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九大菜系標準細節詳情解讀 中國八大菜系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第九大菜系】新聞閣7月26日訊內蒙古質監局宣傳處處長虞力平對記者表示,飲食文化發展的水平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重要標誌。蒙餐是我國北方民族飲食的典型代表,具有天然綠色、營養豐富、便於製作的特點,其明顯區別於農耕文化的飲食風格和特點,折射出蒙古族的生活習慣、社交禮儀、民族個性,是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第九大菜系標準細節詳情解讀 中國八大菜系都有什麼特點

  提到蒙古民族,提到草原,人們自然會想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提到蒙餐,我們馬上會聯想到蒙古包內熱騰騰的奶茶、醇香的馬奶酒、香味撲鼻的手把肉、烤全羊……

中國第九大菜系標準細節詳情解讀 中國八大菜系都有什麼特點

  內蒙古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歷史悠久、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其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飲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不僅反映了各民族鮮明的文化特徵,而且體現了各民族優秀的文化內涵。遼闊的內蒙古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多樣性的氣候環境,使本地區的動植物呈現出多樣性和獨特性,也造就了獨具特色的蒙餐。


  蒙餐作為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之一,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中佔有重要意義和地位。內蒙古標準化院以將蒙餐發展成較為完整的地方菜系為主要目的,組織骨幹專業技術人員、相關教授、專家、學者編制了蒙餐標準方案,對蒙餐的烹飪原料、烹飪工藝、烹飪方法、烹飪設備及菜品等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總結,從而促進整個蒙餐飲食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內蒙古質監局宣傳處處長虞力平對記者表示,飲食文化發展的水平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重要標誌。蒙餐是我國北方民族飲食的典型代表,具有天然綠色、營養豐富、便於製作的特點,其明顯區別於農耕文化的飲食風格和特點,折射出蒙古族的生活習慣、社交禮儀、民族個性,是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從地理特產、原料種類,製作工藝、特色口味、菜品數量、消費市場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成為中國地方菜系的要件。隨着此次內蒙古餐飲標準化方案制定的完成,蒙餐或將成為中華八大菜系之外的重要地方菜系之一。

  中國被稱為“烹飪王國”。中國菜餚講究色、香、味、行,選料極為廣泛,從山珍海味到一般動植物,均可入菜。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 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説的中國“八大菜系”。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魯菜歷史悠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文化底藴濃厚;川菜採巴蜀豐 富的物產,烹巴蜀之美味,“七滋八味”盡在其中;蘇菜“金齏玉膾”,技法精妙,玲瓏剔透;湘菜,香甜酸辣,諸味俱全,風味濃郁;徽菜古色古香,河鮮家禽,盡入其味;浙菜南料北烹,味貫南北,清鮮爽脆;閩菜清鮮和醇,色香味形,無一不備;粵菜清淡鮮活,博採眾家,影響深遠。


  一、粵菜

  西漢時就有粵菜的記載,南宋時受御廚隨往羊城的影響,明清發展迅速20世紀隨對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長,粵菜也推向世界,僅美國紐約就有粵菜館數千家。粵菜是以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的菜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較廣,花色繁多,形態新穎,善於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醇。調味有所謂五滋(香、松、臭、肥、濃)、六味(酸、甜、苦、鹹、辣、鮮)之別。其烹調擅長煎、炸、燴、燉、煸等,菜餚色彩濃重,滑而不膩。尤以烹製蛇、狸、貓、狗、猴、鼠等野生動物而負盛名,着名的菜餚品種有“三蛇龍虎鳳大會”、“五蛇羹”、“鹽火局雞”、“蠔油牛肉”、“烤乳豬”、“幹煎大蝦碌”和“冬瓜盅”等。

  二、川菜

  在秦末漢初就初具規模。唐宋時發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氣,現今川菜館遍佈世界。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慶兩地的菜餚為代表。重視選料,講究規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鮮豔協調。其特點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濃,注重調味,離不開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鮮姜,以辣、酸、麻膾炙人口,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獨特風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譽。烹調方法擅長於烤、燒、乾煸、蒸。川菜善於綜合用味,收汁較濃,在鹹、甜、麻、辣、酸五味基礎上,加上各種調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種複合味,如家常味、鹹鮮味、魚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種。代表菜餚的品種有“大煮乾絲”、“宮保雞丁” 、“魚香肉絲”、“毛肚火鍋”、“黃燜鰻”、“夫妻肺片”、“怪味雞塊”、“麻婆豆腐”等。


  三、 魯菜

  宋以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明、清兩代,魯菜已成宮廷御膳主體,對京、津東北各地的影響較大,現今魯是由濟南和膠東兩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點是清香、味純、鮮鹹脆嫩而着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選料精細,刀法細膩,注重實惠,花色多樣,善用葱姜。濟南菜擅長爆、燒、炸、炒,其着名品種有“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湯爆雙脆”、“燒海螺”、“燒蠣蝗”、“烤大蝦”、“清湯燕窩”等。膠東菜以烹製各種海鮮而馳名,口味以鮮為主,偏重清淡,其着名品種有“幹蒸加吉魚”、“油爆海螺”等。建國後,創新名菜的品種有“扒原殼鮑魚”、“奶湯核桃肉”、“白汁瓤魚”、“麻粉肘子”等。

  四、閩菜

  起源於福建省閩候縣。它以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的菜餚為代表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色調美觀,滋味清鮮而着稱。烹調方法擅長於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由於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盛產多種海鮮,如海鰻、蟶子、魷魚、黃魚、海蔘等,因此,多以海鮮為原料烹製各式菜餚,別具風味。着名菜餚品種有“佛跳牆”、“醉糟雞”、“酸辣爛魷魚”、“燒片糟雞”、“太極明蝦”、“清蒸加力魚”、“荔枝肉”等。


  五、蘇菜

  起始於南北朝時期,唐宋以後,與浙菜競修秀,成為“南食”兩大台柱之一。江蘇菜是由蘇州、揚州、南京、鎮江四大菜為代表而構成的。其特點是濃中帶淡,鮮香酥爛,原汁原湯濃而不膩,口味平和,鹹中帶甜。其烹調技藝擅長於燉、燜、燒、煨、炒而着稱。烹調時用料嚴謹,注重配色,講究造型,四季有別。蘇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諧;揚州菜清淡適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細,醇厚入味;南京、鎮江菜口味和醇,玲瓏細巧,尤以鴨制的菜餚負有盛名。着名的菜餚品種有“清湯火方”、“鴨包魚翅”、“松鼠桂魚”、“西瓜雞”、“鹽水鴨”、“天目湖砂鍋魚頭”、“金蹬仙裙”等。江蘇點心富有特色,如秦淮小吃、蘇州糕團、湯包,都很有名。

  六、浙菜

  以杭州、寧波、紹興、温州等地的菜餚為代表發展而成的。其特點是清、香、脆、嫩、爽、鮮,菜式小巧玲瓏、清俊秀麗。浙江盛產魚蝦,又是着名的風景旅遊勝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來自民間,製作精細,變化較多。烹調技法擅長於炒、炸、燴、溜、蒸、燒,重原汁原味。久負盛名的菜餚有“西湖醋魚”、“生爆蟮片”、“東坡肉”、“龍井蝦仁”、“幹炸響鈴”、“叫化童雞”、“清湯魚圓”、“乾菜燜肉”、“大湯黃魚”、“爆墨魚卷”、“錦繡魚絲”等。浙江點心中的糰子、糕、羹、麪點品種多,口味佳。


  七、湘菜

  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的菜餚為代表發展而成的。其特點是用料廣泛,油重色濃,多以辣椒、燻臘為原料,刀法奇異形態逼真,巧奪天工,口味注重香鮮、酸辣、軟嫩。烹調方法擅長臘、燻、煨、蒸、燉、炸、炒。湖南菜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臘。其着名菜餚品種有“臘味合蒸”、“東安子雞”、“麻辣子雞”、“紅煨魚翅”、“湯泡肚”、“冰糖湘蓮”、“金錢魚”、“油爆肚尖”、“生燻大黃魚”等。

  八、徽菜

  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區的地方菜為代表構成的。其特點是選料樸實,講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製山野海味而聞名,早在南宋時,“沙地馬蹄鱉,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時的着名菜餚了。其烹調方法擅長於燒、燜、燉。着名的菜餚品種有“符離集燒雞”、“火腿燉甲魚”、“醃鮮桂魚”、“火腿燉鞭筍”、“雪冬燒山雞”、“紅燒果子狸”、“奶汁肥王魚”、“毛峯燻鰣魚”、“無為燻鴨” 、“方臘魚”、“蝴蝶面”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46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第九大菜系標準細節詳情解讀 中國八大菜系都有什麼特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