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前夕(七月下旬),蔣介石召白崇禧到南京,商討抗日戰策,決定劃分幾個戰區,分區指揮作戰。京滬杭為第三戰區,先由馮玉祥任司令長官,後由蔣自兼。
(一)喪失制空權,聽任敵機狂轟濫炸。
我國空軍在抗戰開始時,為保衞京滬杭迎擊敵機,雖將敵人從木根津根據地飛來的重轟炸機殲滅殆盡,然我亦受重大損失,原有能作戰的飛機兩百多架,在空戰的一個月內毀傷幾盡,因而自九月中旬以來,戰場上不見有我機活動,而敵方則集中海陸飛機百餘架,每天早晨在我陣地上掃射和投彈,往往長達一小時。
我軍通訊人員往來遞送公文,也為避敵機襲擊,要一段一段地迎送,很費時間。我們指揮機關和後勤工作人員初到戰場,一聞敵機飛來即入防空洞躲避。某日青浦附近某兵站支部工作人員十餘人,聞敵機來襲,都入防空洞,適一彈命中,出入口震塌,全部窒息死亡。
(二)冒敵優勢炮火,浴血奮戰。
我軍在上海戰場上的野炮為數不多,敵人集中野炮在一百五十門以上,射程達八千公尺,白晝經常向我陣地和陣地後指揮所射擊。
某日,第一七三師師長賀維珍和該部某旅長在旅部展閲地圖,賀維珍剛離開,一炮命中,將旅長炸死。敵炮又經常集中火力向我炮兵陣地猛射,某日旅長李楚霖在炮兵陣地指揮,忽一炮彈打來,當場陣亡。
在這種情況下,我軍保持陣地,全仗戰士們高度的愛國熱情,保衞祖國的決心,以血肉作長城,浴血苦戰,不惜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
(三)後勤工作白晝受限制,不能適時供應。
在整個大戰期間,戰場第一線不能生火做飯,戰士們只能用乾糧充飢,最開始時是由後方輸送餅乾,還不會捱餓,但是不到一個月餅乾就吃完了,士兵們往往空腹對敵。受傷的士兵躺在戰壕裏,敵機就來掃射或炮火轟擊,由輕傷變成重傷,甚至死亡。
(四)盲目實行“中央突破”,徒勞無功。
上海戰事自八月十三日至十月初旬,敵我均向兩翼展開,我軍右翼到黃浦江,左翼到長江,欲從側面迂迴包圍敵人,均受地形的限制,求敵決戰,只有實行中央突破。
其次要選定突破點,從敵人最薄弱部位接近敵陣地。同時,突破面須小,以免在第一線使用過多兵力,才能做到突破一點,動搖前線。
第三,須控制強有力的預備隊,以便再接再厲,支援第一線;同時,準備突破有效時,從兩翼擴大戰果,但白崇禧主張中央突破是想在國際上顯示我軍的戰鬥力,並未考慮中央突破應具備的條件和靈活運用的戰術。當時,我軍缺少空軍,炮火處於劣勢,坦克很少,各兵種不能協同作戰,步兵得不到支援。
選定突破點時,蔣介石和白崇禧曾到蘇州顧祝同司令部會商,顧祝同的幕僚如張世希等,主張從大場方面出擊,萬一突破不成,可以退回閘北原陣地,有所依託,不致動搖戰線。
(五)地形不利,戰略戰術呆板機械。
上海郊區地勢平坦開闊,適於敵人優勢火力的發揮。當時敵軍中程和近程火炮佔優勢,不僅以野炮壓制我炮兵,且以步兵平射炮打壞我重機槍。陣地是臨時構築的土質工事,每遇敵炮命中,我守兵則連人帶槍被埋其中。天上敵機掃射,我守兵則難於抬頭。陣地前的藴藻浜天然屏障作用不大,不能阻止敵之強襲,左翼限於長江,右翼限於黃浦江和大海,大兵團不能從側面行動。
(六)戰場上始終未設置預備兵團。
上海戰事開始後,部隊是逐漸加入的。由於第一線部隊每日傷亡很大,每一個整編師或軍在戰場上只能抵抗三五日,凡從後方運到的部隊不遑喘息,立即開上火線,因而戰場上始終不見有預備兵團,使敵人得以各個擊破。
當時為防止敵人側擊,我陣地兩側,左由瀏河沿長江至南京,右由浦東沿海至杭州灣,擺滿警戒兵團,牽制了巨大的兵力。戰役末期,使用在第一線的兵力達六十八個整編師,到後來無兵可調,只好從兩側逐步抽調兵力增援,形成兩翼空虛,終被敵人乘虛從金山衞登陸,楔入我背後,使整個戰線被迫撤退。
以上列舉的六個原因,不知道大家認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