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弟弟撲滅山火犧牲
哥哥不顧家人的反對
在弟弟犧牲的林場做了護林員
守護着一方青山
講述了一個關於初心的故事
進山 / 一份承諾
6月18日,雨後的通山縣北山林場,霧繞山間,宛如仙境。58歲的護林員袁觀羣在這裏一待就是20年。
北山林場建於1966年,位於廈鋪、楠林橋、楊芳林三個鄉鎮交界的邊遠山區。林場經營面積19927畝,生態公益林面積佔總面積的90%,森林覆蓋率93%。
望山跑斷腿,遠遠就能看到林業守護點的身影,靠近卻費了1個多小時。近前的護林點陳舊、簡陋。眼前的袁觀羣黝黑、憨厚。
因為下雨,袁觀羣上午沒有巡山,他一邊在護林點修整林刀、鋤頭等護林工具,一邊給記者講述了一個關於初心的故事。
袁觀羣在2000年5月轉行成為北山林場的護林員。兩個月前,38歲的他還在外地打工,闖蕩着致富夢。
一場森林大火,改變了袁觀羣的人生軌跡。這一年的3月27日,袁觀羣的弟弟袁觀寶在撲滅大火時犧牲。“觀寶犧牲那年才35歲啊,他是北山林場的廠長,已準備提拔重用。為了羣眾安全,為了保護林場,他衝在第一線。”袁觀羣哽咽道。
袁觀寶的犧牲給了袁觀羣很大觸動,並決定來北山林場修復燒燬的山林,守護北山林場。
他的決定沒有得到親朋家人支持:對父母而言,剛剛發生喪子之痛,不願兒子接手這危險的事;對妻子而言,大山裏環境艱苦,生活條件簡陋,不願丈夫受這份苦;對親朋而言,護林員工資800元每月,打工每月收入2000元,收益不合算。
袁觀羣陷入兩難,用他的話説:當時,父母的擔憂,妻子的關愛,親朋的關心,我都看在眼裏。但那時,弟弟的身影和他深愛的大山常在夢中閃現。
徘徊糾結中,袁觀羣遵循自己的本心,動情勸説父母:“爸,媽,爺爺是紅軍,在第三次反圍剿犧牲,弟弟是公僕,在服務人民路上犧牲,我們家是烈士的家屬,我想為弟弟做點事,我想為家鄉做點事。”
帶着“做點事”的初心,2000年5月袁觀羣來到了北山林場,獨自在大山護林20年。
護山 / 一種堅守
大山護林是什麼滋味?
雨歇時,袁觀羣例行巡山。
一路清新空氣,讓人神清氣爽,一路綠色令人心曠神怡。但隨着山路的漸行漸遠,伴着林道的上下盤旋,美景也擋不住身體疲累。
袁觀羣介紹,護林工作有兩個時段,第一個時段是5月至10月,主要工作是撫育樹苗,維修林道,清理防火道。第二時段是10月至來年4月,主要是防火宣傳、防火巡查。
巡山一圈,要走上30多公里山路,約莫得5個多小時。袁觀羣駕輕就熟的穿梭在山林間,熟練開展着一項項工作。“下雨林道被沖刷,要及時填土,不然坑洞會越衝越大。”“雜草即影響樹木的生長,又是火災隱患,要及時割除”“防火道的雜草清理是重中之重。”
一年巡山下來,袁觀羣要磨破20多雙膠靴,挖廢3把鋤頭,用壞4把林刀。
“現在的護林條件比過去好多了,林場改革後引入了民間資本進行綠色開發,路修整了,電接通了。”袁觀羣説。
袁觀羣口中的綠色開發是指本土能人徐永明建設的竹林風生態園項目,該項目是推進幕阜山區綠色產業帶開發的重要項目之一,園區18000多畝的山地面積計劃打造集旅遊觀光度假、特色水果採摘、特色養殖、花卉觀賞、有機農業於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
徐永明對袁觀羣孤守大山的行為頗多感嘆:“我真不知道老袁怎樣堅持下來的,他是我們身邊的不平凡。”
徐永明介紹,過去護林點不通路,袁觀羣得步行至10多公里外的廈鋪鎮,挑着70多斤的生活物資上山,跑一趟就得5個小時。過去護林點不通電,家用電器都用不上,無電燈,沒電話,一到晚上一抹黑。
對袁觀羣而言,艱苦的工作生活環境都能忍受,20年來最難承受的是沒人交流的孤獨,他説:“白天最怕下雨,一個人守在護林點,只能聽着‘刷刷’的雨聲,心裏悶得慌,而晚上打開門是一片漆黑的大山,只能聽着貓頭鷹‘嗚嗚’的叫聲,心裏瘮得慌。”
愛山 /一項事業
巡山中,袁觀羣屢屢出神。記者追問下,他説:“今年我58歲了,還有兩年就要退休。我擔心這片林子沒人看護。”
袁觀羣擔憂有三重原因:一是大山環境艱苦,雖然路通、電通,自然環境依然艱苦;二是護林工作不體面,成天與大山為伴,職業通道狹窄;三是護林收入微薄,沒有節假日,月收入2000多元。
“山上的工作雖然艱苦,習慣後,也有自得的樂趣。”袁觀羣説,20年的大山生活,不僅讓他守護了“初心”,還收穫了一份悠然田園的自然之樂。
袁觀羣樂在山間的悠然自得。他在山上開闢了5分地種植蔬菜,春種香菜、生菜;夏種黃瓜、豇豆;秋種辣椒、茄子;冬種蘿蔔、白菜。山中歲月靜怡,他細心翻土、播種,耐心施肥、除蟲。“看到這些蔬菜,從一粒種子到破土發芽,從發芽再到結出果實,心裏充斥着一股滿足感。”
袁觀羣樂在山間的有滋有味。一次巡山,他發現桂花林有蜜蜂的身影,於是嘗試做蜂箱壯大這些小生靈。數年時間,從半箱到一箱,再到5箱,最後到15箱,蜜蜂的羣體愈發壯大。“有着蜜蜂‘嗡嗡’的陪伴,山中的日子就沒那麼孤獨。而且山裏的蜂蜜是城裏的搶手貨,一年還能有上萬元的收入。”
袁觀羣樂在山間的美色美景。巡山多年,他有私藏美景打卡地:打卡虎塘,可在山頂品味一口天然的荷花池;打卡楓樹地,可欣賞連綿楓林的紅紅火火;打卡潛墩,可在泉眼品嚐一口清澈甘甜的山泉水。“美景是我在山裏最大的收穫,有煩心時候到打卡地走走,心裏自然就舒暢了。”
……
“袁師傅,你説山裏這般好,是否有推介崗位的嫌疑。”記者問道。
“我總得為兩年後做點鋪墊,綠色的事業總要有人接手,發揚。尤其隨着幕阜山區綠色產業帶的開發,綠色的事業潛力巨大。”袁觀羣説。(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甘青 通訊員 趙海波)
來源:咸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