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八一建軍節。
此時,無數軍人正奮戰在抗洪前線,拼盡全力保衞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對中國人民來説是一種很特別的存在。
他們承載着特別高的信任。有網友説,“你可以永遠相信中國人民解放軍”。
他們帶來最強的安全感。每次碰到什麼大災大難,我們都希望看見解放軍早點來幫忙,看到他們就像看見親人。
他們還有一個名字:“人民子弟兵”。
“人民子弟兵”是老百姓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包括陸、海、空、火箭軍、預備役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內衞部隊,機動部隊,海警部隊)的親切稱謂,飽含着人民軍隊和老百姓之間同呼吸、共命運的魚水深情。
那麼“人民子弟兵”是怎麼來的?
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兵制由徵兵制向募兵制轉變。募兵制是一種封建僱傭兵役制,老百姓自願報名參軍,國家出錢給士兵發軍餉,免去士兵家中的賦税和徭役。史學大家雷海宗先生認為,募兵制在本質上是用利益吸引老百姓來當兵,當兵只是為了混口飯吃,不會對國家產生責任感。中國歷史上,募兵制屢屢導致軍紀敗壞,士兵經常侵擾民間,老百姓把士兵看作土匪,又恨又怕。
到了近代,中國的軍隊素質也很低劣,國民黨始終沒能建立有效的普遍義務兵制,在戰事吃緊的時候,不得不依靠募兵制來增加兵員,甚至強行抓壯丁。士兵素質不高,為了軍餉而打仗,一旦軍餉不能按時發放,就把貪婪的目光瞄準老百姓。民間當時有句俗話“匪來如梳,兵來如篦”,軍隊一來,搜刮老百姓的財富如篦子篩蝨,比土匪和天災都要可怕。
當中國陷入抗日戰爭的戰火,很多有志之士都有一個夢想,希望中國能在抗戰中獲得新生。在這個嶄新的中國裏,國家與人民風雨同舟,榮辱與共;這個國家有一支新式軍隊,匯聚民族精英,他們不是為了個人私利,而是懷着保家衞國的榮譽感,為更高的理想和信念而戰。
就在這時,中國共產黨的“子弟兵”誕生了。
紅軍在建軍之初,就廢除了封建僱傭軍隊的管理方法,實行人民軍隊官兵平等、經濟公開的民主管理制度。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率領3千餘人的武裝,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創建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根據地後,聶榮臻立即着手擴大人民武裝力量,在當時的晉察冀便出現了不少帶有地域色彩的部隊,如“回民支隊”、“平山團”等。這些部隊擁有雄厚的羣眾基礎,大家懷着保家衞國的熱情,英勇頑強地打擊日寇。1939年5月,聶榮臻發佈通令,嘉獎平山團是“捍衞民族、捍衞邊區和捍衞家鄉的優秀的平山子弟兵”。這是“子弟兵”一詞首次用於稱呼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
“子弟兵”這個稱呼深受人民羣眾和廣大指戰員的擁護,很快家喻户曉,越叫越響亮。“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兒子,是在晉察冀生了根的抗日軍”,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先生1940年春到晉察冀考察後如此寫道。“子弟兵”把人民軍隊擔負的使命任務和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對團結民眾抗日起到了積極作用。
後來,“人民子弟兵”這五個大字,成為人民對我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的親切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人民子弟兵”的涵義,首先指的是解放軍來源於人民。“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是對新中國兵制最簡潔生動的概括。1955年,隨着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誕生,人民解放軍由志願兵役制改為義務兵役制,中國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保家衞國、抵抗侵略成為每一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神聖職責,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成為公民的義務。從1978年以後,中國採取了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更加符合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而“人民子弟兵”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涵義——解放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的武裝。這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在戰爭年代是奪取革命政權最硬的槍桿子;在和平時期是撐起盛世的脊樑,是保衞新中國的鋼鐵長城。他們紀律嚴明、作風過硬,在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災難中,拯救了無數老百姓的生命,很多戰士卻英勇犧牲。歲月靜好,因為有他們負重前行。
“人民子弟兵”最好地詮釋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來源於人民、根植於民族土壤,與人民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新型軍民關係,全社會也形成了一種尊重軍人、擁軍愛軍的氛圍。在黨的領導和人民的擁護下,我們的軍隊會越來越強大,我們的國防力量會越來越強大。
今年的義務徵兵又開始了,一波震撼徵兵大片也來了,你,願意成為一名人民子弟兵嗎?(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張琰 | 設計 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