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業人口大約佔總人口的45%左右,也就是有6.3億左右的人口在農村生活,其餘55%包括常住城市人口和從農村轉移過來的農村人口。
晉北原平農民在地頭瞭解土地流轉模式
而這45%的農業人口中,65歲以上的農村人口占10%左右,也就是有大約6000萬老年人在進行農業勞動,除去20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在農業生產中佔主力的年輕人大約佔農業人口的50%以上,也就是説20-65歲的從事實際農業工作的農民大約有1-1.5億這個規模。
今天跟大家聊的話題是農民的出路問題,這個話題有點大,但不得不這樣説,因為我是從事農資銷售的,也進行過相關的土地流轉工作,當提到一些65以上勞動力退出農業生產,讓一些有想法的農民去進行職業農民培訓後,進行土地流轉,讓一部分農民進城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時候,很多農民不願意接受,原因是:
1、不想包地出去,這是他們的命根子;
2、自己種地還嫌糧價低;
3、進城後生活不穩定,説不定哪天還得回農村。
照這樣講,農民就是沒法子了,怎麼做都是不行,我認為這是有一種固本思想在作祟。
在這裏,我將按照農民的這3個想法和國家的農業戰略,和農村的實際做一個分析,以解開農民的這個心結。
晉北原平農民在玉米田鋤地,這樣的老齡農民在農村非常普遍
現在農村種地的人,老人居多,這是個社會現象,有好多原因。首先是我國近30年來工業化進程的需要;然後是教育體系的改變;再就是城市化進程的推進。
1、不分析不知道中國工業有多強,農民工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知,我國早在2011年,工業總產值就達到了2.9萬億美元,比美國多0.5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了。到2018年中國的GDP達到13.6萬億美元,其中製造業產值已經超過了美國、德國、韓國工業產值的總和。
而在中國從事科學、技術、工程、教學的勞動者佔全球同類勞動者的1/4,是美國的8倍,增長速度是美國的3倍以上。而其中為我國工業現代化進程做出巨大貢獻的就是從農村走進城市的那些農民工。
可以説,是歷史機遇使得農民離開了農村,走進了城市,從事了我國工業現代化工作。而這其中出現了家庭中一個人進城打工、夫妻進城打工、拖兒帶女一起進城的多極化現象,當然也有連帶父輩們一起進城的現象。我們看出來,正是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突飛猛進,使得農村勞動力發生了變化。
一些農村的小學孩子已經太少了,有的已經關閉了
2、我國教育體系的變化
隨着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主要勞動力向工業、服務業轉變,農村留守兒童變多,但農村學校逐步關門,到現在只有少數鄉鎮有小學,大多數孩子只能上縣城的小學,農村人口城鎮化遷移形成了。
現在農村的實際人口就剩下了老年人,這就是近20年來形成的農村特殊狀況。農村的土地也只能由這些老年人代勞了,形成了一種低效率的農業生產模式。
3、城市化進程的推進
城市化進程並不是簡單地讓農村人走向城市,而是在城市建設的同時,推進農村城市化的改造,特別是鄉鎮城市化的改造。一些偏遠山區的農村人口整體遷移到城鎮中來,同時展開大幅度的農村扶貧工作,通過農業產業化和手工業的配套,使農村人口都有事做。而將一些重體力勞動逐步導向機械化,將種植、養殖工作偏向於職業農民中來。
土地流轉後,專職農機手成為一個新型的配置職業了
有了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國家整體工業化產值引領全球各國後,國家對於農村的改革就有了底氣。
總體的思路是通過農業機械化減輕農民負擔,通過職業農民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和知識人,通過保證18億畝耕地的紅線確定耕作總面積,通過高產來確定小麥、水稻、玉米、土豆4大主糧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通過調產來決定各地主糧與小雜糧、果樹、蔬菜之間的種植結構,通過開山平地、休耕輪作、退耕還林來樹立作物的可持續性種植。
這是個大方向,然後在這個的基礎上逐步釋放勞動力,進行土地流轉和生產託管,最大化地提高種植效率,實現效益最大化。
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農民是看到了希望的,同時也是有一些想法的,這就形成了一種消極的對抗。主要體現在前面提到了三個問題上:不想包地出去;自己種地還不賺錢;擔心未來。
而農民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説糧價不高,農民也清楚,現在從國際糧價看,我國的糧價還是算高的,比起進口的那些糧食來説高了不少,到哪裏再去提高糧價呢?説種地不賺錢,那麼土地確權後,把自己的地租給別人,自己當地主,也感覺是別人掙了自己的錢,自己就是貼點辛苦,城裏鄉下來回跑,也要自己親自種,辛苦就不算了。而農民想的更多的是一旦把地租出去,以後再想拿回來自己種就難了。
晉北農民糧食收穫後準備賣糧
這就如圍城一樣,出來的想進去,而進去的再想出來。一邊是一些職業農民想着法子去租地,而租地就想成片,利於機械化耕作,一邊是農民就是不租出去,兩個想法,一是想漲點租金,二是就跟你對着幹,這顯然不是個好現象。
但要説租地吧,農民心裏想着,我還掙不到什麼錢,你怎麼能夠掙到錢呢? 這就是過慮了吧。
事實上,農村一部分勞動力是65歲以上的老人,他們其實也不想這樣幹下去了,但是有個農民情懷,不讓自己種地在家裏憋得慌,再説自己想吃點新鮮糧食也吃不上了。試想,靠着個人的那點體力,怎麼能和現代化種植相比呢,效率錯得多了。當自己沒有了土地,就感覺自己沒有了工作一樣,那是自己的命根子,怎麼能隨意讓給別人呢?即使有租金收,也是想不通這個理。
現在的土地流轉在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共識,它是與國家政策相配套的,實踐證明也是可行的,雖然某些地區某些人在土地流轉中賠了錢,但這並不影響農業改革土地流轉的洪流。
土地流轉後的農民可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勞動賺取工資
如果時間倒退40年,農民想着法子往城裏鑽,可是現在不一樣了,農民因為有耕地,有宅基地,還有國家的一些惠農政策,農村户口比城市户口還“值錢”呢。
在這個節骨眼上,叫農民進城,農民就認為這是要搶他們的飯碗,但實際上這個飯碗農民自己是端不穩的,儘管這樣,農民還是要爭取自己的勞動地位。
小農經濟與規模經濟的矛盾就產生了。
實踐證明,土地流轉後一些老齡農民得到了休息,耕地規模化經營得到了實現,這是農業改革的歷史洪流,誰都阻擋不了。
但是,在規模經濟下,就會產生剩餘勞動力,一些農民就不高興了,為什麼就是要讓我下崗?
聽過一句話叫:吃着碗裏的,看着鍋裏的。農村人對這句話更有理解,土地流轉是為了解放勞動力,讓農民有更好的、更多的選擇,一些農民非要一邊打工,一邊耕作,認為兩不誤,即使產量不高,也還是要做,還心裏挺舒服,因為那是自己的選擇。事實上也有城裏打工的農民到收割的時候寧可花點錢讓別人給收回來,也不願意回鄉收割了,因為性價比不一樣了,回鄉收割耽誤的時間費用比糧食銷售利潤要高。
所以,種植業一定是需要一部分職業農民來做,專職做事情總是會比非專職更有效率。況且就如工業進程中的實踐一樣,農業的改變也是需要從機械化和智能化、專業化上推進的。
好在晉中租了20多畝地種植葡萄和大田作物,但還是沒有成片,經營起來比較費事,澆水還得一片一片地澆
而在產業推進中退下來的農民怎麼辦?其實事實已經有了答案,農民也是職業,需要在農業基礎上做種植、加工、經營、銷售等一些細分工種,也可以在其它產業中尋求出路的。
任何行業變局都是有矛盾的,農業的改革涉及到幾億農民的生活和工作,相信在工業進程的不斷進步中,農業進程也會更加順利,農民的安置將會更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