變遷的縮影,也是峽中名勝古蹟之一。
千年成渝記:封閉盆地躍入開放前沿|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⑤
廣元附近的棧道遺址

從古至今,航運艱難,三峽兩岸的人民充分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鋪平三峽暢通的道路交通,付出了人力、物力、財力乃至於生命的代價,消除了很多安全隱患,也積累了豐富的航運經驗。

三峽沿岸歷史上經常發生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如東漢永元十二年(100年),三峽中的西陵峽發生山崩,形成著名的險灘——青灘,此後青灘又多次發生巨型巖崩,造成斷航,最長一次從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起,斷航時間竟長達82年之久。歷代政府採用積薪燒石、燃煤鍛燒等方法鑿平礁石,清除巨石。

早在2004年,三峽航道就成為長江最繁忙的水運線。三峽交通的徹底改變,始於2008年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主體工程的完成。2019年開始,重慶提出要打造三峽水運新通道,提升黃金水道航運能力,加快構建區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這個綠色工程將徹底打破瓶頸和梗阻。

近年來,成都、重慶的國際航線不斷快速增長,加快了機場擴建和臨空經濟建設步伐。到2019年,成都已先後新開通了直飛芝加哥、伊斯坦布爾、羅馬、德里、温哥華、赫爾辛基、布魯塞爾等14條國際客貨運航線。截至2019年12月22日,成都的國際及地區航線數量達122條,其中定期直飛國際航線71條,在我國中西部地區持續位居第一。

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國際及地區航線累計達到95條,不僅加快了重慶市建設國際航空樞紐的步伐,也縮短了重慶與中歐、日本和東南亞相關城市的時空距離,推動客流、物流雙向聚集,實現互利共贏。

通達國際的航空樞紐形成,與陸路、水運航線交通樞紐開闢出更多的“新蜀道”,改變了千百年以來古蜀道與川江的出川通道格局,開創了巴蜀與世界的密切聯繫、交流合作的新時代!

蜀道難 川江險

成渝承載千年的交通記憶

對話專家
千年成渝記:封閉盆地躍入開放前沿|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⑤

李勇先,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范仲淹研究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宋史、歷史地理、地理文獻整理與研究。

【説蜀道】

封面新聞: 何為蜀道?其線路大致是如何走向的? 李勇先: “蜀道”就是指入蜀的道路。 從廣義上來講,凡是入蜀的道路都可以稱為蜀道 , 無論是從關中進入巴蜀,還是通過川東長江三峽進入巴蜀,都稱為蜀道。歷代許多巴蜀遊記直接就以“蜀道”作為書名或篇名,如清代王士禎《蜀道驛程記》、李德淦《蜀道紀遊》、現代文學大家郭沫若《蜀道奇》等,都是以“蜀道”來命名。 蜀道至少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通,甚至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廣義的蜀道包括川東一帶的水陸交通道路。 尤其是川東古代巴國鹽井資源十分豐富,巴人很早就利用川東水陸交通道路進行食鹽貿易,成為巴國立國的重要經濟支柱。巴國與楚國、蜀國之間的戰爭也主要是為爭奪鹽井資源而展開。大家都知道巴蔓子,寧願自刎,也不原意將盛產鹽的地方交給楚國。當時巴國所許三城包括魚邑(重慶奉節、重慶巫溪)、巫邑(今重慶巫山),正是鹽泉所在之地,這是巴國經濟命脈所在,故蔓子寧願捨棄自己頭顱,也要力保這些地方不致丟失於楚,足見其忠於巴國熱愛、巴國之心。
千年成渝記:封閉盆地躍入開放前沿|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⑤
蜀道的幾條主路線 從狹義的蜀道來看,蜀道僅指我國曆史上翻越秦嶺、巴山、溝通漢中盆地、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幾條古驛道。 主要有翻越秦嶺從關中進入漢中盆地的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翻越大巴山、米倉山從漢中盆地進入四川盆地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統稱“秦蜀古道”;而隴蜀之間的道路在歷史上最著名的有河南道(又稱吐谷渾道)、陰平道等, 統稱為“隴蜀古道”。 封面新聞: 由於視野的拓展和新的道路發現,蜀道在歷史上發生過哪些線路變化? 李勇先: 舉個例子,先秦、秦漢時期的金牛道最初的路線要經過白水關,也是我們曉得的張儀、司馬錯攻蜀所經過的道路。在白水江左岸金牛古道上出土了大量戰國文物,如出土有秦武王二年秦國頒佈蜀地種田的《為田律》,該木牘出土於青川秦墓中,就有鑄刻“相邦九年呂不韋”字樣的古代兵器銅戈,鑄有小篆“蜀郡”二字的先秦農具古鍤,上百座戰國墓和大量漢墓中出土的“秦半兩錢”、巴式劍、古銅鏡、陶器,刻有“成亭”字樣漆器等可證。 唐宋時的金牛道,已經改為沿嘉陵江進入蜀地,也就是自今陝西寧強縣陽平關--沿嘉陵江抵四川廣元。這是金牛道的第一次大改線,這條道路比秦漢金牛道更加便捷。 明清時期,金牛道又出現了第二次改道,元代以後金牛驛道北段不再取道嘉陵江河谷,而是取道更為便捷的五丁峽、七盤嶺一線。以上是關於金牛道北段即今陝西寧強大安至四川廣元昭化之間幹線的變化。 封面新聞: 圍繞蜀道這個“古戰場”,歷史上發生過很多驚心動魄的重要歷史事件,請舉例説明? 李勇先: 從歷代軍事戰爭來看,蜀道上名關險隘眾多,如劍門關、仙人關、武休關、百牢關、饒風關、孤雲山、兩角山等,都易守難攻,歷史上金牛、故道、褒斜、儻駱、陰平等蜀道上不知發生過多少次驚心動魄的戰爭。 由於川陝蜀道大致南北平行,在歷代軍事戰爭中,兵家常常利用棧道或數路並進,或佯東西,或於蜀道關隘險要之處據險阻擊,設伏制勝,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軍事奇蹟。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從金牛道滅掉巴蜀,設立蜀郡、巴郡進行直接統治,為秦國統一奠定了重要基礎。 還有大家熟悉知的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漢中王劉邦用張良計謀,明修子午棧道,麻痹項羽,卻悄悄從另一條故道出漢中,佔領陳倉進而奪取關中,攻入咸陽,成就霸業。三國時,魏國大將鄧艾率奇兵翻越摩天嶺,從陰平偏道攻入成都等都發生在蜀道上。

【説三峽】

封面新聞: 現在來説説三峽。峽江兩岸絕壁壁刃千尺,每遇洪水航行中斷,縴夫船工異常艱難,請介紹一下這方面情況吧。 李勇先: 我們平時説的川江,是指宜賓至湖北宜昌一段,其中宜賓至重慶稱上川江,重慶以下稱為下川江。下川江所流經的三峽地區,因兩岸山巒夾峙,水流湍急,所以又有“峽江”之稱。峽江自古就是進出巴蜀的門户。這一段水流湍急,沿途險灘多達一百餘處,其中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最為險要,古代説此地“鎮渝川之水,扼巴鄂咽喉”。 歷史上,三峽地區多次發生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航道斷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記載,大禹曾鑿瞿塘峽“以通江”,開西陵峽“斷江峽口”,終於使長江順利通過此地,順流則下,直奔東海。晉郭璞《江賦》説:“巴東之峽,夏後疏鑿。”揚雄《蜀王本記》説:“時巫山峽壅,而蜀水不流,帝令鱉令鑿,以通江水也。”這些傳説中的英雄人物大禹、開明氏對疏通三峽航道做出了重要貢獻。 封面新聞: 川江縴夫辛苦又危險,稍有不慎便船毀人亡。請問,著名的“川江號子”跟這有關嗎?歷代地方政府對三峽險灘又是如何整治的? 李勇先: 由於長江上游自古灘多水險,舟行稍有不慎,就會遭遇覆沒的危險。早在唐代,就有專門的“篙工”專司引導航行。明清時期,也有專門灘師負責引導過灘。同時,在川江上逆水行舟,僅靠船工划水是不夠的,還需要縴夫在岸上拉縴,於是在川江上出現了專門拉縴的縴夫這一職業。 在拉縴時遇到不同纖道和障礙,甚至意外情況, 為了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從而產生了“川江號子”。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川江縴夫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號語,成為飄蕩在川江上的藝術絕唱。
千年成渝記:封閉盆地躍入開放前沿|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⑤
舊時三峽一帶的船工很艱辛 由於川江航道多急流險灘,經常發生沉船事件,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歷代地方政府經常對這些險灘進行整治,還有民間鄉紳、商人、船幫、僧侶等集資整治川江險灘。如清嘉慶、道光年間,奉節和萬縣一帶官紳商民捐資,對廟基子、東洋子、猴子石、狐灘、白纖灘等險灘進行治理,並修築了纖台、纖道,極大地方便了船隻航行。又如清政府早在康熙年間,在川江上大規模地設立救生紅船,尤其是在三峽泄灘、巴峽、瞿塘峽、灩瀕堆、新灘、獺洞峽、黃牛峽等處設立救生小紅船,隨時向遇險船隻提供救助。

【説變化】

封面新聞: 如今,無論是蜀道還是三峽地區,交通條件早已發生改變,火車、航空、公路等網絡運輸四通八達,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您能談談這方面情況嗎? 李勇先: 是的,無論蜀道還是三峽,數千年間穿越着中國歷史的重重關山。隨着如今交通的全方位發展,已經成為一份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 先説蜀道。 1956年1月通車的寶(雞)成(都)鐵路,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是突破“蜀道難”的第一條鐵路。 寶成鐵路北起寶雞,經鳳縣、兩當、徽縣、略陽、寧強、廣元、劍閣、江油、綿陽、廣漢、德陽、新都至成都,與成渝、成昆鐵路接軌。 2017年底西成高速鐵路開通後,更是方便了古蜀道沿線的交通出行。 注意到一個現象,連接川陝兩省近現代建設的公路、鐵路、高速路,基本上是在古蜀道的基礎上修築的,選線也主要是沿古蜀道線路設計施工的。比如川陝公路,就取線於古褒斜道和金牛道。由西安到四川萬源的西萬公路,北段取線於子午道,南段取線於荔枝道。由周至到洋縣的周洋公路,大部取線於儻駱道。由眉縣到漢中褒谷口的褒斜公路,取線於秦漢褒斜道。由南鄭縣到四川南江線的二南公路,基本上取線於米倉道……這簡直是在歷史的隧道一路疾行啊。 三峽地區的交通鉅變同樣激動人心。上世紀50年代以來,川江航道得到逐步整治,暗礁險灘排除,特別是葛洲壩工程的興建,提高了三峽水位,徹底改變了川江航道,青灘、泄灘、崆嶺灘、灩澦灘等險灘等都已盡沒江底,三峽險灘均已化險為夷。 近年來,隨着“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實施,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航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早在2012年,重慶經三峽庫區的水上貨運量、港口貨物吞吐量就雙雙突破億噸。2018年夏,重慶開通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將重慶物流企業、貨運企業、各園區、製造企業和金融企業聚集在一起,建成一個下游延伸到城市配送,上游延伸到生產企業的全產業鏈的物流生態圈。 成渝地區,除了成渝鐵路、川北鐵路、達萬鐵路、宜萬鐵路、渝懷鐵路和遂渝鐵路等,還有重慶上至成都、下至宜昌的高鐵。三峽周邊,也有重慶江北機場和宜昌三峽機場,連接了走向世界的網絡交通。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三峽紅葉、四季雲雨、千年古鎮、萬年文明。” 四通八達的公路建設也帶來了旅遊出行的便捷,有兩個例子讓我印象很深:往昔三峽地區最山高水急、懸崖如林的巫峽、瞿塘峽,2017年來修建了兩條奇崛的自駕公路:一條是谷底公路——當九路,由此巫山至神農架130公里出境通道全線貫通。另一條是雲端公路——三峽雲巔·神女天路觀光線,完全高建在懸崖絕壁上,穿梭在雲霄林海中,沿途可以鳥瞰巫峽、巫山十二峯等。這在以前簡直難以想象。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大家都在看 1.友情提醒:本週日上班 2.最新!這個行為,可以故意殺人罪處罰! 3. 成都幼兒園復學後,已交的保教費、住宿費和伙食費可退 編輯 劉紅 責編 胡瑤 審核 趙曉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432 字。

轉載請註明: 千年成渝記:封閉盆地躍入開放前沿|成渝雙城志:山水相依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