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什麼這麼做?他怕的是什麼?又希望通過結盟獲得什麼?雲石君將在下一節為您解讀。
沙特這麼牛,為什麼沒有吞併特威特、巴林這些同宗小國
在中東波斯灣地區,有六個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沙特、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酋、阿曼。這六個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構成了著名的海灣王權國集團。而在這個海灣王權集團中,沙特的體量大,實力強,成為集團的首領。六個國家組成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的總部位於沙特的首都——利雅得。但是,這樣的結果並非沙特最想要的。雲石君曾在上一節(地緣政治75:沙特君主專制的必要性)説過,沙特因地緣實力的限制,他的富裕全靠販賣石油。在這樣的歷史機遇下,應該在石油耗盡前,使自己的勢力擴張到中東核心區域。因此,沙特應該採取對外擴張這一國策。既然要對外擴張,那麼周邊小國應該首先被吞併。畢竟,周邊小國體量小,在地緣上與沙特較為緊密,並且政體相同均為君主制政體,加上同為遜尼派阿拉伯族系。因此,即使強勢吞併或者消化吸收都沒有很大的問題。而若沙特將周邊小國吞併或吸收,獲得的利益將是相當可觀的:一是將獲得大量石油資源。這些國家均盛產石油,就算沙特本就是石油大户,但若將它們的石油收入囊中,那麼沙特的國力將有較大提升。二是獲得更多的淡水資源。沙特國土多為高原和荒漠,這些國家佔據沿海低地聚集着半島上大部分的淡水資源。因此,無論怎麼看沙特都不應該放過他們。當然,這些小國家都以沙特為首領,聽從於沙特,類似於藩地的存在。但聽從與直接管轄還是有本質的不同。對於沙特來説,將他們進行整合才能,提升實力,進而完成自己統一中東的願望。但沙特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和這些國家一起形成國家聯盟。沙特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呢?雲石君認為有下面幾個原因。第一,波斯灣地區的地緣格局。波斯灣位於中東三大地緣板塊(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兩河流域)的核心,而身處其中的三個國家——沙特、伊拉克、伊朗實力強大,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均有稱霸中東的潛能。而這三國誰掌控了波斯灣的話語權,那麼在與另兩方對抗時就會有明顯的戰略優勢。但是,沙特、伊拉克和伊朗三方實力不相伯仲,誰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壓倒其他兩國。在這樣的情況下,三方長期對峙,然後在波斯灣海域形成了一種平衡。這也就是説,波斯灣成為了三國緩衝區,這就給了周邊小國成長獨立的空間。而波斯灣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產地,其重要意義為周邊獨立的小國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保護。換句話説,如果波斯灣地區動盪不平,不僅會對海灣三國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對世界經濟造成影響。一方面從國際方面來説。如果海灣爆發大規模戰爭,而沙特、伊拉克和伊朗三個國家實力旗鼓相當,那麼可以預見的是,這場戰爭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平息,將會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出於全球的利益,波斯灣的穩定必當被維護,這就從外部為波斯灣的小國撐起了一把保護傘。另一方面從波斯灣三國來説。石油是這三國的經濟命脈,對國家的運作有着非比尋常的意義。而這三國的油田大部分集中在波斯灣及周邊區域。因此,只要波斯灣爆發戰爭,不管最後的贏家是誰,這三個國家的經濟都會在戰爭過程中遭受沉重的打擊。國家爭霸是想謀取更多的利益,如果還沒得到利益,就要使國家陷入危機,這種結果無論是三方(薩特、伊拉克、伊朗)中的哪一方都不會輕易去嘗試。這也就意味着,這三個國家會盡量避免在波斯灣爆發戰爭。大家或許會説薩達姆挑起過海灣戰爭,不過結局大家也是清楚的。既然國際社會方面以及海灣三國方面都希望波斯灣這個緩衝區擁有穩定的政治格局,那麼這就為波斯灣小國們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安全的外部環境。不過,小國們雖然有了生存的環境,但這對於沙特而言並非利好。從地理上看,五個小國在波斯灣的西南面,而東北面的海岸線均是伊朗的領土,而這意味着五小國都在伊朗的地緣影響範圍內。伊拉克方面,兩河流域的波斯灣出海口大部分被科威特佔據,使得伊拉克只有幾十公里的海岸線,這對伊拉克的地緣空間有着非常大的限制。而沙特方面,不僅有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曼、阿聯酋五國佔據着阿拉伯半島東側絕大部分的海岸線,還有也門佔據亞丁灣,這就讓沙特的海岸線異常狹小且價值不高——紅海與波斯灣這兩個內海內側的一部分。這從石油和地緣兩方面限制了沙特的發展。波斯灣的石油這方面就不説了,單從地緣方面來説,沙特雄踞阿拉伯半島主體部分,其影響力自然而然的輻射到阿拉伯半島的中南部以及半島的海岸線。但因小國們的存在,使得沙特這個阿拉伯半島的主體國家,變成了一個半內陸國家,這種結果完全違背了地緣規律。不過,從國際層面進行分析,這種結果的產生就能被理解了。1932年,中東還被英國所掌控,沙特在這樣的背景下建國。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牢牢掌控着中東的海岸線,控制着海上運輸以及各咽喉之地,那時的波斯灣沒有發現石油,那時的沙特是一個貧窮的遊牧國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殖民帝國衰敗,民主國家興起,英國退出,美國接手中東。美國作為海洋文明國家,它對中東的影響方式同樣是海上輸送。美國控制中東採取的策略是——分裂他們,使他們彼此制約。這樣美國這個外來勢力,就能成為中東的主導者。美國對待阿拉伯半島也是這種策略。阿拉伯半島中南部的內部地緣結構並不疏離,當英國退出阿拉伯半島,隨着時間的推移,沙特有可能將其統一。這樣的結果不是美國想看到的。阿拉伯半島中南部不僅體量大,且三面臨海,把控着蘇伊士至紅海這條非常有價值的貿易線。加上波斯灣豐富的石油資源,這塊區域身價暴增。如果被沙特整合,將會使沙特的實力倍增。這會嚴重阻礙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優勢,威脅着美國對中東的主導權。因此,美國為了避免任何一個地區形成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採取了多種手段。針對沙特、伊拉克、伊朗的手段各不相同。針對伊朗,美國通過阿拉伯的遜尼教派與伊朗的什葉系的教派以及地緣衝突,限制伊朗的發展。針對伊拉克,美國支持科威特獨立,從兩方面鉗制伊拉克。一是使伊拉克丟失了大量的石油資源;二是使伊拉克丟失波斯灣大部分的出海口。針對沙特,美國讓原本在英國控制下的海岸領土直接獨立建國,使沙特成為一個半內陸國家,限制沙特的優勢。當然,海灣君主制小國們與沙特在地緣和人文關係上非常密切,這些國家獨立後,依舊向沙特靠攏,達成政治結盟,但這種效果與被沙特吞併不能相比,且這種政治結盟是美國所需要的。在中東三國鼎立的局勢下,美國需要沙特來牽制伊拉克和伊朗,還需要沙特和海灣小國們的石油維繫美國的金融霸權。這不僅維護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還能防止沙特坐大。當然,沙特知道美國斬斷了自己的美好未來,但是沙特既然鬥不過美國,又不敢同美國翻臉,只能和美國結盟,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夥伴與金融霸權的基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72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