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住在句容寶華鎮南北大道與老寧鎮公路交叉口的蘇女士一家,這三年來為這個家操碎了心,為啥呢?自從三年前新開通了一條大馬路後,她家的房屋時不時地遭大貨車撞擊。就在9月4日凌晨,蘇女士的家又被撞了,外牆破了一個大窟窿,這已經是第6次了!有人認為,這是“風水”不好!這是真的嗎?
據説,這個路口幾乎每户人家的房屋都被大型車輛給撞過,當地居民稱這個路口為“魔鬼路口”。紫牛新聞記者今天現場探訪瞭解到,路口呈丁字形,大貨車在此需要直角急轉彎,司機不熟悉地形或稍有疏忽,就容易撞上房屋。
貨車撞房:
響聲就像戰場開炮
9月4日凌晨2點40分,正在睡夢中的蘇女士被巨大的聲響驚醒。“‘轟’的一聲,房子還晃了幾下,就像電影裏戰場上打炮的聲音那麼大,人一下就驚得坐起來了。”蘇女士向紫牛新聞記者介紹説,她馬上意識到,又有車撞到自己的房子了。蘇女士説,她出來一看,一樓房子被撞了一個大窟窿,二樓也有破損。肇事車是一輛大型工程車,駕駛室已經“進”了家,車上滿載的石子散落一地。蘇女士説,後來她報了警,在消防人員的營救下,被卡的駕駛員給營救人員抬了出來,腿部骨折。
“這已經是3年來的第6次了,撞啊撞也就習慣了。”9月7日上午,蘇女士向紫牛新聞記者無奈地訴苦説,她家門前的路是老寧鎮公路,現在住的房子是1996年建的,緊挨着馬路,本也一直平安無事。2014年初,房子對面開山所建的“南北通道”通車後,家裏就一直不得安寧,隔段時間就會有車撞到房子,3年來前前後後共發生6起事故,還不包括一些非機動車的小碰擦。經常是撞壞了修,修好了沒多久又被撞,煩透了心。
[事故圖片]
[事故圖片]
“不光我一家,路口這一排,幾乎每家都有被車撞的經歷。”蘇女士説,她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中,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發生禍事。因為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孩子的奶奶心臟不好,已經不敢住在這兒,其他家的住户也有人另尋住址了。
房主抱怨:
宅子常被車撞是道路設計不合理
紫牛新聞記者在現場採訪時,一位村民説,這幾處房屋常被撞是因為風水不好,有“煞氣”。他煞有介事地告訴記者,他們曾請人來看風水,説被撞的房屋是犯了“槍煞”,那條馬路像一杆槍一樣對着房屋,所以總是有車輛撞上去。
[居民家的外牆被撞出個大窟窿]
所謂煞氣,難道不是無稽之談嗎?紫牛新聞記者從當地政府瞭解到:當地政府對此地頻頻發生事故也比較重視,請了交通權威部門前來調研,省交科院專家前來現場勘查了4次,為了消除撞房事故多發的隱患,最終提出了“南北通道”整改優化方案。户主蘇女士也表示:“煞氣的説法是太玄乎的,説白了就是房屋正對着馬路,每天面對車流朝房屋方向開來,一旦有失控車輛衝過來,很容易撞上路邊房屋。我始終覺得,就是道路設計不合理,哪裏是什麼風水問題。”
[警示標牌隨處可見]
記者體驗:
路口視線不佳,拐彎成直角
“南北通道”是一條南北方向的道路,連接312國道和老寧鎮公路,整條路長約2000米,路寬約12米左右,開通有3年多時間,路面平整。昨天上午10點,記者駕車進入“南北通道”路口時,可見右側指示牌:“前方限高2.6米”。開車到達坡頂,路邊出現了限速30公里的標誌,之後就進入下坡道路,下坡長約1000米,坡度夾角約30°並且有彎道。
[從坡道開車下來,司機的視線會受阻]
行駛到距事故多發地丁字路口約50米距離時,出現了一個限高欄。紫牛新聞記者行駛中保持正常車速,接近丁字路口時降低車速,由於是小轎車,剎車靈敏,能控制好車速,如果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應該能夠安全完成左轉、右轉動作。但是在丁字路口,紫牛新聞記者發現有兩個缺陷:一是不管嘗試左轉還是右轉,兩側視線都受到雜草和房屋的阻礙,看不清老寧鎮公路對面拐彎來車;二是兩條路呈現“T”狀垂直交會,路口成直角,沒有過渡緩衝地帶。
[地形示意圖]
駕駛大貨車的老司機鄭師傅正好在現場,他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南北通道”這條路正對着民房,設計不合理。據鄭師傅介紹,這條路附近有水泥廠和石料場,很多大貨車途經此路口,現在貨車載重很大,從一個很大的坡度下來後又遇直角轉彎,如果剎不住,造成的後果是要麼翻車,要麼撞房。鄭師傅又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非機動車在這個路口也極易發生交通事故,曾經就有人在此摔死過。
交警分析:
駕駛員觀察不細緻是事故主因
鎮江句容交警大隊寶華交警中隊徐厚琦中隊長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寶華鎮之前被一座山分成了兩半,山北面的村民出行困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2014年,“南北通道”正式開通,連接312國道和老寧鎮公路,並在此形成了一個丁字路口。
“道路開通之初,車流量還比較少,主要是方便當地人出行。” 徐厚琦介紹説,自2015年底開始,越來越多的駕駛員開始走這條道路,其中,很多都是外地貨車司機。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丁字路口的交通事故頻率大增。據他們統計,截止到目前,經交警處理的機動車事故共8起,9月4日發生的車禍是最為嚴重的一起。
[丁字路口成了事故多發地]
為何車輛尤其貨車會撞上路口的房屋呢?徐厚琦中隊長認為,駕駛員觀察不細緻是事故發生的主因。“‘南北通道’開通時間不長,本地駕駛員還好,外地駕駛員對道路情況不太瞭解,並且多在凌晨行車,比較疲勞。”徐厚琦介紹説,他們也專門統計過,8成多事故發生在夜間和凌晨,且基本都是外地駕駛員。正是因為觀察不夠細緻,沒按照提示標牌行車,才會導致車輛在進入丁字路口時發生事故。
句容寶華中隊中隊長徐厚琦
破解難題:增加了兩股單獨的右轉車道
紫牛新聞記者採訪得知,當地政府此前已多次聯繫省交科院專家前來現場勘查,最終設計出“南北通道”整改優化方案,從4個方面着手破解難題。
首先是進行路口優化,增加“南北通道”前往老寧鎮公路南向東單獨右轉車道,老寧鎮公路前往“南北通道”西向南單獨右轉車道;其次,在丁字路口加設紅綠燈並增設道路監控;再次就是對緊靠老寧鎮公路的3家住户進行拆遷;最後一點就是整改路口的連接線,加高路牙高度,縮小“南北通道”車道寬度,增加老寧鎮公路的車道寬度。目前,當地政府開始與3户人家協商拆遷問題,並開始着手道路整改的招投標工作。徐厚琦中隊長也提醒,騎行非機動車在這條道路上仍需十分謹慎,遇到坡道最好下車推行。
暫行辦法:
遙控式可升降限高欄控制大車速度
目前道路整改方案已“出爐”,可具體實施還有一段時間,畢竟要有施工圖紙,同時進行項目招標和房屋拆遷。這段空白期又該如何減少事故發生呢?紫牛新聞記者現場採訪瞭解到,目前在路口南側100米附近設置了一個遙控式可升降限高欄,以此來控制大車下坡的速度。
“限高欄平時的高度是2.6米,如果有大車過來,必須先靠邊停下,然後我通過遙控器將限高欄升起來,這樣可以預先對大車速度進行控制,讓車輛以較慢的速度通過路口。”小陳就是路口的值守人員,他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這個崗位需要24小時值守,自己和同事兩人對倒班。路口旁邊有一個簡易的工房,裏面牀、電磁爐、臉盆一應俱全,按照小陳的説法,這段時間吃住都在工房裏。談話的時候,一輛混凝土攪拌車從坡道上開下來,駕駛員應該是知道了這樣的設置,所以在臨近限高欄的時候主動靠邊停下,小陳看到後用遙控器操作,限高欄緩緩升起。這時,攪拌車再次啓動通過,由於距離路口只有100米的距離,所以攪拌車只能以緩慢的車速通過路口並右轉。
“白天的時候大車特別多,因為這裏有水泥廠,我們也多次和司機打過招呼,從坡道下來要控制在20公里/小時,到了限高欄主動停車等待。”小陳説,如果因為司機不遵守規定撞了限高欄或者發生事故,他們會向鎮上彙報,對車輛所屬單位進行相應的懲戒,比如禁止涉事車輛通行等等。至於9月4日凌晨時分發生的事故,小陳當時就在值班,他説這名外地司機第一次走這條路,因為道路不熟悉再加上凌晨時分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轉彎時撞到了住户的宅子。
紫牛新聞記者離開的時候,一輛麪包車運來了10多個反光錐桶,小陳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這些錐桶馬上要放到坡道上的車道分割線上,可以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特別是夜間。
延伸閲讀
有缺陷要及時調查整改
今年1月5日,又一輛麪包車“飛”上四川達州市民李明軍家的屋頂,從2016年的一場交通事故開始,李明軍家的房屋周圍已發生20起車禍。原來,李明軍的房屋修在一下坡處的公路邊,公路離房屋最近只有不到1米,最遠處也不足3米,屋頂與公路路面差不多高。李明軍房子是1982年修的,當時路面沒有房屋高,可經過兩次修路後,共加高了1米左右,路面就與他家屋頂差不多高了。當地交警部門介紹,計劃設置一個醒目的下坡連續彎道標識,方便駕駛員辨識;還要安裝減速帶,方便駕駛員控制車速。與此同時,當地政府則計劃在該路段安裝護欄。
再看看這麼一個例子,寧杭高速的東廬山段僅4公里長,然而,開通11年,有28人在東廬山段被奪走生命,長度僅為寧杭高速南京段十五分之一,死亡人數卻比總量的三分之一還要多。原因最終查明,寧杭高速東廬山段一個縱坡值為2.9%的大坡是禍首。交警便聯繫相關部門增設了全市最密集的震盪帶和高亮度路燈,最終讓死亡事故降至“冰點”。
道路設計出現缺陷往往會帶來各種後果,交通事故便是其中最為常見的,往往會造成生命財產損失。在發現問題後,及時調查整改才是最根本的,就像寧杭高速東廬山段,交警進行了異常細緻的調查,最終發現導致東廬山段死亡事故頻發的罪魁禍首是這裏的一個“大坡”,“大坡”有2.9%的縱坡值,已經接近於國家規定高速公路平原微丘地段3%的極限值。正是有的放矢,這才讓寧杭高速東廬山段死亡事故降至“冰點”。
句容寶華鎮“魔鬼路口”也是如此,儘管各種道路警示標誌一應俱全,可事故還是不斷髮生,駕駛員觀察不細緻固然存在,可長達1000米的坡度,以及路口的直角轉彎還是給駕駛員帶來了困擾。在這樣的前提下,道路整改不能缺失,讓我們欣慰的是,在交警部門的建議下,當地政府已經多次聯繫省交科院專家前來現場勘查,最終設計出“南北通道”整改優化方案。下一步就希望整改優化方案能夠早日實施,讓“魔鬼路口”的稱號隨風而逝。
責任編輯:劉光博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