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深圳某大學羅姓女生在香港失聯的消息得到廣泛關注,據瞭解,她此行是去香港購物,且不是第一次去香港,算是輕車熟路,失聯更讓家長、同學和朋友焦心。大家也都默默為她祈禱,希望能平安回到父母身邊。可萬萬沒想到,劇情反轉,香港那邊傳來消息,該女大學生在到達香港的當日(7月29日)下午,因涉嫌盜竊被捕,並已於7月31日下午在法院提堂。雖然每一個人都可能犯錯,但這樣的結果令所有人哭笑不得,唯一令人欣喜的是她是安全的。
一個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將貪婪之手伸出,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不得不令我們反思教育的初衷和終極目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為先,智為後,如何對進行德育理應引起家長、學校的高度關注。好的習慣往往從小養成,那麼,怎樣防微杜漸,怎樣在孩子誤入歧途時給予正確、及時的引導呢?
我們首先得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階段:
1-5歲,不是故意偷拿東西
小編髮現,寶寶從1歲開始,玩玩具特別“喜新厭舊”,看到沒玩過的玩具,總會一把拿過來。當然,有些情況下,玩具的主人並不在場,這種情況當然不能稱之為偷,不在討論之列。
這年齡段的孩子嚴格上不能稱為“偷”,因為他們尚分不清想象與現實,他們有時候看到喜愛的東西便用行動歸為己有,他們心中也尚未有“你的”、“我的”概念。而這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甚至給孩子示範正確的請求方法,“你能借給我玩嗎?”,或者“我能玩一會嗎?”如果遭到對方拒絕,父母該及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考慮是否該給孩子買了,雖然買了後也許就沒那麼大吸引力了。
6-10歲,理解偷竊是錯誤的行為
這年齡段的孩子,由於心智已經比較成熟,能理解偷竊是不道德的行為,並且也懂得了物權了。如果發生偷竊行為,可以考慮是故意而為之的。有學者曾經做過統計,説孩子第一次有偷竊想法或行為的年齡,往往集中在5~8歲的年齡段,尤其以男孩子常見。在這時,家長應高度重視並採取必要的措施,父母就需要明確告知孩子,“這是別人的東西,不是你的,不詢問別人、不經對方同意就據為己有是錯誤的行為。”孩子對於自己是否受歡迎十分受關注,可以告訴孩子,私自佔為己有是偷竊行為,做出這樣行為的孩子是不受大家歡迎的。
那麼,如果大人發現孩子有真正的偷竊行為,該怎麼做呢?
1. 培養同理心
“如果你最喜歡的小魔仙被偷了,你會傷心嗎?你會怎麼辦?”同理心往往能夠讓孩子試着換位思考,減少傷害他人的可能。
2. 樹立好榜樣
父母的價值觀會給孩子以參考,有些家庭因為孩子小偷小摸得到好處而沾沾自喜,最終會害了孩子。例如,有些家長喜歡撿漏洞,撿便宜,去公園、遊樂園玩時逃票,這雖然不是直接的偷盜行為,卻與偷無異了。
3. 弄清楚原因
這年齡孩子的偷竊行為有多種原因,一是因為缺乏,二是模仿,三是為了顯擺,這時父母瞭解清楚孩子背後的偷竊動機很重要,能及時幫助孩子免入歧途。比如家庭給孩子的零花錢較少,又比如孩子多次要求買某種東西而父母拒絕,再比如孩子在跟他人的攀比中自尊心受創……所以,從第一次發現孩子偷竊時,就需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4. 情與理結合
過來人都知道,斥責打罵會助長孩子撒謊行為的發生,因為孩子會因為逃避下次的打罵而撒謊。所以,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偷竊而對孩子斥責打罵,不僅不利於事情的解決,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導致孩子通過故意或更多的偷竊而發泄不滿。所以,父母需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父母需要經常告訴孩子,即使是一針一線,也不應該拿別人的。
很多證據表明,如果父母從孩子第一次偷竊時做出理性的行為,能避免不少孩子步入歧途。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引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説到這,小編不禁想起《三字經》裏的這段話,值得所有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