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日話題:燒不好煤怎麼治得了霾2015.12.8日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綜合

  不久前,京津冀地區經歷了“寂靜嶺”式的霧霾圍城,PM2.5嚴重爆表。短暫“藍天”後,霧霾今天再度來襲。燃煤污染一直被視為霧霾的最大“元兇”。霧霾治理不好,有人怪清潔煤推廣難。為什麼會出現推廣難?而且,光燒清潔煤就夠了嗎?

  控制燃煤污染以治霧霾,清潔煤成“救星”

  煤炭散燒對大氣污染“貢獻大”

  “成也煤炭,敗也煤炭”,這句話是中國的真實寫照:我國依賴煤炭能源,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卻犧牲了環境。數據顯示,我國煤炭消費比重接近70%,遠高於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20%左右的平均值。這個數字直接造成了如今“難纏”的霧霾問題。

  2013年我國能源消耗構成

  去年,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發布《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報告稱,約6成的PM2.5由煤炭直接燃燒產生。其中工業過程和民用源是貢獻最大的污染源,排放量佔比接近60%。

  而煤炭散燒是最為突出的問題。我國的煤炭集中利用度低,學者劉科曾提到,“世界平均煤炭集中利用度是60%左右,歐美日等能達到90%以上,而我國煤炭集中利用度不到50%”。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漢臣估算,工業鍋爐、家庭取暖、餐飲用煤等“散煤”的煤炭消耗量佔全國的20%。煤炭散燒很難統一管理,“散煤”的使用者用着價格低廉,但卻污染嚴重的“煙煤”,且不會裝任何環保設施,相當於污染直排。

  籠罩在霧霾陰影下的河北省,“散煤”燃燒問題就很嚴重。據半月談10月份的報道,石家莊市農村地區“散煤”使用量大,直接導致“2013年12月到2014年3月採暖期的統計數據顯示,市區周邊縣區的二氧化硫和PM2.5濃度均值分別高於市區均值的52%和8.8%。”

  正因如此,很多專家認為,治理“散煤”燃燒是治霾的着力點。

  由此,從上到下紛紛制定潔淨煤推廣任務,京津冀地區是重點

  華北地區煤炭消耗量佔全國的25%

  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佈後,環境保護部等六大部委又出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簡稱《細則》),重點防治華北地區的大氣污染。《細則》提出,“到 2017 年底,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基本建立以縣(區)為單位的全密閉配煤中心、覆蓋所有鄉鎮村的潔淨煤供應網絡,潔淨煤使用率達到 90%以上。”

  目標定下來後,地方層層制定清潔煤推廣任務。由此,京津冀地區開始了“散煤”治理、潔淨煤推廣的工作。

  但現實中,清潔煤推廣阻礙重重

  相比散用劣質煤,清潔煤不僅能夠有效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還能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節煤率在20%以上。但其推廣,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

  多頭管理,造成制度性障礙

  以河北省為例,該省推廣清潔煤已有兩年,但卻成績慘淡。據財新網的報道,河北全省2014年的型煤(潔淨型煤,也稱型煤,是清潔煤的一種)推廣任務為200萬噸,實際完成52萬噸,僅完成目標任務的四分之一。今年河北省仍“咬牙”將任務目標定為700萬噸,雖然這看起來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部分人只看結果,將清潔煤推廣難的矛頭指向農民不配合。這樣的分析常見諸報道:農民認為相比型煤,劣質“散煤”性價比更高,不僅便宜,而且燃燒效果更好。

  清潔煤的多頭管理

  不可否認,農民確有對成本的考慮,但清潔煤接受度低,制度障礙也是“推手”。如上圖所示,潔淨煤的生產、市場推廣、使用、補貼發放等涉及多個部門。多頭管理造成兩個後果:

  一是各部門“打架”,導致清潔煤推廣做無用功。比如,環保部門負責推廣清潔煤,農業部門負責推廣爐具,新型爐具推廣不及時或不到位,就會讓清潔煤購買者產生“不如散煤好用”的誤解。據財新網7月的報道,按照政府分工,河北省發改委目前對型煤推廣工作負責,省農業廳目前專注於“通用高效節能環保燃煤爐具”的推廣工作。但石家莊市農業部門兩年來推廣的一款環保爐,卻受到河北省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局長黃濤的質疑。黃濤認為,石家莊主推的環保爐是為煙煤完全燃燒設計,對型煤並不適用,該環保爐的推廣,反而增大了型煤推廣的難度。這無疑還間接使得專項資金得不到有效利用。《經濟》雜誌在調查北京市治霾資金的去向時,遭遇了環保局、發改委、財政局互相踢“皮球”,説不清楚治霾資金的具體情況。

  二是不能環環相扣,致使清潔煤生產企業生存艱難。以石家莊為例,按照石家莊市《2014年城鄉居民分散採暖燃煤污染治理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清潔煤補貼發放對象是生產企業,購買人則只需支付差價,比如原價880元的型煤,政府每噸補貼360元,購買者只需付520元。而這差價則需企業先行承擔,清潔煤要實際銷售後,企業才能獲得補貼。財政局對清潔煤生產企業的補貼,要到年度終了後,才能按照對付程序進行清算。如果這一年清潔煤遇冷、銷售不暢,則生產企業生存艱難。

  部門之間互相扯皮

  雖然多個部門都參與到霧霾治理中來,但在多個部門的共同管理下,霧霾天氣反而愈演愈烈。

  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讓企業難“奉命行事”

  上個月,環保部對冀大氣污染防治核心區“散煤”潔淨化工作進行了專項督查。在隨機抽查10家集中供熱企業,7家儲煤煤質沒有達到非電工業用煤標準。

  對供熱企業來説,首要考慮的是成本。一方面,守法成本高。如果要嚴格執行“限煤令”,企業不僅要更新設備;還要高價購買優質煤。沒有甜頭可吃,企業就會“陰奉陽違”。以哈爾濱供熱企業的現狀為例,據中國青年報的報道,由於設備改造和用煤成本的增加,且政府未能及時兑現給企業的補貼,導致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將劣質煤與優質煤攙着燒。

  另一方面,違法成本低,也讓企業“放心”違規。集中檢查能夠發現問題,但平時地方政府卻對違規環境污染現狀卻視而不見。一來是因為型煤供應能力建設還不足,出於社會穩定考慮,政府不可能一下子命令禁止劣質煤的銷售,二來是,新環保法雖然提高了中國環保部門執法力度,但實施仍會面臨困境,一個供熱企業涉及到多頭管理,環保部門有牙齒卻承擔不起環保責任。

  既然清潔煤推廣如此艱難,不如認真考慮“去煤化”

  國際經驗表明,改變整個能源的消費結構是重點

  主要指標對比(圖片來源:《煤炭消費減量化和清潔利用國際經驗》)

  今年初,自然保護協會發布《煤炭消費減量化和清潔利用國際經驗》報告,報告選取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四個典型國家作為案例,介紹四國煤炭消費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採取的措施,為中國煤炭消費控制提供經驗。

  整體上看,四國的煤炭消費發展有三個特點:一、從單純依靠煤炭,到發展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二、從各行業分散用煤、消費量增加,到煤炭集中利用度提到,再到發展替代能源,逐步減量化。三、在減量完成後,發展清潔技術,逐步實現低碳、零碳、負碳的技術升級之路。

  因此,對中國來説,煤炭“減量化”和“集中化”利用才是重點。

  單就“散煤”來看,比起推廣清潔煤,煤改氣也更為現實有效

  火力發電廠

  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漢臣認為,“散煤”因其難以集中治理導致單位燃煤治理成本高,應是“以氣代煤”的重點。但現實中,火熱上馬的“煤改氣”項目,改造對象卻從“散煤”轉移到了“大電廠”。比如北京定的目標是,到2017年,建設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全面關停燃煤電廠;天津定的目標是,2015年60%燒煤的發電廠要達到燒燃氣的標準;河北省也定下了淘汰燃煤鍋爐,提高天然氣供應的目標。但已完成和正在進行中的項目卻受到諸多質疑,被指環境效益不明顯,投資成本卻過高,而且還面臨着天然氣供應能力不足的問題。

  事實上,熱電廠“煤改氣”項目是地方政府“目標驅動”下的投機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指出,由於國家制定了煤炭“減量”目標,壓“散煤”難度很大,但壓大企業用煤相對容易,於是一些地方制定減排政策“避重就輕”,將寶貴的天然氣資源用在可通過煤炭清潔技術有效減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