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永坦院士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引發各界盛讚。8月4日,當代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在百歲生日之際,為廈門大學“潘懋元高等教育基金”捐獻人民幣100萬元,此前他已多次為該基金捐款。
此前,“布衣院士”盧永根、“摳門教授”肖鑫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等也曾捐出大筆積蓄,他們家國為懷、初心不改,為中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殫精竭慮。
大學校友向母校捐贈的熱情逐年高漲除了這些“俠之大者”,其實近年來我國高校校友向母校捐贈的熱情也是逐高漲,捐贈總額、單筆捐贈金額、個人捐贈金額等最高紀錄不斷被刷新。越來越多成功人士不忘國家和母校的培養之恩,通過各種形式回報社會、回報母校。
2019年6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捐贈收入超1億當前,隨着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捐贈已成為高校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積極募集社會各類捐贈已成為中國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工作。
根據統計,目前共有23所“世界一流大學”高校公佈了2019年決算經費數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6所高校捐贈收入總額超過1億元,其中清華大學獲捐最多,達8.35億。
捐助大學是把國家推進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經之路社會捐贈是高等教育成本有效的分擔途徑。國際上,無論私立還是公立大學,校友和社會捐贈都決定了高校對學術研究、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投入水平,最終影響着學校的發展勢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第四屆中國慈善文化論壇上以“科學與慈善的碰撞”為題發表演講時曾指出:捐助教育是最好的慈善方式。“慈善行為只能幫助一個人,而捐助教育是幫助全社會。”他相信大學是真正承載着人類文明的地方,也是國家國力強盛的核心,捐助大學是把國家推進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經之路。
2017年1月,教育部等部門頒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在國家和地方“雙一流”建設方案中,明確提出高校要積極拓寬籌資渠道,爭取社會各方資源,廣泛吸納包括校友捐助、社會捐贈、基金收入等社會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形成多元支持的長效機制。
希望各大高校都能多渠道匯聚資源,學校發展能力更上一層樓!